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別山80後青年:故鄉,是我們永遠的羈絆

國慶,正是金秋十月,也是豐收的季節,今年,國家設定了首個“農民豐收節”,豐收,正是勤勞、樸實、深耕這片鄉土上的一代代農民的最大願望。

腳下沾著泥土,手中握著生活。中國人離不開土地,土地為世世代代的國人提供源源不斷的給養,我們應該親近土地、敬畏土地、熱愛土地、保護土地,而不是遠離或背棄甚至是去破壞。現在的人兒啊,都向往大都市,逐漸遠離了農村,殊不知滋養我們的,正是腳下的土地,無法割棄的,也是那一方厚實的鄉土。

安徽大別山80後青年:故鄉,是我們永遠的羈絆


打栗子,估計對於當下的很多年輕人來說,已無清晰的概念,只知道栗子是一種比較美味的小食,想吃了就可以到市場上買一點解解饞。而談及慄樹長啥樣,怎麼從慄蓬裡取出慄果,更是一臉的蒙圈了。其實對於從小就生長在農村的70、80後一代來說,打栗子,是童年的一道美好回憶,也是兒時夥伴們的一項趣事。我的老家屬於大別山區,鄉間俗語道:“七月毛桃、八月炸、九月毛慄笑哈哈”,每年在中秋、國慶時節,山上的毛慄都炸開了蓬,三、五小夥伴相邀一起,背起小麻袋,手持長竹竿,鑽山穿林,尋找野生的油慄樹,找到一棵後,欣喜無比,猶如猴子般攀枝爬樹,用竹竿敲打枝幹,這時還要小心頭頂,因為稍不留意就會有一個慄蓬掉到頭頂,瞬間就會被紮上一個大包,蓬上的刺鑽進肉裡,要用媽媽的繡花針花很長時間才能把它挑出來。


安徽大別山80後青年:故鄉,是我們永遠的羈絆


那時候,山上的野生栗子也挺多,小夥伴們貪於美食,往往都捨不得回家,要把身上的袋子都裝滿慄蓬,等到家裡人吆喝著吃飯了,才依依不捨的滿載歸來。


安徽大別山80後青年:故鄉,是我們永遠的羈絆



剝栗子也是一項技術活,稍不小心就被蓬上的刺扎到,那就要痛上一兩天,但為了顧嘴,那時候的我們是毫無畏懼的,用石頭錘、用腳踩、用火燒,各種辦法都使得出來,看著一粒粒飽滿的栗子,滿足之感油然而生。

安徽大別山80後青年:故鄉,是我們永遠的羈絆


對於70後、80後那些在農村長大的我們來說,腦海中,這些場景猶歷歷在目,只是很多年也未在幹這些勾當,一者是兒時的玩伴都已各奔東西難得再聚;二來,長大後求學、工作、生活遠離了鄉土,家鄉的那些點滴往往成了一道道回憶。其實,這很不應該,不管走到哪裡,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這片土地,始終是我們的羈絆。


安徽大別山80後青年:故鄉,是我們永遠的羈絆


今年的國慶,因為一些事情,鮮有的在老家呆了幾天,恰好和兒時玩伴一起逮著了幾棵油慄樹,便如兒時那般打了一場栗子。而時過境遷,曾經的無憂年少,如今已然肩負生活的重擔,早已沒有了“願你歷經千帆,歸來仍是少年”的豪情壯語。生活給了我們許多歷練,未來又將會是何種境況,也許多年以後才會知曉。但無論如何,等待我們的,是遠方,也許並沒有詩。我們只有向前,也只能向前,不管前路,莫問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