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三福爲諸佛淨業正因而不是念佛爲正因?

為何三福為諸佛淨業正因而不是念佛為正因?

淨業三福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為何不是念佛為正因?

為何三福為諸佛淨業正因而不是念佛為正因?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要成就淨佛國土,度化眾生,一律要修這三福。

“三福”就是世間的福和出世間的福。出世間的福又分為小乘的福,就是戒福,以及大乘的福,就是行福。

“福”也就是這三方面了,這些,諸佛都要去修,所以說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說這個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要引聖勵凡,就是引三世諸佛這些聖人來激勵我們凡夫。

怎麼激勵呢?諸佛因中都修這三福而成就淨佛國土度化眾生;我們今天也修這三福,就跟諸佛的最初發心和修行氣分交接,就可以蒙受諸佛果上的慈力加被,也能往生。

但這麼說並不是否定唸佛不是正因,三世諸佛皆以念彌陀三昧而成佛。

我們要懂得整部《觀經》開說的次第,整個教理的架構是從定散二善的方便導入唸佛的真實。所以不可能一開始上來就直接說唸佛。

這裡講的三福就是散善三福,是以三福業來讚歎唸佛,也是以三福業而導歸唸佛。

如果一開始就把唸佛抖出來,就沒有必要開展《觀經》了,那講的就是《阿彌陀經》了。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

《阿彌陀經》之所以能夠這樣開顯真實,是因為經過了《觀經》定散二善的調化。

◎所以《觀經》的次第是這樣:先講定善,再講散善,到最後《觀經》九品的下三品唸佛就特別明顯,最後付囑持名,“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我們不能因為今天從《觀經》以及歷代祖師的解釋當中得到專修唸佛的答案,就直接要求說“那當初幹嗎講方便呢?”

你已經通過《觀經》進入真實唸佛了。就好像登臺入室,你進了房間裡面,說“幹嗎還要臺階呢?”沒有臺階能進來嗎?

說話的次第是怎樣的呢?

比如有人餓了,給他一袋米,我們現在指著米袋說“沒關係,你把這袋米扛回家就不餓了”。

那麼他把這袋米扛回家,到家後把米袋打開,這時候就不講“你把這袋米扛回家”,而是說“你打開,有米就不餓了”。

米打開之後,放到鍋裡做成飯,然後跟他說“你吃這個飯就不餓了”。

雖然是說同一件事,或者說米袋,或者說米,或者說飯,這是在不同的時間點說的,都沒有錯。這就是說話的次第。

如果比對《觀經》,定善、散善等於是米袋,六字名號等於就是米,我們稱名等於就是吃飯。

供參考。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