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集市的變遷 是改革發展的印痕

2018-10-05 07:54 | 中青網

乡村集市的变迁 是改革发展的印痕

今年國慶期間,回了趟闊別已久的家鄉,也跟著鄉親們趕了次集。“趕集”是一種民間風俗,雲貴川一帶稱之為“趕場”或“趕街”,湘贛地區稱為“趕墟”,湘桂粵一帶稱為“趕鬧子”,河南則俗稱“上街”。說是趕集,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大家從四面八方聚攏到一個集貿市場,購買衣料、油、鹽等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

記憶的思緒飄回到兒時年代,那個時候“趕集”往往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趕集”一般時間較短,多者不過一天,少則幾個時辰。那個時候,很早就爬起來等著和父親一塊去趕集。因為趕集不僅能給家裡買生活用品,父親還能給我和弟弟妹妹買幾顆糖塊,有時候還能給我們買一碗米皮,而這些在那時候都算是奢侈了。

蹦蹦跳跳地跟著父親到了集市場,一眼望去淨是密密麻麻的人流,耳朵裡聽到的是此起彼伏的討價還價聲。那個時候還沒有大型超市,縣城裡面商鋪也少得可憐,集市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鄉親們。最開始的時候賣生活用品的比較多,後來慢慢地有了工藝品,甚至還出現了“摸彩”“套圈”等帶有娛樂性質的抓獎遊戲。

年復一年,集市變化也越來越大。曾經記得,有一年集市還有文化衛生科技部門下鄉活動,在開闊的地方搭建了舞臺,縣裡地方戲班子登臺表演。那是我們兄妹三個第一次近距離看戲,看得異常著迷。等到父親都趕完了集,我們三個仍然在戲臺子下面坐著。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們都迷上了《包龍圖坐監》等豫劇。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這次來趕集,就發現沒有了以往鑼鼓喧天、音樂震天的景象。由於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趕集的也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男人、中年婦女和小孩。原先的集市大棚,現在有些也都改成了門面房,成為了副食店、雜貨店、美容美髮店,還有幾間網吧和一個電動車修理店。

比之以前,現在的農村集市多了些現代氣息。其實,農村集市變化可謂農村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先前物質生產並不發達,人們紛紛來到集市上尋求交換。而今通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進大商場購物都變得稀鬆平常。

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上品人生。跟著鄉親們趕了次集,心中真是感慨萬千。周圍村裡原先鄉親們住的老房子,現在都換成了幾層高的小樓房。人人羨慕的小轎車,也越來越走進鄉親們的生活裡。這個小小的農村集市,更是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取得的累累碩果,也見證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步步提高。相信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越來越重視,隨著全面小康步伐推進,農民朋友將會越來越綻開笑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