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送禮不如直接打錢?瞎說!

一直以來,每次談到送禮時,周圍總是時不時會冒出來一種聲音:

“送禮幹什麼?還不如直接給錢呢?”

並且這個觀點在某些時候會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持,支持的論調一般是:

1、選禮物很麻煩,挑禮浪費很多時間。

2、買的禮物不對路,收到的人很可能不會喜歡。

3、人人都愛人民幣,誰也不會嫌棄錢。

是不是聽上去倍有理?但仔細想下你就會發現,這種說法漏洞百出,並不能紮實的站住腳跟。


中秋送禮不如直接打錢?瞎說!


首先,關於挑禮麻煩這件事,其實是送禮人的麻煩,但傳達的卻是一份厚重心意。

如果送禮人有必須送禮的需求,比如表達關懷、感謝,聯絡感情等,這時,一份暖心的禮物,絕對比冷冰冰的錢幣要合適得多。

其次,大家自然不會嫌錢多,可“送錢”這個事太過微妙,一不小心人情往來就可能演變成利益交換,性質完全變了個樣,很容易惹出是非。

即使是相熟的人,“到底送多少錢”也是個問題,送少了怕對方不開心,送多了對自己是種負擔,什麼樣是“剛剛好”呢?太難把握了。

再者,在很多場合下,是不適合直接送錢的。

朋友間聚會或其中一人請大家去家中做客,你能什麼都不帶,直接包個紅包給朋友嗎?又不是什麼正式酒席,這時候給錢,大家一定看你像看異(zhi)類(zhang),一份小禮物就能解決的事,就被你的紅包弄得都不自在了。

給客戶的感恩回饋,你能直接就微信轉賬的表示感謝嗎?客戶看到會作何感想——你們公司就這麼沒誠意,連份禮物都懶得買?

所以,送錢這事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實討不了好,相反可能還會惹得一身腥,得不償失。

中國一直都是個人情社會,處事上就講究個禮節周全,待人接物秉承“禮尚往來”的原則,因此“送禮”這件事並不能完全被“送錢”所取代,還是很有存在必要的。


中秋送禮不如直接打錢?瞎說!


不過禮要是送好,確實不容易,有些人絞盡腦汁想出的禮物,最後可能也免不了得到差評。究竟怎樣才能送好一份禮?其實還是有攻略的。

送禮也要講究個性化

好的禮物沒有通用版,每個人的收禮期望值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的送禮對象有明確的好惡,那你只需瞭解下ta平時都喜歡什麼,按照喜好送就好了。

如果ta說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東西,那你可以親手製作一些禮物(如公主小屋、手鍊、陶瓷杯等),這樣不僅能讓禮物變得獨一無二,還能讓心意得到突顯;或者你也可以從對方家人的喜好入手,也是一種討巧的辦法。


中秋送禮不如直接打錢?瞎說!


犒賞禮物不宜太多選擇

這個主要從公司對員工層面來說。舉個例子:一個公司準備獎勵員工,有兩種獎品給員工選:去度假或一臺冰箱,這公司最後肯定會被人罵。去度假的人回來會遺憾沒選冰箱,要了冰箱的會認為自己沒享受到旅遊,兩邊都會有不爽,最後就會怨公司了。

因此,有時候“沒選擇”比“有選擇”好,只有一種獎勵的話,大家心理都平衡。

當然這個一種選擇也不建議直接“給錢”,員工嘴上肯定說更喜歡收到紅包,但從後續效果來看,送錢遠沒有實物的好。比如發500塊現金,錢在收到錢包那刻就會忘掉怎麼花的,但如果公司換成價值相等的海鮮禮盒,員工會很清楚的記得公司為其提供的高級享受。


中秋送禮不如直接打錢?瞎說!


規避掉不擅長的送禮區域

送客戶的禮對於每間公司的人事都是件麻煩事,畢竟客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

在瞭解客戶喜好的前提下,建議最好是選同等價值中的品牌禮物,因為禮物的質感會直接決定客戶對你及公司的印象。

但切記一點,千萬別往客戶擅長而你不擅長的區域裡去選禮。比如客戶是紅酒收藏者,你貿貿然選一瓶紅酒送去,那可能就悲劇了。他懂得比你還多,你酒好不好他一眼就能看出,可能送的還是他不怎麼喝的那款。

這時候,其實你還不如從側面出發,送些精緻的紅酒杯,效果會更好。或者換個角度思考,給客戶的孩子送套玩具,客戶可能會更開心。


中秋送禮不如直接打錢?瞎說!


長輩禮要兼具心意和實用

其實給長輩送禮特別不好做,因為他們總說“我們什麼都不缺,別買”。

會這樣說一是怕你花錢,二是覺得你買的禮物用不上。

所以,選禮物時候首先考慮實用性,儘量買些他們平時不捨得買,但是能用上的東西。

像有的長輩非常愛音樂,你買個效果好、顏值高的音響給她,收到一定會很開心;有的喜歡爬山,你買個質量超好的登山包就會非常對胃口了;有注重養生的,就送些燕窩、阿膠、海參之類的高級補品。

禁忌、風俗切記打聽清楚

比如中外差異,比如南北差異。

外國人都喜歡當面拆禮物,並誇讚幾句,因此特別私密性的東西就少送,免得場合不對。

廣東人新店開張有的會送招財貓,但在一些地方有“貓來窮,狗來富”的說法,送招財貓就不合適了。

瞭解清楚各地的送禮禁忌,是很重要的。


中秋送禮不如直接打錢?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