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這部日劇,道盡了不想結婚人的種種心理


《不結婚》:這部日劇,道盡了不想結婚人的種種心理



日劇《不結婚》,講述了三個單身男女在愛情,事業,夢想和友情方面選擇自己人生的故事。他們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不同,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現代社會的婚戀觀。

田中千春:追求婚戀幸福的小女人,一不小心成了大齡剩女

千春是一家旅行社的合同工,即將35歲了。在上一段戀情分手後一直平平淡淡,似乎沒找到結婚的感覺和動力。千春本身是接受婚姻的,只是沒有合適的契機和對象。後來看到前男友帶著未婚妻來到旅行社諮詢蜜月旅行,家人催促她在結婚上要多多努力,她才正式重視起來。

相親的男女都沒有很深的印象,和高中同學的三十五歲之約也永遠停留在了約定,他想娶的是更為年輕的女性。(很多人都會約定到了某一年如果都還單身我們就結婚吧,但這樣的兩個人,往往是不會結婚的。)千春想到自己年齡大了,也沒有引以為豪的事業安身立命,無法支撐長遠的單身生活,覺得自己只能孤獨終老了。


《不結婚》:這部日劇,道盡了不想結婚人的種種心理


千春默默喜歡著花店的工藤純平,但是發現純平的小師妹可以幫助純平實現畫畫的夢想,她默默退出了。太懂事的女生往往會有一種過度隱忍的傾向,面對小師妹的步步緊逼,千春放棄了純平,覺得小師妹才是能給他愛情和事業的女人。

公司的新派來的同事高原經濟條件好,工作能力強,高原愛上了千春,在和純平暗戀中的灰心的千春選擇和高原在一起,但心中充滿了深深的內疚感。高原向千春求婚,周圍的朋友一直勸千春要看清自己的心,那麼問題來了:在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戀人和一個平凡條件的但是心意相通的戀人之間如何選擇?我們應該重視條件還是重視愛人本人?還有是否有勇氣抓住想愛的人?

自己的人生尚且把握不好,怎麼可能揹負起別人的人生

工藤純平32歲,在花店打工,這個年紀還沒有穩定的工作,在人際交往中難免尷尬,在家人親戚的場合,親戚得知純平的近況,冷冷地告誡:打工可是結不了婚的。

純平不是那種有雄心抱負的男人,之前是個畫家,但是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可。出身普通的他,無法在藝術領域繼續生存,他放下畫筆,覺得打工養活自己才是正事。所以面對結婚,他只有自嘲:自己不適合結婚,連自己的人生都把握不好,怎麼可能揹負另一個人的人生呢?誰要是跟了自己,根本無法前行,智能原地踏步。


《不結婚》:這部日劇,道盡了不想結婚人的種種心理


現實中,結婚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僅僅是個感情命題,很大程度上也是生活命題。而社會往往要求男性揹負更大的壓力——他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財富積累來面對婚姻中的物質生活,所以覺得自己不適合結婚。

男性往往被賦予了“生活供給者”的角色期待,不但外界對他們有這樣的要求,連他們自己也覺得,這是自己必須做的。生活中也有一些男性,因為覺得“她跟著我,我也沒有能力給她一個好的生活”,而放棄了彼此相愛的人。

工作比婚姻可靠,只要投入就會有回報,而且從不背叛

44歲的庭院設計師桐島春子單身多年,生活非常自在,是一個堅定的事業至上的不婚主義者。當有別人要給她介紹對象,她開玩笑地說,自己的愛人就是這份工作,只要投入就會有回報,而且從不會背叛。

在感情上,春子和領導之間有過一段較長時間的戀情,而領導已有家庭。春子不願傷害別人,只能和領導保持曖昧關係,即便想結婚也沒有選擇。

但春子覺得,自己單身是因為自己喜歡這種狀態,對她來說,單身不是一種寂寞的狀態,而是一種充滿樂趣的過程。


《不結婚》:這部日劇,道盡了不想結婚人的種種心理


然而,因為單身的緣故,公司不願再重用她,將她調到一家花店做店長。(在日本,單身的人不會受到重用。)後來,單身的春子生病需要做手術,雖然她立志不結婚不要孩子,但是手術後不能生孩子還是讓她猶豫了好久。原來自己也不是完全無拘無束,自己和他人一樣害怕變化和新鮮事物,和他人一樣需要情感的陪伴。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春子想回歸保持單身的初衷:人生應該保持著敞開的狀態。後來,她接收了經常來花店看她的大學教授,他們打算一起生活,但並不是結婚。


《不結婚》:這部日劇,道盡了不想結婚人的種種心理


不知道這三位男女,三種觀念,你更能理解誰呢?原來社會家長主導的男婚女嫁,因為現在的婚戀的自由化和充分競爭,年輕的男女必須主動爭取才能獲得自己的愛情和婚姻。

自由化的社會里,女性經濟能力提高,對男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婚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是相互衡量的條件,還是相互扶持,相互欣賞的安全感和滿足感?婚姻不是魔法,沒有人因為結婚,就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結婚後,生活還要繼續,彼此懷著相互珍惜的心意,相互扶持走完一生,正如劇中所說找到自己喜歡的人,因為這份感情願意去面對不確定的人生,或許這才是結婚理想的“起因”。

《不結婚》:這部日劇,道盡了不想結婚人的種種心理


結婚不是外在的一切,而是內心最赤誠的承諾和給予。抱著這樣的真誠和勇氣,你才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只是社會有時剝奪了人們等待的權利,彷彿到了一定年齡還不結婚,此後的每一天都在失去更多的機會。

與其與不合適的人湊合,不如相信另一種生活的可能——不結婚。簡奧斯丁的書《愛瑪》中哈利特問愛瑪為什麼還不結婚,愛瑪回答道“我衣食無憂,生活充實,既然情愫未到又何必改變現狀的狀態呢。放心吧,我會成為一個富有的老姑娘,只有那些窮困潦倒的老姑娘才會成為別人的笑柄。”

正如劇中千春放棄了高原的追求,考取證書來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純平放棄了依靠學妹去巴黎畫畫的機會,選擇去外地成為一邊教書一邊創作的老師;春子一直活躍在庭院設計的工作,獨立的自我支點才是內心安定的因素,才有可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