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園路真的養過馬,大學生走街串巷尋訪寧波老地名

馬園路養過馬嗎?大卿橋有過“大咖”嗎?充滿美好祝福的百歲巷、五福巷,如今在哪裡?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何佳佳是個安徽姑娘,但說起這些寧波地名典故時如數家珍。

马园路真的养过马,大学生走街串巷寻访宁波老地名

這個暑假,她和10名同學成立了浙江文學與文化研究會實踐小分隊,在傅祖棟老師的指導下,走街串巷,查閱古籍,尋覓寧波老地名的故事,更為如何保護老地名獻計獻策。

老地名是“活化石”

寧波許多老地名有著豐富的文化含義,有的反映寧波獨特的地形地貌,有的描述寧波的地域特產、經濟類型,有的記錄了寧波悠久的歷史、優美的民間傳說以及美好的社會心理。同學們整理了海曙、鄞州、江北等地百餘個老地名,追溯這些老地名的淵源,發現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故事1:馬園路,真的養過馬

海曙區的馬園路,是因何得名?據《四明談助》記載,馬園相傳為史彌遠之園,“或雲方國珍在此養馬”。史彌遠為南宋權臣,任丞相26年,建個花園別墅並非難事。方國珍是元末浙東農民起義軍領袖,曾一度佔領寧波(當時叫慶元),在這裡屯兵養馬也很正常。

當地老人還介紹了另一種流傳下來的版本。很久以前,馬園路一帶是寧波西門外的冷僻之地。那時的寧波城常有海盜騷擾,百姓苦不堪言。當地官員請求朝廷派一支騎兵前來協助剿滅海盜,不久,一支由幾百人組成的騎兵到了,在一次戰鬥中大敗海盜。雖然打了勝仗,但禍患尚未根除,騎兵不能撤。戰馬整天關在馬廄裡,日子一長,奔跑能力就會下降,帶兵的將領想找個放馬的地方,在護城河西面今馬園路一帶發現了一片適宜的草地。後來,一部分騎兵就留在這裡駐防,馬匹也在此放牧,久而久之這地方就被叫作“馬園”了。

故事2:大卿橋,真的住過“大咖”

在明代永樂年間,一位從金陵來的讀書人陳遠,攜侄兒陳恭遊四明,見這裡民風淳厚,便在如今城西大卿橋畔定居下來。

陳遠工書法,尤善畫人物,曾替朱元璋畫像,被賜為待詔。陳恭受叔父影響,詩書文章也是卓越過人。他在永樂三年中舉人後,參與修典,至宣德年間官至大理寺少卿,後升至工部尚書。大卿橋的“大卿”,指的就是陳恭。

消失的和被忽視的老地名

“我和同學們在找老地名的時候,有時一路問了很多老人,都找不到。”何佳佳說,他們遺憾地發現,一些很有特色的寧波老地名,已經逐漸消失了。

隨著城鄉的變遷,一些富有時代記憶的老地名,隨著新街道的出現而被人們遺忘。如寺後巷、五福巷、帽店巷、百歲巷等,已經消失在寧波的版圖上,但在1993年之前,它們都是存在的。“隨著地名一起消失的,還有那些地方曾經的歷史和口口相傳的典故。”何佳佳說。

此外,一些有價值的老地名被人遺忘或忽視了。比如,建於明末清初的白雲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經是黃宗羲的講學處,是浙東文化的象徵。但它的知名度卻和歷史地位不匹配,即使是寧波本地人,也未必知道。同學們在走訪時發現,這裡比較冷清,來走走看看的多是一些退休的老人。白雲莊門外雖有黃宗羲的銅像,但也很少有人知道黃宗羲與這裡的關聯。

在調查後,這些95後大學生呼籲:老地名保護,不僅是政府職能部門、新聞媒體的責任,更是全體市民共同的責任。

為此,大學生們建議成立老地名研究會,對老地名進行摸底調查,出版有關書籍,並且建議要正確利用老地名發展經濟。

現場調查

寧波哪些老地名及其典故最為人知曉?

實踐小分隊的同學們還在鼓樓、城隍廟、南塘老街等地發放了100份問卷,調查寧波老地名的知曉度。

調查結果顯示,“天一閣”的知曉率最高,達92%;“鼓樓”次之,知曉率為90%;第三名是“城隍廟”,知曉率為85%。有23%的受訪者認為“天一廣場”也是寧波老地名。

同時,有83%的受訪者瞭解“鼓樓”地名的來歷,有80%的受訪者瞭解“南塘老街”地名的來歷。而“月湖公園”地名的來歷,只有48%的受訪者知道;“永豐庫遺址”和“天封塔”地名來歷的知曉率,均為38%;“老外灘”地名的來歷,只有18%的受訪者知道;關於“鬱家巷”地名的來歷,知曉率只有2%。記者李臻

原標題:大學生暑期裡走街串巷 尋訪寧波老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