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七百里連營」,劉備慘敗給陸遜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公元221年7月至222年8月進行的吳蜀彝陵戰役,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關於這次戰役的情況,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評價。在這次戰役中,劉備的"七百里連營"被吳國年青統帥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遭到軍史界的一致批評,認為這是劉備在本次戰役中犯了一個重大錯誤——連營七百里,導致兵力分散。那麼問題來了,劉備真的是犯了基本常識性錯誤而連營七百里嗎?想要解答此問題,我們首先應該瞭解一下當時蜀軍的實際部署情況。

火燒“七百里連營”,劉備慘敗給陸遜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公元222年2月,劉備大軍一路向東推進至夷陵、夷道一線,被陸遜大軍阻擊,陸遜軍堅壁不出,雙方僵持不下。此時由於蜀軍已經進入吳境600多里,沿途一些險要關口需要派兵把守,用於掩護後方的運輸線,所以分兵守衛是在所難免的,也是符合基本軍事規律的。劉備在近700裡的整個狹長作戰地區共有多少營壘呢?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蜀軍分居險地,前後五十餘營",《三國志陸遜傳》記載為:"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資治通鑑卷六十九》記載為:"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由此可見,劉備的兵營總數為50多個。而在前線彝陵地區有多少呢?《三國志陸遜傳》記載:"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資治通鑑卷六十九》記載:"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由此可知,劉備在前線有40餘營,在後面的600多里運輸線上有10個左右的營壘。而且,根據對後來雙方交戰的記載來看,蜀軍大部分的統兵大將均在彝陵地區,這說明一個問題:其實劉備並沒有犯所謂的分散兵力的錯誤,其主力80%以上均集中在夷陵的作戰一線,700裡的運輸線上大約有10個兵營(每隔60~70裡左右設兵營守備重要關口),每個營約五百到一千人守備(由於沒有大將,故兵力不多,平均每營700人,合計約7000人)。蜀軍投入整個戰役作戰的總兵力共計6、7萬人,這些在700裡沿線的軍營中的防守兵力僅佔10%左右。可見兵力分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

火燒“七百里連營”,劉備慘敗給陸遜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平心而論,劉備的軍事水平確實並不算出眾,不要說比諸葛亮等一流謀士相差甚遠,就是與曹操相比也不是一個檔次的,但就事論事,他在彝陵之戰中慘遭失利的真正原因並非一般人認為的其違反軍事常識。我們來看一下此次戰役中與劉備直接對敵的陸遜是怎麼樣分析的:"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它變。""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陸遜部將也認為:"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 (見陸遜傳)實際上,陸遜認為蜀軍的三大弱點為:

1、 放棄水軍,單以陸軍沿江前進,孤軍深入險境;

2、 進攻時間過久,人馬疲乏,思想鬆懈,容易被偷襲;

3、 營壘分佈各處已經固定,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利於部署攻擊。

而佔據各地險要,本來應該是蜀軍的優勢,只是後來,兵敗如山倒,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根本沒有發揮作用罷了。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劉備雖然連營七百里,並最終遭遇慘敗,其真實的原因是:

1、 沒有水陸並進,反而將水軍留在後面,而以陸軍單獨進軍,缺少必要的支援。

這才是劉備最大的錯誤。在地面,由於劉備已經在各險要紮營布寨,陸遜要想迂迴切斷蜀軍,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劉備將水軍留在後方,陸遜就可以發揮水軍的作用,以戰船沿長江把部隊偷偷運送到蜀軍後方登陸,而後切斷蜀軍。蜀軍的前軍就是這樣被包圍消滅的。劉備的前軍被消滅後,基本上已經決定了本次戰役的結果,以後的作戰,只是劉備能否逃回的問題。

2、 思想上麻痺大意,警惕性不夠,造成被敵人襲擊得手。

由於雙方僵持了很長時間沒有交戰,部隊的警惕性已經完全鬆懈了,在敵軍的突然打擊時全線崩潰。

3、 深入敵國,應速戰速決,卻拖延時日,部隊士氣低落。

遠征之軍,利在速戰,而彝陵戰役歷時一年有餘,部隊後勤供應壓力很大,再加上士兵多為川兵,離鄉日久,士氣低落,不利於戰事。

火燒“七百里連營”,劉備慘敗給陸遜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綜上所述:劉備搞七百里連營是真的,但說其犯分散兵力的錯誤這個鍋他不能背。劉備的軍事部署基本沒大毛病。唯一的毛病是:沿江作戰,沒有水陸並進,孤軍犯險,並有輕視對手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