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國家自科基金,申請書一定要這樣寫!

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前期準備和項目申請書的撰寫

寫項目申請書是申請基金必需的。

一份成功的申請書不但需要文筆通順、邏輯性強,也需要把研究背景、研究的創新性和意義、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工作條件等內容有效地傳遞給評審人,還需要充分反映申請人的學術水平、學術積累。

簡而言之,項目申請書是科技寫作、學術內容、學術積累的統一。

科技寫作是展現學術內容和學術積累的“載體”,學術內容是項目申請書的“內核”,而學術積累是申請人的前期基礎和成果記錄,給評審人提供瞭解申請人和申請課題的“背景”。

本文以青年基金和麵上項目的申請為例,介紹選題、學術積累和項目申請書的撰寫。

1

前期準備:選題和學術積累

評閱項目申請書時,評審人至少會思考兩組問題。

第一組問題:

該課題是否具有創新性和重要性?

它是一個重要學科領域的前沿課題,還是一個重要學科領域的跟風課題,或者是一個“犄角旮旯”領域的“自娛自樂”課題?

它對於認識自然科學現象、推進本學科的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它對於滿足社會需求(比如節能減排、治療疾病)有什麼潛在的應用價值?

第二組問題:

申請人是否有足夠的研究基礎來開展該項目的研究?

他/她有沒有從事過相關課題的研究?

有沒有發表過相關的系列論文?

這些論文發表在什麼樣的學術期刊上?

這些論文取得了什麼樣的學術評價?

總之,評審人會考慮選題和申請人的學術背景。

因此,申請基金之前,申請人需得把大量時間花在課題調研、構思和學術積累上。

調研和構思既可以結合在一起,也可以先後進行。

調研時,可以查閱國內專家組編寫的學科進展報告,瞭解某一學科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特別是瞭解該領域的專家認為什麼研究方向重要、什麼研究問題亟待解決。

以化學和物理學科為例,可以瀏覽諸如《化學通訊》《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物理》之類的學會會刊,思考這些刊物以“科學動態”、“研究亮點”形式介紹的研究論文有哪些創新點、為什麼重要。

還可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網站上查閱本學科同行近年來獲批項目的題目,想一想自己準備申請的課題在本學科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同時多閱讀發表在本領域高檔次期刊上的論文,多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瞭解最新的學術進展。

構思題目時要注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而不是技術應用和產品開發。理想的課題既要有科學意義,也要有和社會發展相關的應用背景。

並且,評審人希望看到代表學科主流研究方向前沿、研究結果有望在高質量刊物發表的課題。

他們不喜歡看到過時的、沒有創新性的課題,也不喜歡過於標新立異而沒有初步實驗證明可行性的課題。

因此,申請課題最好從申請人的研究積累中引申出。

比如,申請人近期在《Nature》雜誌發表一篇論文,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體系,他/她準備深入研究這個體系,那麼該課題的命中率就應該比沒有任何“鋪墊”的課題的命中率高。

當然,還有很多科研題目是在聽學術報告、與同行的交流中產生並優化的。

學術積累有助於申請人的資質被評審人肯定,並且也是申請人開展後續研究的基礎。不同的研究者接受科研訓練的經歷、所處科研平臺的條件和自己研究的課題往往是不同的,但學術積累模式和成果表現形式對他們來說是相同的——研究者需要選定一個研究領域,明確研究方向,持續地開展科研,發表一系列論文,構建自己的研究體系,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學術積累包括髮表論文。但是如果論文和申請的課題關係不大,或者發表記錄過於雜亂,發表論文的期刊份量太輕,那麼這些都會影響基金項目的申請。

評審人更願意看到申請人曾在高質量學術刊物發表和申請項目相關的系列論文,特別是希望看到被諸如《化學通訊》《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物理》之類的學會會刊重點介紹或者被重要學術刊物以封面論文形式推介的標誌性成果。

學術積累還包括凝練學術方向。很多研究者平時只顧著“低頭拉車”忙著應付手頭的科研任務,雖然能發出一些論文,能保證研究生畢業、現有課題結題,但有可能把課題“做死了”,原因是沒有“抬頭看路”。

研究者需要在完成手頭課題的同時,開展新課題的研究,獲得初步的實驗數據,發表具有開拓性、引領性的論文,找到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方向或者科研思路。

這將有助於他們可持續地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學術積累能帶來學術聲譽。學術聲譽包括研究者通過學術交流、論文、項目結題報告、學會會刊報道和別人口口相傳等途徑給學術同行留下的印象——學識是否淵博、學風是否嚴謹、做人做事是否有擔當。

申請人的學術聲譽也會影響評審結果,因為評審人更願意把資助給那些熱愛科研、有學問、人品優良的人。

2

項目申請書主要部分的撰寫

如果申請人有很好的學術聲譽,提出的科研思路和方案是重要的、可行的,也有希望產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那麼即便項目申請書的撰寫有些瑕疵,申請人也有可能獲批資助。

反之,如果申請人缺乏研究基礎,提出的科研思路和方案不重要、不可行,那麼即便項目申請書寫得很好,申請人也很難得到資助。

大多數申請人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但也並非“大牛”,那麼為了提高命中率,就更應該重視項目申請書的撰寫。

