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針灸夾脊穴爲主輔助外傷性截癱康復

外傷性截癱是指在外界暴力作用下,發生脊椎骨折或脫位導致脊髓損傷神經機能而引起的以脊髓受傷平面以下肢體的運動障礙和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喪失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很嚴重、很痛苦的傷殘性疾病,它不僅僅導致患者失去行動的自由、大小便控制的能力等,最為痛苦的是對患者身心及其家庭帶來的負擔。功能完全喪失者稱完全性截癱,還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稱不完全性截癱。其損傷部位以頸段脊柱發生率最高,胸段和腰段次之,損傷程度一般與暴力大小成正比。西醫學除在脊髓損傷的急性期可採用手術治療外,對本病症尚無理想的方法。

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針灸夾脊穴為主輔助外傷性截癱康復


外傷性截癱當屬於祖國醫學“痿症”;“督脈損傷”範疇。表面來看截癱是脊椎骨受損,實質來講其受損為督脈。中醫學認為督脈為陽經之海,統領、總督一身之陽氣,具有調節諸陽經經氣之功能的作用。一旦督脈受損,陽氣就不能傳達於四肢百骸,隨之出現肢體麻木,不能活動;陽病及陰,陰陽開闔失司,氣化不利,腑氣不通則見大小便失常。立益腎強督、活血祛瘀、通絡舒筋之法,選取脊椎損傷平面及其上下各2個椎體的夾脊穴、腎俞、懸鐘、後溪、氣海、合谷、太沖為主穴。伴有排尿困難者加中極、三陰交、秩邊;伴有排便障礙者配大橫、支溝。令患者取側臥舒適體位並將所選穴位局部充分暴露常規碘酒消毒,從後正中線(督脈)向左右兩側旁開各量1寸處取相應椎體的夾脊穴,毫針針尖對椎體、針身與局部皮膚成75度角斜刺入1.5寸,不作任何手法接著將中間剪有小圓孔的硬紙片由毫針針尾套於針柄上平放於針刺部皮膚上,取長約1釐米的一段純艾段插於針尾部用線香由其底部點燃,令艾段自燃成灰後取艾灰後再取一段純艾段如前法插於針尾部點燃施溫針灸,如法每穴施溫針灸5至10段艾段後起針。腎俞、氣海、中極、秩邊、大橫毫針直刺1.2寸,合谷、太沖、三陰交、懸鐘、後溪、支溝毫針直刺1寸。除腎俞、氣海、中極採用捻轉補法外餘穴位均採取中強刺激強度的捻轉平補平瀉手法。留針45分鐘並每隔10分鐘加強手法一次。每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休息3至5天后繼續下一療程。

方中夾脊穴即華佗夾脊穴,位於膀胱經和督脈之間,針夾脊穴可通達督脈經氣,而督脈與六陽經相通,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因此,取夾脊穴能通達陽氣,協調陰陽,可疏通經絡,調暢氣血從而收到好的療效。另外,從解剖結構來看,每一夾脊穴都有相應椎骨下方發出的脊神經後支及其伴行的動、靜脈叢分佈。選用夾脊穴而不用直接選督脈穴針灸不但可以直接作用於脊髓,刺激感覺神經,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萎縮肌纖維的彈性與韌性,恢復肌力,又避免直接針刺督脈所產生的脊髓損傷和脊髓炎症之虞,具有安全性。配合腎俞、懸鐘、後溪、氣海、合谷、太沖、中極、三陰交、秩邊、大橫、支溝等穴針刺,共同達到虛實兼顧,標本兼治,溫補腎陽,益精血通經絡,補肝腎強督脈,興奮滋養、強壯修復脊髓督脈神經,建肌肉、生肌力、通神經的功效。

運用針灸治療截癱的臨床報道最早見於1954年。通過半個多世紀臨床科研得出針灸對截癱的有效率約在80%,而基本痊癒率則在15至20%左右的可喜結論。在截癱前期積極手術和閉合復位解決必要的通路基礎上再輔以針灸等穴位刺激,可改善患病部位的微循環與組織代謝,減輕受損組織的水腫和脊神經細胞功能,提高脊神經細胞對病變造成的壓迫、缺氧等耐受性,對脊髓損傷有一定促進恢復和再生作用,並可在不同程度上恢復其功能障礙。雖然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殘餘神經的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神經功能,但可以使患者最大限度的達到生活自理成為可能。


職業的緣故,業餘時間寫了些針灸相關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家庭中醫藥》等報刊;百度文庫、網易博客、針灸中國網等公開發表。從學術交流角度考慮彙集於此僅供大家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治依據。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文章版權歸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針灸科蔡曉剛醫生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