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頭交換一把槍——持續百年的人頭貿易,讓毛利人幾乎滅絕

看過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人,肯定對臺灣賽德克族的一個習俗記憶猶新,那就是“出草”。所謂“出草”也就是“獵頭”。賽德克族為了為了向祖先表達敬意以及顯示本族群的實力,會將擊殺其他族群成員,並將其頭顱割下作為戰利品收藏,家中收藏的人頭越多,也就證明這個人越勇武。

一個人頭交換一把槍——持續百年的人頭貿易,讓毛利人幾乎滅絕

其實在世界其他原始部落,也存在這種“獵頭”的現象,比如新西蘭的毛利人,南美洲的舒阿爾人。這些“獵頭”活動都出於一種複雜的文化儀式。舒阿爾人認為人死後的靈魂的力量儲存在頭顱裡面,通過一定的宗教儀式,可以獲取這些靈魂的力量。毛利人則把人頭處理後,插在部落外震懾敵膽,在歐洲人進入以前這些“獵頭”行動相對而言是比較少也比較剋制的。

直到有一天,歐洲的所謂文明世界突然將人頭作為收藏品,風靡全城。於是,一場醜陋的人頭貿易就此拉開了序幕。在1880年代,因為金雞納皮和橡膠貿易,許多歐洲人移民到了厄瓜多爾,開始的時候移民者用槍、玩刀等物品和當地的土著舒阿爾人交換豬、鹿、鹽等商品還有人頭。後來隨著移民者自己發展養殖業,他們再也不需要舒阿爾人的豬、鹿等商品時,他們發現可以交易的商品只剩下人頭了。

一個人頭交換一把槍——持續百年的人頭貿易,讓毛利人幾乎滅絕

這些移民者嚴格控制槍支貿易,舒阿爾人要換取槍支,只能用人頭來換,而有了槍支舒阿爾人就能獵取更多的人頭,經過這麼一個循環,舒阿爾人開始了比以前更加頻繁的獵頭運動,在長期的貿易中,人頭被當成了貨幣一樣的單位,並且和槍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比值1:1,一顆人頭可以換一支槍。所以就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舒阿爾人一手交人頭,移民者一手交槍。

隨著“火槍換頭”貿易的不斷增長,舒阿爾人獵頭的目標也發生了改變。以前他們只獵取成年男子的頭,因為可以從中獲得他們靈魂的力量,一位需求的增加他們不得不把獵頭對象擴大到婦女和小孩。純屬是為了生意而不是文化習慣。

一個人頭交換一把槍——持續百年的人頭貿易,讓毛利人幾乎滅絕

人頭貿易的需求量如此之大,以至於當地都發展出造假產業,人們用樹懶或者猴子的頭經過改造後,冒充人頭進行交易。在牛津大學的皮特河博物館裡收藏的十個幹縮人頭,其中就有兩個樹懶的頭,兩個吼猴的頭。

人頭貿易很快也傳播到了毛利人那裡,因為歐洲的收藏者鍾愛那些有權有勢的酋長的頭顱,因為他們有著精美繁複的紋面,比一般的人頭自然更加有珍藏價值。但是,酋長哪有那麼多,於是,毛利人的酋長會把自己的奴隸紋面,然後殺死,砍下頭來進行出售。甚至他們接受定製服務,就是按收藏家的要求對奴隸進行紋面,然後再砍下頭賣給收藏家。

一個人頭交換一把槍——持續百年的人頭貿易,讓毛利人幾乎滅絕

讓人無奈又好笑的事,毛利人也會偷襲森林中的殖民者,把他們的頭紋面之後賣到歐洲,這不得不說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雖然殖民政府最後宣佈禁止人頭貿易,但是因為高額的利潤,獵頭活動還是在不停進行,直到1960年代才被徹底禁止,而此時已經不知道有多少無辜的人死在了罪惡的人頭貿易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