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來了解一下平遠鎮大新村的草人舞

草人舞是大新村壯族在祖先的忌日這天,也就是在開年節中表演的舞蹈。開年節(壯語稱為“古獨木”)是每年大年過後正月間第一個屬豬的日子。在這個村寨,在開年節這天跳草人舞的傳統一直保留著,用意在於祈求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據說,本村有這樣的傳統,只有在開年節後才能外出工作或者下地幹活。

一、草人舞的由來

相傳,大新村人的祖先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裡,已經很累了,就躺在一顆大樹下休息,這棵樹現在還在村子裡,已經有近千年,壯族人叫這種樹為“卡拉果”樹。早晨醒來,發現這個村寨土地平整、肥沃,遂打算在此定居。由於祖先來到村寨的第一晚在“卡拉果”樹下過夜,因此,這棵樹被認為是這個村的聖樹。每年的開年節,村裡的人都要裝飾這棵樹,在樹上掛上“金銀”。“金銀”分別用黃色的花和白色的花來代替。大新村壯族人在祖先去世的這天(正月第一個屬豬的日子)表演草人舞來紀念祖先,同時祈求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都來了解一下平遠鎮大新村的草人舞

二、舞前祭祀

整個草人舞包含多個程序,在舞蹈開始前要進行祭祀活動。這個祭祀活動主要是請祖先回

來,殺雞獻禮,送草人仙子(用稻草紮成的小女孩)。在祭祀的過程中,草人仙子被安放在正位上,然後由過禮人講述祖先是如何將豺狼虎豹趕出去,如何在進行刀耕火種,學會用耕牛耕地,日子越來越紅火,團團圓圓的經歷。

草人舞前的祭祀活動會準備雞、香、月餅、雞蛋、米、鹽、辣椒等祭品。在祭臺的正中間擺放著代表聖樹的“卡拉果”樹樹枝,樹枝上用黃花和白花進行了裝飾,代表著給聖樹掛金銀。在聖樹的旁邊擺放著草人仙子,另外還有二十一個碗,分成三組,每組七個碗。第一碗裡盛放的水叫淨水。淨水寓意這個寨子不出亂子,平安清靜。中間的三個碗用於獻酒,後面的三個碗用來獻飯。其它的祭品,月餅、雞蛋、米、鹽、辣椒則擺放在祭臺邊緣,祭品中的辣椒一般為紅辣椒,代表寨子裡的生活紅紅火火。祭品被分為三組是源於一段歷史。以前的大新村共分為三堂,分別稱為上堂、中堂、下堂。因此,在祭祀中,祭品是三份,表示村寨的每一堂都請要給祖先獻禮,每一堂都能平安吉祥。

祭祀活動由村裡有威望的三位老人主持。這三位老人分別代表一堂的祭師,也叫做過禮人,負責整個祭祀的活動。過禮人必須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並且在六十歲以上,熟知開年節活動的全部細節。活動開始,老人先用壯語說一段吉祥話,大致的意思是請祖先過來收禮,享用美食,祈禱村寨今年紅紅火火。接著殺雞,取血淋在淨水上。而後將雞煮熟,呈於祭臺之上,整個祭祀過程結束。

三、草人舞

祭祀活動結束後,草人舞表演開始。草人舞表演是開年節活動的一部分,它展現的是壯族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活中的犁田耙地,農村的年輕人嬉戲打鬧等生活場景。草人舞表演有23 個參加,只有1 人是女子,扮演草人仙子的母親。另外22 人中1 人扮演壯族祖先,12 人扮演祖先的後代,1 人扮演草人仙子的父親,1 人扮演草人仙子的哥哥,1 人唱開年歌,7 個人奏樂。整個草人舞的表演過程以時間為主線,從祖先的的生活狀況,第一代子孫刀耕火種、第二代子孫的學會用耕牛耕地、第三代子孫開始紅紅火火,直到而今的團結融洽,逐一呈現。

都來了解一下平遠鎮大新村的草人舞

表演開始,壯族人的祖先扮演者首先登場,他手拿棍棒開始舞蹈。接著出場的是祖先的第一代子孫,有四人扮演,他們手拿棍子,頭戴草帽,身披蓑衣,做著挖地的動作,代表的是祖先的第一代子孫從事刀耕火種。緊接著出場的是祖先的第二代子孫,共四人。他們同樣帶著用草編制的帽子和用草製成的蓑衣,做著犁田耙地的動作。隨後,草人仙子的母親登場,她揹著竹簍,手拿網兜,重複著捕魚的動作。而後出場的是祖先的第三代子孫,也是四人,裝扮與第一、二代子孫類似,他們沒拿道具,嘴裡一直用壯族語言念著紅紅火火。最後出場的是草人仙子的父親和哥哥,草人仙子的爸爸打著傘,哥哥揹著草人仙子來到草人仙子的母親身邊,他們在模仿著給草人仙子送奶的情景。表演的最後,表演草人舞的人會圍成一個圈,代表著寨子裡的人團結和睦生活直到現在。

四、面巾舞

都來了解一下平遠鎮大新村的草人舞

草人舞表演結束後,接著還有一個面巾舞的表演。之所以稱之為面巾舞,是因為參與表演的13 人(1 人扮演草人仙子的母親,12 人扮演草人仙子的姐妹) 中,扮演草人仙子姐妹的12 人均用面巾遮面,扮作害羞狀。據高金林介紹,大新村祖先想要在村寨裡找一個年輕的女子去服侍他,村寨裡有女兒的人家都捨不得女兒去服侍人,所以就紮了個小草人,也就是草人仙子,送到祖先那裡。村寨裡的人又擔心在送草人仙子的過程中漂亮的女子會被祖先的後人看上,所以送草人仙子的姐妹都由未婚男孩男扮女裝,以掩人耳目。這12 個草人仙子姐妹的扮演者以面巾蒙面,目的是不讓讓祖先及其子孫發現這些人是男孩子。給祖先及其子孫以這裡的女子都長得不男不女的錯覺,也就不用送女子去服侍祖先了。在表演過程中,草人仙子姐妹的表演者一手拿面巾遮面,一手拿圍腰,伴著音樂逆時針起舞。面巾舞結束後,草人仙子還需要放在祭祀場地三天以後,敲鑼打鼓的送到廟外燒掉,至此,整個開年節才算結束。

就其文化意蘊而言,草人舞源於群體自發性的模仿性舞蹈。它的發展,經歷過從最初的自娛性(簡稱模仿),到現在的祭祀性(祭奠祖先),經過若干代人的傳播,至今之所以能夠保留基本的原貌,正是因為草人舞只能在一年一度的開年節上跳。

草人舞以其濃郁的古風,詼諧活潑的情趣和古樸的表演而影響深遠,舞蹈慷慨激昂而又纏綿悱惻,充分體現了壯族勞動人民的倔強和愛憎分明的性格。傳承至今,不僅大新村保留著跳草人舞的傳統,這種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經過加工改編的草人舞從硯山縣流傳文山全州、雲南省,乃至國外等廣大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