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華拆分不斷 巨頭業務剝離或是國內企業發展良機

摘要:諾華全球首席執行官萬思瀚強調,諾華將“轉型為更專注的醫藥公司”。

上週末,瑞士製藥巨頭諾華宣佈將旗下仿製藥單元山德士在美國的皮膚科業務及仿製口服固體制劑資產作價10億美元出售給印度仿製藥商阿拉賓度的美國子公司AurobindoPharmaUSA,Inc.。

近日,外媒biospace網站又爆出,諾華已將旗下囊性纖維化(下稱CF)產品組合作價4.63億美元出售給美國仿製藥商邁蘭,這些產品中包括TBOIPodhaler和TOBIsolution。其中,TOBIPodhaler在美國市場於2012年獲批,在歐洲市場於2011年獲批,用於治療CF患者綠膿桿菌感染。

對於諾華的拆分和剝離,其現任全球首席執行官萬思瀚(VasNarasimhan)強調,諾華將“轉型為更專注的醫藥公司”。

諾華2024年或成全球最大藥企

在多次“大瘦身”之後,諾華將來發展如何?全球最專業的藥物市場預測公司Evaluate Pharma在BIO2018發佈的報告《WorldPreview2018,Outlookto2024》指出:諾華將在2024年超越輝瑞和羅氏,以532億美元的營收成為全球最大的處方藥企業。

有關分析師指出,預期諾華2024年僅有3個銷售過10億美元的品種能夠進入TOP50榜單。之所以能登上老大寶座,主要原因是其涵蓋多樣化的創新藥物組合以及生物類似藥、仿製藥等豐富的產品管線,譬如有至少12款產品的銷售額將超過5億美元。

可見,諾華在創新藥領域下得一手好棋。在過去的近二十年中,諾華一直以創新藥、併購聞名於世,並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諾華本身就是通過併購成長的公司,未來的創新藥物發展仍將是諾華的主要增長點。”醫藥戰略諮詢機構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如是說。

諾華集團首席執行官江慕忠表示,未來諾華仍需要通過併購以進一步擴充產品研發線,包括創新藥、非專利藥、特別是生物仿製藥,以及醫療保健領域等領域。諾華為鞏固自身在新興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還進行了諸多相關戰略投資。

今年8月,來自諾華和吉利德的兩款CAR-T細胞療法Kymriah和Yescarta已在歐盟監管方面同時傳來喜訊。此外,此兩款藥品已於2017年陸續獲得FDA的上市批准,並由此開啟了CAR-T的商業化道路,推動了著本土相關企業加速佈局CAR-T市場。

此外,諾華還認為,數字技術正在改變醫療保健行業,影響從藥物研發到醫生為患者提供診療的全流程,比如傳感器的應用正在幫助研究人員和醫生手機更多患者對治療的反饋,以獲得更精準的治療。諾華2018年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推動數字化轉型,並鞏固其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地位。

諾華在去年6月與IBM Watson Health達成合作,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改善乳腺癌治療方案。稍早之前的幾個月,諾華與Cota Healthcare也進行了類似的合作。

其實,創新藥企業的“魔法”其實非常簡單,找到一種新藥,並迅速將其商業化。而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找到”新藥的速度,以及商業化的能力。

在生物技術、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之下,“找到”新的化合物和商業化的方式正在變化。諾華希望能夠適應這種變化,並維持其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優勢地位,數字化轉型是諾華的重要方向,這一理念也已深入諾華的研發、臨床、患者服務等各個環節,正在等待開花結果。

不斷瘦身減負 更加聚焦主業

從諾華近期的拆分、剝離表現看來,無疑是為了更專注醫藥創新領域,而剝離非核心資產。“被諾華剝離的業務主要是增長放緩且市場發展前景較弱,剝離拖累盈利的公司有助於推高利潤從而保持股價。”同時趙衡還表示,諾華聚焦的主業還是集中在高利潤的新藥上。

今年2月初,當萬思瀚出任諾華首席執行官之際,就已經開始做出重大改變。第一個決定便是將該公司與葛蘭素史克的消費者醫療合資公司中的36.5%的股份作價130億美元出售給葛蘭素史克。諾華表示,將專注於創新實力和全球規模的三大領先業務,即製藥、眼科保健和OTC。

之後,諾華又開始拆分。今年6月下旬,諾華決定將其愛爾康眼科護理業務拆分為一家獨立公司。諾華當時收購愛爾康是為了支撐整個公司的發展,現在的拆分則是由於眼科盈利進入衰退期,所以拆分愛爾康也就順理成章。

此外,諾華宣佈退出抗生素領域也是基於同樣的戰略思想。今年7月,諾華宣佈將終止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的早期研發,並裁員140人。諾華表示,雖然這些項目的科學基礎很堅實,但因資源有限,諾華決定聚焦在能更好地改善病人健康的領域。

對於上週,諾華出售的美國山德士公司的部分業務。萬思瀚在今年7月就曾表示,公司正在從多個方面評估山德士在美國業務,該業務受到價格下跌和競爭加劇的打擊。此次資產出售,將支持山德士聚焦於更復雜的仿製版、增值藥物和生物仿製藥,以實現美國市場長期可持續有利增長。

同時,對於近日外媒曝出的諾華出售呼吸產品組合給仿製藥商邁蘭的事件,也可追溯到7月。邁蘭曾在8月公佈的季度財務報告中曾稱,已於7月底與一家未具名的公司簽訂了一些資產收購的協議,現在猜想便知此公司為諾華。

諾華在成為更專注的醫藥公司的路上,毫不猶豫的通過出售非核心資產,以聚焦主業務,實現“大瘦身”。對此,業內人士認為,諾華近幾年來業績增長遇到瓶頸,公司需要通過剝離競爭力不強的部門,將中堅力量集中於核心部門從而緩解業績壓力。

“別人非核心業務的剝離,未嘗不能成為我們的饕餮大餐。”北京時代方略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市場研究總監高巖表示,中國企業正在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醫藥行業的資源配置當中,國際巨頭的業務剝離與整合或許能給國內企業帶來機會。

此外,高巖還補充說道,從國際產業佈局來看,國內企業紛紛採取走出去戰略,但是在國外並沒有完成的研發體系,或者產品體系,靠自建團隊不切實際。巨頭的非核心業務單元體系完備且規模價格適中,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買船出海”的理想標的。

印度阿拉賓度的美國子公司AurobindoPharmaUSA,Inc..購買山德士產品線,就是典型的雙贏模式。完成收購後,按處方量計算,Aurobindo將成為美國第二大仿製藥企業,同時也將成為美國第二大皮膚科公司。通過這筆交易,不但Aurobindo產品線更完整,山德士也實現了業務重點的調整。

這種雙贏的模式,或許對中國藥企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鑑意義。高巖認為,“製藥巨頭原研藥的產品線還在,國內優秀企業的營銷能力便有了用武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