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都知道,廣西有個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

很多人認為廣西首府就是桂林了,其實不是,是南寧。另外,甲天下的桂林,經濟不如南寧,甚至也不如隔壁的柳州。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聽說自己的大學在省會系列


彷彿白擔了這麼大的名聲,「甲天下」倒是言之鑿鑿,談到經濟發展,「甲廣西」都是個難題。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雙城之爭:失去的省府之位


要說到桂林的挫折,建國後喪失省會地位算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廣西的省會,自古以來一直在桂林、南寧之間遊離,且以桂林居多。從1363年至1950年,有563年的時間,省會都是桂林在當,中間1912年至1936年的24年,南寧為省會,後來新中國成立,為考慮廣西整體發展,將地理位置偏南的南寧設為省會,因此,1950年至今,省會又變為南寧,許多資源、政策都給了南寧。

有一段話,不知道是誰寫的,貼吧裡流傳很廣,解釋當時為什麼定下省會是南寧而不是桂林,「所謂首府,其主要的城市職能就是搞行政,一切圍繞著適合搞行政這個主題。沒錯,桂柳的旅遊業,柳州的工業都很發達,為廣西的經濟發展做了很大貢獻,也為南寧的建設貢獻了很多資金。但是工業、旅遊業這些對於城市行政職能的開展並不起促進作用,相反,當代中國的地方保護主義還很濃,若是把工業、旅遊、港口之類的城市定為首府,很有可能導致省會城市以自身為重點擬定全省的發展路線,導致省內各市發展嚴重失衡。南寧離邊界,出海口的距離恰到好處,山比桂柳少,地區在廣西中南部,交通比較發達,這些良好的地理條件都是作為首府的有利因素。還有一條,就是南寧人中相當一部分人是桂柳人的子代或孫代,桂南北的文化融合的比較好,桂北地區的桂南人相對就少很多了。所以,南寧是最適合當首府的。」

總之,自此,新省會南寧迅速崛起,桂林雖然有旅遊業的支撐,但終究漸漸落後,落後了南寧,也落後了以重工業起家的柳州,當然,再後來,柳州的資源也給了南寧。

據說廣西有個鄙視鏈,「南寧—柳州—桂林」。又有說桂林、柳州關係相對較好,因為都覺得委屈。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八卦一下柳州,柳州曾依靠工業起家,一度風光無限,近年來,經濟轉型讓柳州的國有和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遭受重創,而區內政策又進一步向首府傾斜,南寧定位省會後,為集中職能,原在柳州的廣西鐵路局等部門統一遷到南寧,柳州的輝煌逐漸黯淡下去。

加上還有個文化方面的原因,柳州偏桂北,工業政策原因又在改革開放初期引入了大量外省人民來此定居,桂林靠近湖南,所以這兩個城市的文化遠不像南寧那麼廣西。更確切地說,桂州、柳州同屬於桂柳文化,南寧則屬於粵文化。廣西境內文化之爭激烈,粵文化與桂柳文化之爭歷史悠久。這也是桂柳兩地和南寧的隔閡因素之一。

旅遊困局:脆弱的經濟來源


提到桂林,大家都知道,旅遊城市。但是桂林目前的旅遊業,開始出現一些隱憂,競爭力也開始下滑。

桂林理工大學旅遊學院楊鵬、王金葉在《旅遊可持續發展:內涵探討及桂林應對分析》一文中,對桂林旅遊業目前面臨的難題做了總結,我們稍作修改補充,如下:

第一,自然環境破壞。主要包括灕江枯水及洪澇、灕江水質汙染、城市垃圾汙染、噪音汙染、大氣汙染、酸雨、沉降問題、石漠化及土壤汞汙染等。這個其實被提過很多次,桂林以山水文明,環境汙染了就失去了吸引遊客的資本。根據數據俠統計,截止2016年10月,全國278個城市中,桂林空氣汙染指數排名176。2018年2月16日,全國空氣質量播報公佈的「主要城市空氣汙染實時排行」數據顯示,當日1點,桂林的汙染指數為441,位居全國第4,遙遙領先。

第二,文化資源浪費。桂林文化資源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出現淺顯化、表面化甚至異化的問題。文化類旅遊產品的規模偏小,經營分散,印象劉三姐倒是挺成功,但也沒其他什麼了。一些好的文化資源甚至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瀕臨消失。2009年有一篇文章《淺析桂林旅遊發展現狀》,作者是黃萬英、朱桂田,做了問卷調查,有效問卷450份,結果顯示,大多數遊客認為桂林最具吸引力的資源是山水景觀,佔40%,其次是溶洞景觀,佔26%,再次是民族風情,佔24%,而桂林的歷史文化資源吸引力相對較弱。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桂林山水


第三,產品結構失衡。觀光型旅遊產品是桂林旅遊的主導,截至2013 年,桂林3家5A景區、26家4A 景區中觀光類景區佔到了82.7%;休閒度假產品、高端產品、個性化產品不足。

