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天,一起讀完《黃帝八十一難經》(第58天)

81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八十一難經》第58天:

《五十八難》

81天,一起讀完《黃帝八十一難經》(第58天)

原文: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指直接被風邪所傷),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溼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而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81天,一起讀完《黃帝八十一難經》(第58天)

翻譯如下:

第五十八問曰:傷寒有幾種情況,在脈象上有沒有變化?

回答:傷寒分為五種情況: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症狀痛苦各不相同。

中風的脈象,屬陽的寸部浮而且滑,屬陰的尺部濡軟而弱。溼溫的脈象,屬陽的寸部濡軟而弱,屬陰的尺部細小而急促。傷寒的脈象,無論屬陰的尺部還是屬陽的寸部都強盛而且緊澀。熱病的脈象,屬陰的尺部、屬陽的寸部都為浮脈,輕取時浮而且滑,重取時又出現散澀之象。溫病的脈象,由於病邪可以行走於各條經脈,不易辨別是哪條經脈的脈動,需要各自隨著病變所在的經脈而取按。

81天,一起讀完《黃帝八十一難經》(第58天)

問曰:傷寒之證,有使用發汗之法汗出而治癒,但使用瀉下法卻會造成死亡的;也有使用發汗法會造成死亡,但使用瀉下法卻可以治癒的,這是為什麼?

回答:病人陽虛而陰盛,此時體表虛弱,寒邪趁機侵襲,留駐在營衛之中,使用發汗法調營衛、開腠理,將寒邪從肌腠間逐出,病也就痊癒了,但如果使用瀉下法,會造成體內虛弱寒邪藉機內陷,就可能造成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病人陽盛而陰虛,也就是體表陽氣盛,體內陰氣虛,使用發汗法會白白消耗體內津液而無法驅逐寒邪,預後自然不良,而使用瀉下法則可驅逐陽明經中的病邪,病情也即可以痊癒。

問曰:寒熱之病,如何辨別其症候的不同?

回答:寒熱在皮膚體表的,皮膚灼熱無法貼近席面,毛髮焦枯,鼻中乾燥,但沒有汗。寒熱在肌肉的,肌肉疼痛,唇舌乾燥,也沒有汗。寒熱在骨的,被病邪所擾全身無所安適,汗流如注且不停止,牙根乾枯而疼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