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如何能排第一?你知道嗎?

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如何能排第一?你知道嗎?

西施,本名施夷光[1],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苧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2],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其中的“沉魚”,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如何能排第一?你知道嗎?

公元前494年,越國攻打吳國,越國戰敗,被迫向吳國求和請降,為表示臣服,越王勾踐在范蠡陪同下到吳國為奴,在吳國,勾踐老老實實幹苦力活,逐漸贏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後,夫差赦免勾踐、范蠡回國。回國後,勾踐下定決心打敗吳國,報仇雪恥。范蠡、文種等人出了不少主意,其中有發展經濟、訓練軍隊、增強國力等,還有一個計謀是送給夫差美女,以消磨他的意志。范蠡到民間物色美女,民女西施和鄭旦被選中送到吳國。夫差見到這兩個絕色女子,非常高興,說:“越國貢獻的這兩個女子是勾踐盡忠我吳國的證明呀!”

夫差手下的大臣伍子胥卻不以為然,說:“勾踐送美女,另有目的,大王接受,以後必有後患。”夫差聽不進去,執意收下了這兩個美女。鄭旦後來生病而死。

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如何能排第一?你知道嗎?

在這一過程中,范蠡與西施產生了感情,並私訂終身。越國於公元前473年打敗吳國,實現了復仇的目的。范蠡立有大功,被封為上將軍,但是他卻急流勇退,毅然離開越國,帶著戀人西施泛舟江湖。據《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這是說范蠡與西施,離開了越國,來到了理想的樂土,過上了美滿的生活。

范蠡與西施這樣的結局,使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回味無窮。古往今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已經成為中國人理想生活的代名詞和文化符號,廣為流傳。在文學、戲劇中,關於西施題材的作品不可勝數。

范蠡與西施的故事雖然優美動人,卻無歷史依據。《史記》清楚記載,范蠡離開越國後,帶領全家人來到齊地,“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在這裡,根本沒有西施的影子。後來,范蠡到陶經商,也沒有西施。

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如何能排第一?你知道嗎?

多少年來,有多少人認為,西施揹負著“禍國”、令吳國滅亡的惡名。

只有極少數人,能公正地站出來說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羅隱《西施》

在越國,西施能夠得到“功臣”的榮譽嗎?不可能!關於西施歸宿的最有依據的說法,是被勾踐夫人沉水淹死。

擁有“沉魚”之美的西施,終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還她一生流不盡的淚吧。

還她一顆冰清玉潔的女兒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