撰寫項目申請書需要良好的科技寫作技能。好的項目申請書應該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整份申請書要有清晰的結構,每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讓項目評審人覺得一目瞭然。

每一段話也要有特定的功能,表達要有層次和遞進。要注意起承轉合、文脈通暢,也要有詳有略。

寫好項目申請書更需要學術水平,體現在申請人對研究領域的整體把握、對重要研究前沿問題的甄別、對研究領域存在著哪些待解決問題的認知、對用什麼方法解決什麼問題的經驗、對該引用什麼文獻以及不該引用什麼文獻的判斷。

以下,筆者簡略地梳理項目申請書主要部分的寫作。

2.1

立項依據與研究內容撰寫

項目申請書正文的第一大部分是立項依據與研究內容,它包括5個部分:

1)項目的立項依據;

2)項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3)擬採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4)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5)年度研究計劃及預期研究結果。

2.1.1 立項依據

項目的立項依據類似於科研論文的引言,但兩者的寫法不完全一樣。

科研論文的引言提出研究背景,介紹已有文獻的發現和貢獻,指出文獻中研究的缺失,簡介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本文用什麼方法研究什麼。

而立項依據部分一開始就要簡要地以科學研究發展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為背景,點出本課題的理論價值和潛在的應用價值。

接著,介紹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即介紹研究背景、歸納已有文獻的發現和貢獻、指出文獻中研究的缺失以及尚未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為提出本課題鋪墊。

最後,在申請人前期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引出本課題準備用什麼方法研究什麼、有望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立項依據要緊緊圍繞著關鍵科學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主線進行寫作,而不能泛泛而談。

在綜述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時,不能不厭其煩地堆砌“誰誰誰做了什麼,他們發現了什麼”,而要高屋建瓴且精煉地歸納、分析——現有文獻主要報道哪幾方面研究,目前還存在什麼未解決的問題。

這些歸納和分析最終都要為立項服務,即要有邏輯地、目的明確地把兩層意思傳遞給評審人——“該課題具有重要性”、“值得由申請人來研究該課題”。

通過寫作,要回答:申請人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既然這個領域已經有很多研究,那麼為什麼這個項目值得資助?申請人在這個領域做過哪些工作?取得什麼重要結果?

另外,不僅要介紹國外的進展,也要介紹國內同行的相關工作,否則會給評審人一種“孤陋寡聞”、“不尊重國內同行”的印象。

列舉參考文獻也要有所選擇,不能洋洋灑灑地引用上百條文獻。

除了引用本領域的經典文獻以及對本課題的提出有直接啟發的重要文獻,還要注意引用國內同行的文獻和最近發表在主流學術期刊上的相關論文。

2.1.2 項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項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是項目申請書正文第一大部分的重點闡述內容。

撰寫研究內容要有層次、有邏輯、重點突出。

要針對關鍵的科學問題,把研究內容分為幾個組成部分,比如樣品的合成、表徵、性能測試和機理研究,這些部件互相關聯,層層深入。

在這裡申請人常犯的錯誤是:為了湊工作量,把一個青年基金或者面上項目課題寫成幾個平行的子課題(像是在申請重點項目),或者試圖用一種研究方法平行地研究幾組不同的樣品,而不同的研究內容“板塊”之間沒有層層遞進或者相互依賴的邏輯關係。

同時注意不能把研究方法當作研究內容。有的申請人忘情地羅列各種儀器表徵方法,但其實,表徵測試只是技術手段,並非研究的目的。

撰寫研究內容和開展課題研究(包括表徵測試)都需要圍繞著解決關鍵科學問題(這才是研究的目的)。

還要注意研究內容的容量——研究內容既不能龐雜到讓人感到不可能在項目執行期間完成,又不能看起來像是一篇科研論文的“擴充版”。

研究目標是針對某一個選定的體系,圍繞著什麼關鍵科學問題,用什麼方法開展研究,準備理清什麼規律,揭示什麼機理,解決什麼問題。

研究目標不能過大,也不能“虛”,而要適中(可實現)、簡潔明瞭(實實在在)。

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是項目申請書的核心所在。

在實際的課題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考察了一些製備參數對所得樣品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也有些研究者考察了反應條件對催化劑催化效果的影響,但是這些都只是技術性的實驗,觀察到的只是表觀的實驗現象。

表觀的實驗現象並不是關鍵科學問題。基礎科學關心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即要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以便預測新的現象,並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關鍵科學問題必然具有一定的深度,比如闡明某種非傳統超導體的超導機制就是一個關鍵科學問題。

申請人應反覆推敲、仔細提煉,把關鍵科學問題鮮明地亮出來。

2.1.3 擬採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擬採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是項目申請書正文第一大部分的第3部分,包括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手段、關鍵技術等說明。

擬採取的研究方案比項目的研究內容介紹更加具體,類似於科研論文的實驗部分,但比科研論文的實驗部分更加籠統(沒那麼細),涵蓋的工作量也更大。

撰寫時要做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突出主幹,圖文並茂,讓人一目瞭然,從而使評審人確信申請人知道該如何開展研究,並且已經準備好開展研究。

