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銘記|安康有個紅軍鄉!以紅軍爲名背後的故事……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下為正文

一座山,曾經揮毫潑墨記憶了紅軍金戈鐵馬、槍林彈雨、英勇悲壯的故事,矗立起一座巍峨的紅色豐碑。

一座山,又曾因為一首高亢嘹亮、激情澎湃、昂揚向上的歌曲被世人銘記。這座山,就是旬陽紅軍鎮的九龍山。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山上草木蔥蘢,晨起時分,升騰起薄紗似的雲霧,於乳白和黛綠之間,浮起一輪紅日。山下屋舍儼然,溪流豐腴,在終年奔流的潘家河旁有個紅軍鎮,鎮子不大,人口一萬多,地形多呈溝岔。

檢索全國鄉鎮,以紅軍命名者,僅此一例。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潘建華(錄音):1935年到1936年期間,是紅軍北上的時候,北上有部隊路過咱們旬陽,當時國民黨的反動武裝叫鏈子軍也在旬陽。這個時候有一位只有22歲的指導員,奉命留下了27個人,擔任阻擊任務,掩護大部隊撤離......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講故事的這位老人是潘建華,是安康老年大學的學員,她已記不清自己為多少人講過多少次這個故事,但仍記得第一次接觸它的情景。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2016年,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省老幹局和省老年活動中心決定舉辦了一場演播活動,任務下達安康,要求只有一個:要新穎!潘建華臨危受命,但紅軍長征的故事已歷時80年,這些年間,以此為背景所創作成型的節目已經很多了,要想搞出自己的特色,不落別人的俗套,很難。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潘建華(錄音):當時我們也是費了一些勁,忽然就聯想到安康有一個紅軍鄉,後來就順著這個思路查閱了大量資料,在掌握資料的基礎上,創作了一個敘事詩。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紅軍鄉的故事感動了潘建華,也深深打動了評委,她和老年大學另外幾位老同志聲情並茂地朗誦博得滿堂彩,為安康捧回一個金獎。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這讓潘建華和她的朗誦隊深受觸動。回安康後,她決心將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只要是和革命、紅軍主題相關活動,她都會想辦法去參加,哪怕是自掏腰包,自費參賽,只為讓更多安康人瞭解這個故事。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潘建華(錄音):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這些事情,更應該把歷史資料發掘出來,然後教育青少年,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1932年12月初,賀龍率領的紅三軍北上途經旬陽,浩浩蕩蕩的行軍隊伍,不光在這方山水留下或深或淺的紅色足跡,也在百姓心中播下革命的火種。望著漸行漸遠的紅軍,老鄉眼裡噙滿不捨的淚水。因為在短暫的接觸中,他們真切感受到這支隊伍和他們高舉的旗幟一個顏色,跋山涉水,為窮苦百姓遠征。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1934年12月初,紅二十五軍3000餘人在程子華、徐海東的率領下到達陝南,創建鄂豫陝蘇區,並於12月底組建了鄂陝遊擊師。1935年10月,鄂陝遊擊師改編為紅二十五軍第74師。紅74師成立後,主要活動在旬陽縣東北部的潘家河一帶。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伴著山野間“紅軍又回來了”的聲聲歡呼,在此後兩年時間裡,紅二十五軍74師官兵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所到之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主動組織紅軍幹部教根據地的青壯年男女識字明理學文化,像家人一樣噓寒問暖,和睦相處。“共產黨為窮人,打富濟貧是紅軍”“打倒土豪劣紳,窮人好翻身”“沒飯吃的窮人快來趕上紅軍”……一條條鮮紅的革命標語刷寫在大山深處,窮苦老鄉心裡如坐春風,也找到了久違的那份踏實感。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紅軍除了堅持保衛根據地和紅色政權的武裝鬥爭外,還幫助山區群眾發展生產,開展“抗捐、抗債、抗糧、抗夫、抗丁”活動,打土豪分田地,啟發農民覺悟,動員他們參軍。