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廠區轉走文創路——天寧1號打造西南區域文化新地標

古玉文化館,鋼琴藝術之家,新媒體創意工場,壹空間劇場,將這些文創載體融合一體的,正是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區。天寧1號由昔日的北京第二熱電廠老廠區轉型而來,7項建築單體修復完成後,一期工程文化演藝區10月全部完工。屆時,由天寧1號打造的西南區域文化新地標將激活文化服務的新體驗,也為西城文化金名片注入更多色彩。

建成文化創意體驗平臺

“天寧1號文創園區總佔地約7.9萬平方米,分兩期對閒置老舊廠房進行功能改造。一期工程主要集中在南部區域。南部區域在改造前,主要是室內外倉儲及機加工空間,改造後騰退的閒置廠區都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園區運營方天寧華韻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天寧1號一期工程項目總共涉及7項建築單體改造,總建築面積4330.5平方米,主要建設文化演藝區。

“10月完工後,為市民提供劇場、音樂、影視(數字服務)等領域的文化創意體驗平臺。”據介紹,天寧華韻歷時一年多,通過產業聚集、空間運營、平臺建設,目前園區的入駐已經滿員,工業基因依舊可見,但文藝範兒已經成為了園區的新標籤。

壹空間劇場的前身是老倉庫,改造後結合工業元素與現代簡約風格設計成綜合性文化活動建築群,今年7月剛剛承辦北京文創大賽西城分賽場的活動。“劇場按照國際劇院標準建造,可容納400名觀眾,外立面是工藝風格,內核則是文藝範了。”劇場不僅包括演藝區、候場區、休閒區及觀眾區,外圍延伸出來的綠地等戶外活動區,將能承載劇目演繹、商業發佈、培訓演講、主題展覽、學術論壇、文化公益、音樂會等活動,都將為市民體驗相關文化創意活動提供良好的公共開放空間。

園區內建築單體的修復仍保留著紅磚牆的經典面孔,加上近二年增綠補綠,環境優美如同小花園。園區內,由工業文物打造而成的微景觀隨處可見:鏽跡斑斑的“鐵疙瘩”電機泵,靜臥路邊綠草叢中,成為景觀小品;大小不一的葉輪,堆放成小塔模樣,與背後的天寧寺塔遙相呼應;潛汙泵化身世界時鐘,排列成時光走廊,溜走的是時間,留下的是輝煌……文藝工業在這裡實現了混搭。

打造區域文化新地標

“天寧1號”31ABC原來是一排臨時油庫,如今被改造成珠江鋼琴北京展示中心,寬敞明亮,裝飾典雅。平日裡,展示中心會邀請一些鋼琴大師來演出,聯合園區做義演,周邊居民都能過來免費欣賞。

“天寧1號”25A改造前是熱電廠車隊的休息室,現在是頗具古風的古玉文化館。館長魏力農是首批入駐園區的企業,“在緊鄰西二環的地段,天寧1號鬧中取靜,特別適合創新文化。去年我們在對接中當場就做出入駐的決定。”魏力農說,他預期將這裡辦成民間文化會所,但園區獲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支持,古玉文化館線上線下的影響力都提升了,讓他收穫了驚喜。

中國電力美術協會會長鍾俊捧著畫作正在廠房改成的畫室忙活。“電力美術協會全國各地都有,這間畫室讓成員們更好地聯動起來了,我們目前正在籌集10月的畫展。”

“老舊廠房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記憶,又為發展文創產業、營造文化設施提供了空間資源。天寧1號文化園也由此獲得市級資金支持。2017年就陸續有企業入駐園區,並組織舉行了一系列活動。像鋼琴藝術節、文創大賽、文博會。入駐企業線上線下的活動,影響力日益突顯,西城也由此新添了區域文化新地標。”區產業發展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籌建於1972年的原北京第二熱電廠,與天寧寺僅一牆之隔,1979年建成投產後,主要承擔中南海及長安街沿線的供熱任務。2009年8月5日,“二熱”燃油發電機組正式關停,廠區內的主要生產廠房一直閒置。

2014年,華電(北京)熱電有限公司與西城區簽訂協議,準備將這片二環邊上的工業遺址,打造成高端的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園區,並由華電集團全資公司北京天寧華韻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運營。2015年,園區宣告成立,取名“天寧1號”緣自熱電廠原來的門牌號為“天寧寺前街1號”。2016年10月開園,2017年企業陸續入駐。

除文化類企業外,園區還引來像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新華網等科技、金融類企業。據介紹,天寧1號改造項目,有利於盤活存量設施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填補了西城區西南部文化創意產業載體的空白,將為周邊居民帶來更豐富的文化服務體驗。

(內容轉自《北京西城報》 記者宋紅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