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資料和故事,以及部分名言的來歷

孔子的資料和故事,以及部分名言的來歷

一、關於孔子的故事(1-7):孔子誕生

(1)在魯襄公21年,孔子出生在現今山東省的曲阜縣。

(2)孔子父親叔粱紇,母親顏徵在。孔母懷胎前,曾聽聞尼山神頗為靈異。所以,與孔父至山神廟,拈香禱告,乞求早生貴子。

(3)孔母尼山祝禱歸家後,果然懷孕。待十月懷胎時,忽然夢見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牽著一隻滿身龍麟的獨角獸,背上坐著一小孩。仙女言:“此獸名叫麒麟,專為送子而來。

(4)顏氏就解下腰間的繡紋,向麒麟角上縛住。麒麟霍地張口狂鳴,嚇得顏氏從夢中驚醒過來。顏氏將夢境告訴孔父,孔父說:“相傳文王出生時,他母親也夢麒麟送子,諒來是吉祥之兆。”

(5)不久,孔子誕生了,孔父發現嬰兒的頭蓋骨與眾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間低的樣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自古以來讀書人讀到“丘”字都讀成“某”,寫成“丘”,以示尊敬。

(6)孔子出生時,混濁的黃河水,忽然清澈見底,這就是“聖人出而黃河清”的典故。

(7)相傳孔子出生時,天上傳來奏樂聲,同時有五個仙翁,從雲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個說道:“天生聖人,天降音樂。”

二、孔子的資料和故事(8-15):孔子幼年

(8)孔子三歲時,父親忽然得了重病。孔母顏氏日夜衣不解帶的照顧,那知百藥無效。因此孔子三歲時,就成了無父的孩童了。

(9)孔子有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名叫孟皮,字伯尼。伯尼天生殘缺,不良於行。孔子三歲時,伯尼九歲,已在私塾讀書,可是常被頑童欺侮,伯尼窘得無地自容,因而不肯到私塾中讀書。

(10)孔母顏氏幼秉庭訓,賢良溫厚,可憐伯尼年少失父,又是跛足,於是忙裡偷閒,教以詩書,循循善誘,伯尼獲益頗多,因此孝順過於生母,和孔子非常友善。

(11)孔子小時侯,常常與伯尼到宗廟看祭祀,可以說每逢祭祀必到,五、六歲時,就將祭禮看得非常熟透。

孔子的資料和故事,以及部分名言的來歷


孔子講學圖

(12)孔子七、八歲時,常常玩俎豆的遊戲,俎與豆都是古時候的祭器,孔子與小朋友玩時,也有主祭、也有上香、獻爵、奠酒、行禮……等。他經常玩這些遊戲,一點也不覺得厭倦。

(13)顏氏看孔子成天玩俎豆的遊戲,便誘導孔子與伯尼一起讀書。孔子十分聰明,顏氏教他認字,一教便會,片刻工夫,即將母親所教的功課,讀得十分熟悉。

(14)孔子讀書十分用功,天天要顏氏教他多讀些。顏氏便將兩兄弟送到有規矩的私塾中去讀書。伯尼有弟弟在旁,同學也不敢戲弄,孔子有哥哥作伴,也不覺寂寞。兄弟倆同學了三年。

(15)孔子漸漸長大,私塾中的進度,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顏氏便打算將孔子送至外祖父跟前去讀書。

三、孔子的資料和故事(16-22):少年求學

(16)孔子的外祖父顏襄,原本就是博學的老師,因年紀大了,不再收徒講學,老人家平素最鍾愛孔子的母親及孔子。所以看到外孫回來求學,心中十分高興。

(17)孔子一個人,住在外祖父家受教用功,寒暑不歇,數年不倦,顏襄把胸中的學問,逐步傳給他。在十五歲時,孔子就能在心中立定求學問之道的志向。

(18)孔子十分好學,他耐苦又高潔,孔子曾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9)顏襄看孔子天資聰穎,又這般好學不倦,心知必非凡品,對外孫鼓勵有加,常說:“可惜我老了,看不見你的成就”孔子唯唯受教,不久顏襄就壽終正寢,與世長辭了。

(20)外祖父過世後,孔子伴母親守孝百日,就隨母還家,這時孔子已是位博古通今的少年了。http://www.zixuekaoshi.net/e/201701/zuowen-076221341.html。

(21)有一年,魯桓公後代季平子,設宴款待魯國文人雅士,孔子亦被請往參加。不料季氏家臣陽虎,見孔子貧而年少,故意說話輕慢,孔子見狀,就退席而出。

(22)魯國另一位大夫孟釐子,在病中曾告誡兒子孟懿子及南宮敬叔說:“當今孔丘年少而好禮,是聖人的後代,我死後,你們一定要去師侍他啊!”後來二位果然都去向孔子學習。

四、孔子的資料和故事(23-30):青年時代

(23)孔子身體十分雄偉,長得九尺六寸。十九歲時,孔母即替他下聘宋國亓官氏,擇日迎娶成婚。

(24)孔子成婚後,因母親有媳婦在旁侍奉,所以常與魯國賢士大夫結伴出遊,訪求名師,尤其南宮敬叔,敬孔子以師禮,常陪孔子出遊。

(25)孔子二十歲時,因南宮敬叔的極力推薦,曾作管理倉庫的小官。官職雖小,孔子還是實心任事,忠於職守。

(26)孔子二十歲那年,兒子出世,孔母萬分高興,正好又蒙受魯昭公賜以鯉魚。因此就命名為鯉,字伯魚。

(27)孔子二十一歲時,曾作乘田吏,將牛羊管理得非常肥壯。

(28)孔子非常喜好音樂,曾經學琴於魯國樂官師襄子。

(29)孔子二十四歲時,孔母顏氏與世長辭。孔子十分悲傷,將母親與父親合葬在防的地方。

(30)孔子服完母喪三年後,仍不勝悲哀,過了五日,彈琴還不能發出音聲,過了十日,才能夠吹笙唱歌。

五、孔子的資料和故事(31-36):周京觀禮

(31)孔子曾蒙魯昭公賜以車一乘、馬二匹,與南宮敬叔,前往周朝京城洛陽觀禮。

(32)孔子到周京,太廟中,參觀各式各種的祭器。其中有一個大小與人相同的金人,口上黏著三道封鎖。背上又刻著很長的銘文。孔子向敬叔道:“今天看見這三緘其口的金人,才知道做人不要多言,多言必失。不要多事,多事多敗啊!”

