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71年的兩份調研報告,揭露了農村貧窮的根本原因,令人心酸

田夫子/文

1934年輔仁大學的學生董浩,暑假返鄉,目之所見:盡是農村的貧窮、紊亂、人民生活的頹廢、知識的淺陋,耳之所聞:盡是破產、分家、土匪等等,他百感交集,在回校後,於9月15日提筆寫下《回家的印象》。

相隔71年的兩份調研報告,揭露了農村貧窮的根本原因,令人心酸

他的家鄉離天津不過一百里,交通還算便利,是一個有著將近四千人的大村莊。1934年全國水旱災,他的家鄉很僥倖的有六七成年景,但是未料到,因為農產品暴跌,物價暴漲,大家的日子過的反而還不如往年。

他的家鄉一帶乃產麻、麥,秋麥已過,收穫不佳,人們因為急於用錢,所以都不待這次因災糧價上漲而將辛苦得來的麥子賤價出售了。秋麻雖然收穫很好,但是價格較去年貶落40%左右。所以收入還不如往年。

相隔71年的兩份調研報告,揭露了農村貧窮的根本原因,令人心酸

他的大舅舅是個辛苦耐勞的農人,抱怨自己種了七十畝麻,結果只賣了二百八十元,如果將這些地出租,也可以收到這樣的租價,如果賣價加上工資與地租比較起來,等於每畝地淨賠一元以上,一共賠了七十多元。

收麻是個很繁重的苦活,僱人做工很費錢,每天夜裡兩點就要起床去市上叫人,待僱的人黑鴉鴉的一片,老弱常常沒有人僱,幹一天,最高的工價不過二百枚左右,摺合洋錢不到四角,除去自己吃飯的費用,五口之家就很難維持。

那還是夏秋旺日,到了冬季,既無副業,又無正當的工作,唯一的辦法就是借債度日。利率之高卻出人意料,有所謂的“天錢”,即每一元錢每日出利錢一大枚,每個月在一角一分左右。十年時間,種的東西沒變,產量沒大變,賺的錢竟然慢慢入不敷出。

相隔71年的兩份調研報告,揭露了農村貧窮的根本原因,令人心酸

董浩總結出了這個三個原因。一是近代商品流入,打破了鄉村原有的自給自足的經濟,他們的生產能力跟不上他們日常享受所需的費用。二是無恆產而無恆心,他問村中的人為何這樣享用不顧將來?許多人的回答是:“我們的賬是還不完的了,將來沒有什麼希望了!只好自己享用點吧!”三是人口問題,家家的孩子多於大人,人口的激增使貧困問題加速度,加上分家析產,有限的土地愈分愈少,種地的收入自然也越來越少。

2005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二年級的學生李強利用寒假對老家山西省沁源縣農村社會的調查。撰寫出了4萬字的調研報告,調查結果令人心酸。農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所得的收入竟然是負數,還要負債近一千元。這個調研以他的二姨家為藍本:

相隔71年的兩份調研報告,揭露了農村貧窮的根本原因,令人心酸

李強二姨家的收支明細賬

全年全家的總收入=農業收入+工商業收入=4886.5元+10000元=14886.5元。

全家全年總支出=稅費支出+家庭吃用支出+教育醫療支出+農機支出=107.26元+5428元+8200元+50元+2000元=15785.26元。 2004年收支情況為:14886.5元-15785.26元=-898.76元。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一年,帶給他們的不是富裕,而是貧窮,是負債,71年前的董浩的舅舅種一年地賠70元錢。71年後的李強的二姨一家,種一年地賠了898.76元。71年了,農民種地賠錢一直持續。

相隔71年的兩份調研報告,揭露了農村貧窮的根本原因,令人心酸

董浩的《回家的印象》刊登在了胡適主辦的《獨立評論》1934年第123期上。而李強的這份調研報告則直接呈送給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溫家寶總理親自給李強寫了回信,信中說:“《鄉村八記》是一篇有內容有建議的農村調查,記事真切、細緻、生動,讀後讓人瞭解到農村的一些真實情況,給人以啟示……”

2006年1月1日,《農業稅條例》條例正式廢止。這意味著,在我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農業稅正式終結,農村發展進入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