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你所謂的痛苦,就是我追求的幸福

田夫子/文

中國文人飽嘗人間苦冷、看透世情起伏,便會尋一初青山幽水,結廬而居,與花草為伴,蟲獸為鄰。每日晝起晨做、修竹植梅,小日子過得清新淡雅、悠然閒適。文人畢竟是文人,在山歌山,在水詠水。人可以隱居,文章還是一樣照作,詩詞還是一樣照寫。每日對著碧湖翠草、清風朗月,每日吃手耕之食、衣手織之衣,文風立馬變的自然大觀起來。讀這些文章詩詞,便覺的清風撲面、野花含香。一種蔥蘢的生機和一種從容的氣度油然而生、息息可聞。

少年時,不大喜歡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作,總覺得太過恬淡,缺乏積極上進的銳氣,胸中氣象不夠高闊。年過而立,痴長几歲,才慢慢品出一些味道。

陶淵明——你所謂的痛苦,就是我追求的幸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待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聽起來像是世外桃園、只有幸福與康和。但是種豆除草、晝夜勞作其實也有有很多憂愁與困頓,既有身體上的勞累,也有物質上的貧乏,更不無精神上的孤寂。比起做縣令逢迎上司,也難說孰苦孰樂。

但是陶淵明為什麼要選擇“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而去”,從一種不如意走向另一種不如意呢。詩中給了我們回答:“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艱難困苦並不算什麼,只要這種生活不違揹我的意願就好。即使都是痛苦,但是兩種苦痛也是有區別的。種田除草的這種痛苦是我自己選擇的,我不能甘之如飴,但卻可以淡然處之,而強加給我的苦痛,卻會讓我倍感煎熬。選擇生活,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陶淵明——你所謂的痛苦,就是我追求的幸福

孔子的弟子顏淵身懷大才,卻不願意出仕為官,身居陋巷、貧苦度日,歷代文人賢達都欽佩他安貧樂道的氣節。獨是明代的陳繼儒慧眼別具,認為:“安貧樂道,獨行苦節之士皆能之,何足以難顏子。”安貧樂道、在貧窮中豁達樂觀這種事稍微能忍受貧苦的人都可以做到,不足為奇。顏淵的真正可貴之處,在於身懷王佐之才、出仕為官、榮華富貴、唾手可得。但是偏偏不願意去,他願意選擇這種貧苦的生活,而能堅持下來。他的貧苦生活並不是生活強加給他的,而是他自己主動選擇的。這也是他的可貴之處,這也就是他讓孔子也“三嘆其賢也”的原因。雖然同樣是貧苦生活,但是被動承受,與主動選擇已是截然相反的兩種人生境界。

《菜根譚》有云:“身似不繫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如即灰之木,何妨刀割香塗”。說的是我身如浮舟、心如死灰,不管你狂風暴雨、寒潮冰霜,我都如金剛不壞之身一樣,一一承受,不起波瀾,這樣的境界誰也無法將我擊倒。其實這樣的人看似境界高深、胸中豁達,其本質卻是消極承受,與安貧樂道的人一樣,只是被動承受生活,而非主動選擇生活。

主動選擇生活,就是一定是康莊大道嗎。未必,其中也有著苦痛掙扎、悽風冷雨,但是這些都是你本已想到的、本已選擇的,所以可以淡然處之,而非麻木自我,被動忍受。

陶淵明——你所謂的痛苦,就是我追求的幸福

陶淵明在另一首詩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種桑長江邊,三年當望採。枝條始欲繁,忽值山河改。荷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本不值高原,今日復何悔。”三年種桑,馬上要到收穫的季節了,忽然一場洪水將桑樹全部沖毀了。這時候安貧樂道、被動承受的人會想,後悔死了,早知如此,我就不種在江邊了,但是天意如此,我能奈何,忍著吧,還能怎樣。而積極主動選擇生活如陶淵明這樣的人卻想的是,我本來就種在江邊,那麼被水淹了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自己沒種在高原上,所以今天的結果就是種桑之處的選擇,所以無須後悔。兩者相較,高下立判。

愛我所愛、為我所願,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這種生活是喜樂安康還是坎坷波折、不管這種生活在別人看來是多麼的陡峭難行、不可思議,守住心中一方寸土,你便贏得了整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