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件事,父母什麼時候知道都不晚!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家庭治療師認為,如果孩子有問題,這問題一定是出自他的家庭。

通過觀察大量的孩子與媽媽的互動,也是得出這樣的結論:媽媽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媽媽們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創傷,而且這種創傷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才能去修復。

既然媽媽對孩子的影響這麼大,那麼,怎麼才能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今天暫時著重從孩子0-3歲的成長規律去討論媽媽跟孩子之間的關係。

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件事,父母什麼時候知道都不晚!

胡慎之心理

-1- 你是用心?還是用腦?

明朝星相學家王陽明曾提出過一個重要的概念“知行合一”。

對此,我的理解是:行為和認知的感受相一致,叫知行合一。

有時,我們的認知會產生偏差,做出的行為和我們的認知是相反的。

“好心辦壞事”就是知行不合一的結果。

如果我們掌握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就能改變媽媽們慣常的不合理認知,進而起到糾正育兒誤區的作用。

當媽媽們的行為發生了改變,跟孩子在互動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是用心做,還是用腦做?

用心,是指你投入情感跟孩子建立關係。用腦,是指你全憑自己頭腦中的大道理去教育孩子,比如:我們常見的“應該”句式,“你應該要勇敢一點,堅強一點”。

通常情況下,媽媽們不會只使用一種方式,多半是兩者結合起來,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矛盾糾結中。

王媽媽心裡覺得是愛孩子的,也願意對孩子好,對教育孩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看到孩子在旁邊玩耍的時候,心裡會充滿愛意。但當孩子有一些頑皮的行為時,王媽媽就會立刻勃然大怒,用一些自認為合適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有一些媽媽非常認可要給予孩子愛與自由的體驗,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現的非常好時,又會忍不住擔心自己孩子家的未來。然後,媽媽們開始按照育兒書上寫的,似乎比較正確的方法來對待孩子。

但我認為,教育孩子需要用心去體會他,而不是像對待機器那樣去對待他。否則,未來你的孩子真的有可能會變成一臺機器。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我們會做違背自己意願或感受的事,這就是在用腦做事。

用心做?還是用腦做?就像愛情和麵包的問題,兩者是分不開的。

教育孩子必須是既用心也要用腦。

方法是死的,哪怕是所謂的正確的方法,不同的媽媽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給孩子造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媽媽們儘量去遵循和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吧,去學習用一些更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做一個好媽媽並不容易,因為媽媽本身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反應。

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件事,父母什麼時候知道都不晚!

胡慎之心理

-2- 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

1、0-3個月,嬰兒在自閉狀態裡。

0-3個月時,嬰兒處於相對自閉的狀態裡。

這種自閉是指他的世界裡只有媽媽一個人,媽媽怎樣對待他,就等於這個世界怎樣對待他。

這個階段的嬰兒完全倚賴媽媽的照顧,若媽媽照顧的好,能夠及時滿足嬰兒,他便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餓了便有奶,哭了便有人抱。

當然這個媽媽也有可能是孩子的其他重要養育者,不一定是親生母親,比如那些被遺棄或者被領養的嬰兒,這是另一個範疇的。

許多人以為被遺棄或領養的孩子小,不記事,其實不然。調查研究顯示,被領養或遺棄的孩子,他們的生存策略與親生媽媽撫養的孩子之間有很大的區別,這種區別來自於他跟親生母親的關係。

在0-3個月的階段,嬰兒仍覺得他需要適應的環境是有媽媽投入的。媽媽給予他所有的東西,使他跟媽媽之間產生一種關聯,這種關聯就是媽媽的教養態度和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的體驗。在這個時間段,孩子除了吃喝,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睜開眼睛看到媽媽,或者說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擁抱。

媽媽的臉上呈現出來的東西,決定了嬰兒對自己的認識,若媽媽是溫和有愛的,嬰兒便認為自己是好的。若媽媽是冷淡無耐性的,嬰兒便認為自己是壞的。

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件事,父母什麼時候知道都不晚!

