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泊山洞記

遊泊山洞記

泊山洞位於無為縣黃姑鎮境內,其歷史由來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據傳說,黃巢的侄女——黃姑,她自幼熟讀兵書,文武雙全,且足智多謀,追隨黃巢領兵打仗多有戰功。後來,她領兵在泊山駐紮,與義軍軍師李俊儒便在洞內完婚。後來起義軍發展受挫,見大勢已去,餘眾追隨黃姑就在此隱居。故而,當地為了紀念此事,曾建有慈姑廟,從此泊山附近地區命名為黃姑。同時,在《徐霞客遊記》中有記載,泊山山腳即是白湖水畔,連接巢湖,常年船隻頻繁來往停泊,交通位置極為重要,因而此處高山取名為“泊”,叫做“下泊山”,山中之洞稱為“泊山洞”。而今,此處已經成為江淮間一重要景點,聲名鵲起,被稱為“江淮獨秀”。

眾所周知,泊山洞是石灰岩溶洞,形成的地理條件不僅極為嚴苛,而且歷史一般可以追溯到幾億年前,因此十分難得。再加上,其內部的鐘乳石形狀各異,極具觀賞價值,因而泊山洞的地質考察與人文觀賞價值極高,故而稱之為“沿江第一洞”。

近來,我的生活不是十分忙碌,於是就在今年的5月10日下午抽空跑去一探究竟。

遊泊山洞記

由於當時剛進入夏季,天氣已經較為炎日,來這裡旅遊的人不多。於是我就去附近的泊山寺以及山頂的萬佛塔上玩了一會兒,等到遊客集聚多了,剛好一同進洞參觀。站在山頂的萬佛塔上,環顧四周,附近屬於丘陵地貌,山石裸露,集群分佈。遠山帶霧,飄渺不清;近處山勢、河流、田園等錯落分佈,景緻十分的壯觀。再加上,當時山風強勁,陣陣吹動,塔頂回音沉重,令人有些眩暈,彷彿搖搖欲墜,感官極為刺激。

進入溶洞的大門在山腳,跟隨導遊的腳步,彷彿進入電影《地道戰》的場景一般。先是沿著石階徑直往地下走,然後拐彎進入地道,撲面而來的便是一陣陣寒氣,相較於地表的高溫,洞內可謂是涼爽至極。沿著地道往前走,燈光的顏色逐漸散發出五彩斑斕的光澤。同時,洞內的寒氣也越來越重,時不時地感受到水滴落在頭上、衣服上,腳底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因為地面不僅凹凸不平,而且還有一些積水。由於泊山洞中的石灰岩溶洞分為三層,遊覽的路徑是由下而上參觀,不熟悉道路的普通人進入,幾個轉彎,足以讓人摸不著東南西北,再加上寒氣逼人,總感覺四周涼颼颼的。尤其在人員稀少的時候,走在其中,頗有些誤闖入地府般陰森錯覺。故而,進入洞內以後,只能緊緊跟隨導遊身後,沿著臺階或欄杆,一步步摸索和觀賞洞內的景象。

洞內的奇葩景觀,在各種燈光的照射下,呈現五彩繽紛的面貌,令人目眩神迷,仿如進入別樣的世界。且看洞內的石枝,猶如雨後春筍、萬條柳絲般栩栩動人,在燈光的照射下,或垂直而下,或漂浮搖擺,特具有魔幻色彩,給人極大的視覺震撼感受。洞內的石花更是像瑪瑙、珊瑚一般分佈在岩石上,晶瑩剔透,小巧玲瓏,真是可愛極了。同時,在泊山溶洞內,還有許多石旗,潔白如新,也是非常漂亮。在導遊的指引下,面對各種奇形怪狀的鐘乳石,或垂直而立,或倒立洞頂,或融入岩石,有的像大象的一對尖牙,傲然挺立,有的猶如石鼓、立柱,還有的像神佛肅然站立,如此等等之內的奇幻景象,對應著人世間想象的事物,真是難以一一形容,皆是妙不可言,令人駐足留戀。

在整個遊玩過程中,有幾處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其一便是黃姑的梳妝檯。一塊比較平整的牆壁下,幾塊鐘乳石擺放在石臺上,猶如婚禮的化妝臺,站在臺前彷彿能夠回想起當年黃姑在此成親的場景,真是極富有想象力和浪漫色彩。更有一處便是“海底龍宮”,面積狹小、逼仄,且其中有較多積水,在燈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猶如幻境,與電視劇《西遊記》中的龍宮場景,十分類似,看得人連連稱奇,口口叫絕。

在洞內就這樣流連裡面的光景,不僅令人稱奇,而且極富有異域、奇幻色彩,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讚不絕口。在導遊的介紹下,我們方才知道每一個石鐘乳的形成,都是經歷過千萬年的水滴聚集,才能形成今天這個規模,甚感洞中的悄然變化,外間早已經是滄海桑田,不得不讓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不知不覺我們就到了半山腰,在洞內觀賞已經接近尾聲,導遊打開前面的一個小門,對我們說這裡就是泊山洞的出口,就這樣我們的遊覽經歷結束了。儘管有許多依依不捨,但是見到如此多的奇幻景象,還是令人感到十分的滿足,真是不虛此行。故而,今天寫下這段文字,作為曾經一段奇幻之旅的紀念。

遊泊山洞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