(33)孔子在周京考察制度時,當時有名的學問家“老子”正在周朝做“守藏室吏”(如現在之國立圖書館館長)。因而知道很多理解,所以孔子曾問禮於老聃。

(34)孔子在周京時,除了問禮於老聃外,並訪樂於萇弘,得以進一步瞭解武樂和韶樂的區別。

孔子的資料和故事,以及部分名言的來歷


孔子創立的儒家所提倡的“孝”和“義”

(35)孔子在周京住了一年,就要回魯國。臨別前親往老子的住處辭行。老子說:“富人送人嶧財,仁人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老子說了很多寶貴的諺語,贈送孔子。

(36)孔子與敬叔回到魯國後,便入朝向昭公報告在周京觀禮的經過。昭公十分歡喜,此後便常常召見孔子。孔子的聲名因而大振,魯國許多好學志士,紛紛來拜孔子為師。

六、孔子的資料和故事(37-43):魯國講學

(37)有一天,孔子到魯桓公廟參觀,看見神位前有一欹側的木器。守廟的說:“這叫‘宥坐’之器。”原來宥坐器,又名欹器,內中無水便不正,半滿則正,水太滿又傾覆了。這是古時候,明君常常放在身邊,當作勸戒之器。孔子叫弟子注水試試看,果然中而正;滿而覆;虛則欹。孔子感慨說:“唉呀!世間那裡有滿而不傾覆的啊!”

(38)孔子又帶弟子參觀太廟的北堂。在瞻仰中,發現北面的戶扇,都是斷的。弟子很是疑惑,孔子說:“建築太廟,都是官選的名工匠,工作竭盡巧妙,絕無朽斷之理。此乃昭示後人,不要間斷修葺的意思。”孔子的名言和故事來歷

(39)孔子回到魯國後,講學不倦,慕名而來的好學之士,日益增多。

(40)這時,魯國有位權相季孫氏,僭禮專權,因慕孔子賢名,想徵孔子為家臣,孔子因見季氏僭用天子的禮樂,宴饗常用八佾舞於庭中,還去旅祭泰山,早已看出他野心勃勃,不把魯君放在眼裡,所以不願受用。

(41)季氏進而逼孔子推薦弟子,前去任職。孔子不得已,推薦冉求為季氏宰相。冉求字子有,精通政事六藝,初意不願阿附權門,經孔子密囑,潛在季氏府中,可暗探機密,屆時可保魯昭公安然出國,冉求只好謹遵師命。

(42)果然不久,冉求即將季氏訂期謀反之事,告訴孔子,孔子請人密告昭公,昭公當夜便微服乘車,逃到齊國去了。

(43)魯國自昭公逃亡後,三年爭奪政權,國內大亂。孔子將家眷安頓好後,便與弟子駕車赴齊避亂。

七、孔子的資料和故事(44—50):避亂齊國

(44)孔門師生在赴齊國途中,路過泰山,聽到一位婦人哭聲十分悲哀,孔子說:“這哭聲聽來,好象哀傷很重的樣子。”便叫子路去問問那婦人,婦人說:“從前君舅死於虎口,後來丈夫又死於虎口,現在兒子也死於虎口了。”子路說:“何不搬到較安全的地方住呢?”婦人答道:“因為這裡沒有苛政啊!”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很感嘆的說:“苛政猛於虎啊!”

(45)孔子來到齊國,齊景公見到一隻一足鳥,展翅而跳,十分奇怪,問相國晏子,他亦不知,問群臣也無人知曉,後問孔子才知道此鳥名商羊,天將大雨,商羊起舞,應預防水災。後來果然連日大雨。孔子之博學,深獲齊景公之賞識。

(46)孔子在齊國,遇到吳國知禮大夫——吳季札,孔子與其論樂,談到韶樂與武樂的問題,二人話甚投機。孔子在齊國,整整學了三個月的韶樂(舜王的音樂)孔子十分專心的投入韶樂領域中,投入到吃肉都不曉得滋味的地步。

(47)吳季札之子,客死他鄉,孔子帶領弟子親往送葬,季札草草為子殮葬。弟子問孔子,這樣合禮嗎?孔子說道:“遇到喪事,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季札子遭客死,又有君命在身,喪葬以從簡為合禮。看他最後無淚三唬,心中無限悲痛,這個就是禮不足而哀有餘啊!”

(48)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告訴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春秋二百四十年中,有弒君的三十六次,內中有些竟子弒父。亂到極點。

(49)孔子在齊國,雖未出仕,但弟子子貢,被委任為信陽宰,孔子勉勵他從政要勤於事、慎於心,終年不可懶惰疏忽,現在信陽仍有子貢祠,相傳子貢去位時,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而建築生祠表示感謝。

(50)齊景公對孔子十分賞識。擬以尼溪之田,賜孔子作祿養,可是為晏子所反對。孔子本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今見晏子心意,知道齊國非久留之地,就安排回國的行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