胡慎之心理

2、3-6個月的嬰兒認為和媽媽是一體的(共生狀態)

3-6個月的的嬰兒認為自己跟媽媽是一體的。因為在這個階段,嬰兒很多的事情都要依賴媽媽,所以,嬰兒會希望自己跟媽媽是一體的。

如果在更早的階段,嬰兒沒有得到比較好的照顧,會產生一種很糟糕的體驗。

如果媽媽們想給孩子一些鍛鍊或挫折的體驗,我認為,0-6個月並不適合。很多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就跟媽媽0-6個月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密切相關。

也許很多人會問,培養出精神病患者的媽媽是不是來自於家族遺傳。

不一定,這更多的取決於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當然,他們的媽媽是精神病患者的成因也很大。這樣的媽媽對孩子的認知和體驗跟普通媽媽相比截然不同。有時,她會幻想這個孩子是來害她的,因此,對待孩子像對待敵人一樣。

一旦孩子感受到了媽媽這些思想情緒,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也有的孩子會不知道如何應對,因為嬰兒沒有穩定的自我認知,他的一切都是依賴媽媽給他創造的環境,嬰兒能做的就是逆來順受。

如果媽媽給了嬰兒傷害性的體驗,嬰兒被對待的感受,就是毀滅性的。

6個月以內的孩子需要及時滿足,而且不給他任何創傷性的體驗。

有一些爸爸媽媽和老人認為,嬰兒哭了就讓他哭一會(特別是孩子晚上哭鬧),不要去關注嬰兒的哭鬧,也不要馬上把嬰兒抱起來。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對待孩子的方式,尤其是針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來說。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任何的哭聲都代表著他的某種需求。

一個好媽媽是能及時滿足嬰兒的需求的,如果讓嬰兒等待了太長的時間,對他來說,這真的是一種毀滅性的體驗和打擊。

3-6個月的時候,嬰兒會跟媽媽有些互動。

在互動中,媽媽把嬰兒當寶貝來對待,嬰兒就會覺得自己是好的。如果媽媽把嬰兒照顧的很糟糕,那麼,嬰兒就會認為自己很糟糕。

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件事,父母什麼時候知道都不晚!

胡慎之心理

3、6-12個月,嬰兒處在分裂的世界裡。

6-12個月的嬰兒處於分裂的世界:媽媽分為好媽媽和壞媽媽。滿足嬰兒需求的就是好媽媽,沒有立刻滿足嬰兒需求的就是壞媽媽。

這段時間,嬰兒會非常敏感,如果是“壞媽媽”,嬰兒一定會立刻發現,因為壞媽媽營造出來的感覺是不安全的。

有些媽媽對我說:“我家孩子到了6個月後,醒來就會經常咬我,抓我,這到底是為什麼?”實際上,這是嬰兒攻擊壞媽媽的一種方式。

嬰兒通過攻擊來告訴媽媽,你讓我不舒服了,希望媽媽能改變對待我的方式,變成一個好媽媽。

壞媽媽和好媽媽在6-12個月的孩子心裡一定是存在的。

有的媽媽在遇到嬰兒攻擊時會說“我是一個好媽媽,對孩子盡心盡力,怎麼會是一個壞媽媽呢?”

實際上,這是孩子成長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過程,代表了孩子正在發展他的能力。因為孩子必須隔離開壞媽媽,才能成為自己,所以,壞媽媽是必然存在的。

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件事,父母什麼時候知道都不晚!

胡慎之心理

4、1歲-1歲半,孩子嘗試整合媽媽在心裡的影像。

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容忍別人的缺點?

為什麼有些人看到別人有缺點就覺得這個人不可交,馬上就離開?

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嬰兒在1歲至1歲半時,沒有整合好媽媽在自己心裡的影像而形成的,分裂的狀態一直都存在。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舉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要吃奶,媽媽剛好在忙,在兩難的抉擇下,媽媽選擇忙完自己的事情再給孩子餵奶,以為孩子的事情可以等一等,緩一緩。實際上,孩子可等待的時間是有限的,等待的時間太長,孩子就會自然地將媽媽跟壞媽媽聯繫在一起,不滿足我就會變成壞媽媽。這種聯繫會直接植入到孩子的無意識中。

在他感覺媽媽比較壞時,就會一直保持這個概念。所以你會發現,有些孩子到了2,3歲之後,如果媽媽不滿足他,他就會說,“壞媽媽”、“臭媽媽”等等。

因為孩子內心沒有整合好,不知道如何跟一個優缺點的媽媽相處,同時,他也沒有跟一個無法立刻滿足我的人在一起相處的能力。

1-1.5歲的孩子有承受一些挫折的能力,如果在孩子需要時立刻滿足或者哪怕有一點延遲還是可以抱持孩子,承托住孩子一時的攻擊,那麼這個時期就會順利過渡;而媽媽若忽視了孩子的需要,這種壞媽媽的樣子就會一直在孩子心裡。

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件事,父母什麼時候知道都不晚!