第四,品牌吸引力下降。面對國內外旅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及周邊省市區旅遊市場快速發展的局面,桂林在中國旅遊市場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入境旅遊上,桂林入境旅遊收入在中國主要旅遊城市中的排名從1996年的全國第11位下降到2013年的第19位,國內旅遊人數排名更是落後到52位,這是福布斯的數據,2017年的沒有。不過界面、今日頭條根據國家統計局、旅遊局數據發佈了一個《2017年中國旅遊城市排行榜》,2017年,桂林旅遊人數排37名,旅遊收入排38名。有意思的是,南寧排名分別是18名,25名。

第五,旅遊收益有限。旅遊業作為桂林市的支柱產業,旅遊業的稅收應該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是目前(論文是2015年的)桂林市旅遊產業對財政的貢獻率只有10%左右。還是上面那個排行榜,2017年,桂林旅遊業比重為0.1267,排名第9。這個我們下面會再提到。

如果跳出旅遊業本身,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桂林旅遊的痼疾,也比較有意思。

這點可以作為國內很多旅遊城市的通病。

我們知道,旅遊是第三產業,服務業,一般來說,隨著區域發展,支柱產業會逐步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過渡到第三產業,這是個規律,一般來說,一個地區有足夠的工業實力後,開始發展旅遊業,工業逐步降低存在感,是自然的。但是如果一個地區在尚未有足夠工業水平的情況下,先發展起了旅遊業呢?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左冰教授在《去工業化: 旅遊發展對桂林工業部門的影響研究》一文中指出——「桂林的入境旅遊早在1987年即進入了一個高峰期,但此後徘徊長達10年之久,被認為出現了衰退跡象。一個可能的原因就在於桂林旅遊的發展建立在初級工業化發展階段,其工業化水平尚不足以提供旅遊業發展所需的基礎性條件,如便捷安全的交通基礎設施、良好的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汙染治理技術等等。筆者在當地調研時,有政府官員就談到,以前大家覺得靠發展旅遊業就能吃飯,現在發現財政跟不上去。桂林財政收入在廣西省來說算低的,發展旅遊業還要新建和維護旅遊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都需要一筆巨大的資金。我們需要的是像工業一樣的實體經濟,旅遊帶來的經濟收入根本沒法滿足桂林的發展。」

第一,旅遊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夠高;第二,旅遊得不到工業支撐,脆弱,難以持續發展。

轉型之路:徘徊的城市定位

知乎匿名用戶這樣描繪他對桂林的印象「桂林處境挺尷尬的,知名度最高,可是沒有政治優勢、工業優勢,不能優先發展……定位旅遊,就幾乎決定了這個城市較大的貧富差距,因為大部分資源都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

這是旅遊立市的負面影響之一。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桂林人論壇中的帖子,吐槽門票價格不合理


一個城市,完全依靠旅遊來發展,是脆弱和畸形的,況且前文也提到,桂林的旅遊,並不如想象中那樣強勢,也並不能獨自帶領桂林走向繁榮道路。

桂林需要轉型,需要其他產業的迴歸。

實際上,除了「旅遊城市」這個身份,桂林也是老工業基地。

20世紀50年代的桂林作為「小三線」地區經濟建設的重點,被定位為中南發展機床工具工業的重點城市,走上了工業化的發展道路。1957年,桂林工業生產總值已達5100萬元,之後又逐步建立起以機械、醫藥、電子、橡膠、輕工食品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工業逐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支柱。

1973年桂林對外開放之後,國際國內旅遊持續增長,而工業比重卻呈持續下滑狀態。從1979年至1992年,桂林工業總增加值年均遞增速度僅為3.1%,其增速是同期廣西工業發展速度的一半,1981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有請桂林目前企業代表


不過看起來,近些年,桂林開始重視工業了。

2002年,桂林市發改局對廣西各主要縣市的經濟指標進行分析發現,儘管桂林市的生產總值大於柳州市的生產總值,但是桂林的財政收入僅為37.04億元,遠小於柳州市的58.19億元。2003年以後,桂林市政府提出了工業強市的戰略。

工業迴歸的效果是有的。

2003年,桂林工業發展開始進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與之同時,桂林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總收入也呈現同步增長。

左冰教授指出,桂林旅遊(TOUR)發展40年來,旅遊業和工業都經歷了歷史性的變化和動盪。1973年~1998年是桂林旅遊發展的第一個生命週期,主要以入境旅遊為主。1998年之後開始進入了以國內旅遊為主的第二個生命週期。與之對應,桂林工業(INDP)也前後經歷了去工業化(1973年~2002年)和再工業化(2003 年~2013年)兩個階段。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桂林市旅遊發展與工業經濟增長(1973年~2013年)

注: TOUR為國際遊客人數與桂林市人口總數的比重,用以衡量旅遊業發展水平;INDP為桂林工業增加值佔全市總增加值的比重,用以衡量工業發展水平。

也就是說,隨著工業基礎慢慢紮實起來,桂林的旅遊業也開始逐步復甦。

不過在桂林人論壇中,也有人指出,雖說號稱大力發展工業,但桂林目前工業基礎薄弱,自然資源、運輸條件、金融資本都難以吸引企業,尤其是知名企業。

好像去年簽了華為、中興、浪潮,不過目前進度成迷。

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