紅軍帽簷下面那一張張兄弟般的面孔,也讓鄉親們頭一回挺直腰桿,看到一片不一樣的天空。“春雷一聲震天響,山裡來了共產黨;紅軍為咱打天下,勞苦大眾得解放。”如今,山裡上了年歲的老人依然能哼出幾句當年廣為流傳的紅色歌謠。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其時,紅74師五路遊擊師100多人在旬陽潘家河(今紅軍鎮一帶)創建根據地,隊伍中有一位名叫高中寬的紅軍,是紅二十五軍特務隊指導員。出身中醫世家的他,經常深入群眾訪貧問苦,並取山上的草藥治病救人。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他不光治好了老鄉頭疼腦熱的小毛病,而且深入淺出地宣傳革命真理,教育開導青年。日子久了,百姓親切地稱他“高醫官”。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1935年10月18日,為掩護陝南特委紅74師轉移,高中寬帶領14名戰士與敵軍400餘人展開激戰,連續打退敵人10多次瘋狂進攻,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主力後撤的任務。但終因敵眾我寡,高中寬指導員不幸犧牲。待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前來營救他時,高中寬用最後一絲力氣伏在老鄉耳畔輕聲叮囑,不要將他葬在莊稼地裡,怕誤了百姓種田打糧。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老鄉們聽從高指導員的臨終叮嚀,含淚將他安葬在九龍山下的碾子溝旁。隨後,當地群眾自發為“高醫官”修建墳墓,並在墓前立碑刻題“紅軍烈士之墓”。附近老鄉難解思念之情,時常來墳前為烈士進香燒紙,如親人一般祭奠。山裡很多老人囑咐後人,逢年過節要去祭奠為保護一方安寧,以命相舍的紅軍。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為永久紀念救百姓於水深火熱的紅軍烈士,也為告誡後輩不忘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當地政府對墓地重新修葺,並按照行政區劃,將烈士墓所在的碾子溝改名為紅軍溝,安家村改名為紅軍村,豐積鄉改名為紅軍鄉。1958年,又將烈士墓所在的生產大隊改名為紅軍大隊,將紅軍鄉改名為紅軍人民公社,1984年又改稱紅軍鄉。1996年,原潘家河上游的聖駕鄉、竹筒鄉被併入紅軍鄉。本世紀初,撤鄉建鎮,遂更名為紅軍鎮,流過紅軍鎮的所有河流均改名紅軍河。一個被紅色記憶包裹的小鎮,就這樣滿山紅遍,也成為流淌在當地人民血脈裡的一份信仰,生生不息。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2007年年底,旬陽縣政府決定斥資千萬元建設紅軍紀念館。得知這一消息,山區群眾紛紛自發募捐,從幾十元、幾千元到數十萬元,山裡百姓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為紅軍紀念碑和紅軍墓添磚加瓦。四年之後,紅軍紀念館建成並對外正式開放,同年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國家AAA級紅色旅遊景區。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如今,九龍山下,依山勢建成一個佔地300餘畝的紅軍紀念館,並劃定方圓一萬畝的生態保護區。他們用青山樹碑,讓烈士的忠骨丹心永垂不朽。紀念館內,高25米的紅軍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巍巍九龍山下。鑲嵌在紀念碑碑身的1949塊石材,暗含烈士以血肉之軀托起新生的共和國,紀念碑基座四面各有一幅九龍騰飛圖,藝術再現了九龍山下軍民親如一家的感人場景。圍在紀念碑四周的浮雕群,如一頁頁歷史的活教材,記載著當年紅軍長征之偉大精神和紅二十五軍在陝南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紅色足跡。

英靈遠去,艱苦奮鬥的紅軍精神永不褪色,這個大山深處的紅色小鎮也就成了紅軍的故鄉。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來此參觀者當中,不乏紅軍的後代,來這兒,就是想望一眼當初父輩浴血奮戰過的山嶺溝岔。也有耄耋之年身著紅軍服的老紅軍,顫巍巍地立正在紅軍紀念碑前,伴著自雙頰滑落的熱淚,舉起已不靈便的右手,莊嚴地再行一次軍禮。

近期熱點

  • 城殤——安康7.31洪災35週年祭!聽救災老兵們的講述.......

  • 地表溫度50度!安康機場建設工地上的雙重“烤”驗!

記者:李友奎、劉子露 (實習) 綜合:7月31日《陝西日報》

©安康綜合廣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