胡慎之心理

5、1歲半-2歲,孩子處在偏執狀態,要掌控一切。

1歲半到2歲的孩子處於一種偏執的狀態,需要掌控一切。

這個階段的孩子無法接受壞媽媽的存在,需要發展出一些功能,比如:1歲半到2歲的孩子會跑了,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可以去離媽媽遠一些的地方。這個時期,他處於嘗試著控制一切,希望跟媽媽成為一體的動態裡面。

被照顧的感覺是非常好的,這個時期的心理狀態在我們成年人身上也有殘留。當我們經常去抱怨這個世界,不願意適應它,總幻想著世界如果按照我們的意願來行為就好了。這時,我們就跟該階段的孩子一樣,處在一種偏執的狀態裡,需要掌控一切。

兩歲的孩子對所有的事情都非常好奇,喜歡拆解一些東西去研究。

有時孩子會來干擾爸媽或分配給爸媽一些事情,這非常有趣。

有一些孩子特別喜歡把一些東西丟在地上,讓媽媽去撿,當孩子看到媽媽去撿他扔的東西時會很開心。孩子需要通過不斷地試驗來體會掌控的感覺。對此,很多媽媽表示無奈。

這個時候給到孩子一些些小的挫折感是比較好的。

另外,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跟人玩躲貓貓的遊戲。孩子一個人躲起來,被找到的時候會很開心,這也是孩子要去掌控一切的標誌。

如果在互動的過程中,孩子的需求一直沒有得到媽媽的關注,那麼,孩子的掌控感就會被打破的很徹底。比如,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沒有人跟他互動,或者媽媽給孩子講道理,“這個東西不能丟啊,那個東西很貴重,不能隨便玩”。

孩子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如果家長從成人的角度去判斷孩子的行為,就會忽略孩子在這過程中想要掌控一切的正常心理。

如果父母總是不允許孩子做這個,不允許孩子做那個,也會打破孩子掌控一切的感覺,這種打破很徹底。

孩子被打破掌控感後會有一些麻煩。

孩子會感到周遭的人對待他的方式,讓其有一種被迫害的體驗。這時,孩子就又回到了自閉的狀態中,覺得外界的很多東西並不如他想象的那樣。跟想象的差距太大,孩子會產生恐懼感,不再願意去發展自己,慢慢地,對周遭的事物也不好奇了,也不再願意探索外界的事物了,開始嘗試著去看大人的臉色行事,於是,聽話的孩子就產生了。

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件事,父母什麼時候知道都不晚!

胡慎之心理

6、2歲-3歲,孩子發展除媽媽以外的人際關係。

孩子到了2歲-3歲之後會發展除媽媽以外的人際關係。

這個時期,孩子會特別怕生。

怕生不是因為他害羞,還是因為他想要掌控感。

當陌生人侵入他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時,孩子會感到些許的害怕。

其實,怕生是一個正常狀態。

當孩子發現和別人建立關係也能給他帶來滿足的體驗時,孩子就會熱衷於跟其他人建立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爸爸。

爸爸適度地進入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遠一些,便於孩子去發展和其他人的關係。如果此時爸爸不能插入,便會給孩子帶來麻煩。

有些人到了成年,與人建立的關係還是嬰兒和媽媽的關係,哪怕他的年紀已經三四十歲了。這種情況常見於單親家庭或爸爸經常缺失,沒有發言權的家庭。這樣的家庭結構呈現出來的狀態是,孩子到了三四十歲還是唯媽媽獨尊,很孝順媽媽,非常看重和媽媽之間的體驗,同時又跟媽媽衝突不斷,自己就像回到了6-12個月的嬰兒狀態般。

所以,爸爸適時地進入,會讓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不至於太緊密,對孩子完成日後的社會化和成為自己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在中國的家庭裡邊,很多的父親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0-3歲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件事,父母什麼時候知道都不晚!

胡慎之心理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