最好通過項目預研,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結果再申請科研項目——這樣,不但提出的科研思路更可行,而且研究方案更符合實際、更形象,也顯得申請人更有自信。

項目的可行性分析要有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當然是“本項目是可行的”。

論據包括教科書的定律公式、別人文獻中的發現或者結論、申請人已經發表論文中的發現或者結論、申請人的初步實驗結果等。

可以通過引用、分析別人或者申請人的文獻並結合理論推導,來證明實驗思路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而列舉申請人的初步實驗結果,則能證明實驗方案在實際上是可行的。

要多從學術思路角度進行論證,而不能一味地用介紹課題組的人力、物力來代替學術論證。

2.1.4 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是項目申請書正文第一大部分的第4部分。

不需要洋洋灑灑寫一大堆文字來進行論證,讓評審人費力地尋找關鍵信息,而是直接把項目的研究特色和創新點說出來即可。

不可否認,有很多科研論文缺乏研究特色,其創新性也是很有限的。然而,撰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需要深入地挖掘課題的特色和創新性。

特色就是和別人不一樣。比如傳統的催化研究模式是製備催化劑、表徵催化劑的物理化學性質、測試催化劑的催化性能、用實驗初步推導反應機理。

假設一個課題除了涉及這些“常規內容”,還涉及用量子化學計算來研究催化劑活性位的本質和催化反應機理,這就是研究特色。再比如一個課題涉及多學科交叉,這也是特色。

創新性包括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材料(樣品)創新等。申請人需要認真思考、仔細鑑別,指出自己的研究和文獻已有報道的區別以及本項目在理論、方法和/或材料上的創新之處。

2.1.5 年度研究計劃及預期研究結果

年度研究計劃及預期研究結果是項目申請書正文第一大部分的第5部分。

年度研究計劃是指列出在每年度擬開展的實驗、數據分析、論文撰寫、學術交流等工作。這要與項目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案一致,並且注意不同研究板塊的先後順序和合理分佈。

表述研究計劃也需要一目瞭然,最好能一條一條地羅列。

預期研究結果則要與研究目標吻合,即針對某關鍵科學問題,用什麼方法開展什麼研究,預期能理清什麼規律,闡明什麼機理,解決什麼問題,並預期在本學科主流刊物發表相關的論文篇數。

2.2

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撰寫

項目申請書正文的第二大部分是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它包括四個部分:

1)研究基礎;

2)工作條件;

3)正在承擔的與本項目相關的科研項目情況;

4)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情況。

2.2.1 研究基礎

研究基礎是指“與本項目相關的研究工作積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績”。

關於研究基礎的介紹能讓評審人瞭解申請人的學術積累,進而判斷申請人是否有能力做好申請的課題。

為此,申請人要注意展示自己在相關研究領域以及在這個課題上的積累,指出學術研究思路,證明自己在該領域開展了大量系統研究,發表了系列論文(並且這些論文得到同行的正面引用),在國際學術會議作了邀請報告,有資質研究這個課題。

要注意突出研究的系統性和相關性,不相關的論文可以不提。也就是說,要有目的地凝練,而不能堆砌材料。

也要注意:這裡的介紹段落不要和立項依據部分介紹申請人前期工作的段落重複,而要根據不同部分的功能和具體的語境調整表述方法和簡略程度。

2.2.2 工作條件

工作條件包括“已具備的實驗條件,尚缺少的實驗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包括利用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部門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基地的計劃與落實情況”。

簡而言之,開展本項目研究需要一些儀器設備,有些測試可以在申請人實驗室進行,有些需要到本單位公共測試平臺去做,還有的需要到外單位進行。

那麼,就需要根據研究方案部分涉及的主要儀器列出個清單,指出哪些儀器是申請人實驗室擁有的,哪些是可以在公共研究平臺使用的(都需要列出儀器型號),而哪些是準備添置的。

這樣就會讓評審人感到一目瞭然。

正在承擔的與本項目相關的科研項目情況是指“申請人和項目組主要參與者正在承擔的與本項目相關的科研項目情況”。

介紹時“要註明項目的名稱和編號、經費來源、起止年月、與本項目的關係及負責的內容等”。

這將有助於評審人判斷申請人是否有執行項目的經歷,並判斷申請課題和正在承擔課題的相關性。如果申請人有成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前期經歷,那麼這將有助於申請人申請的課題獲得資助。

但如果申請人申請的課題和他/她正在承擔的課題過於類似(換湯不換藥),那麼評審人有可能會建議申請人先完成他/她正在承擔的課題再申請新的課題。

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情況是指“申請人負責的前一個已結題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及批准號)完成情況、後續研究進展及與本申請項目的關係”。

這部分還要附上“該已結題項目研究工作總結摘要(限500字)和相關成果的詳細目錄”。

這將有助於評審人判斷申請人負責的前一個已結題科學基金項目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以此來預測申請人這次如果獲得資助,能否取得預期的成績。

顯然,如果申請人執行前一個課題的效果良好,取得突破性的發現,發表大量高質量的論文,科研工作也成體系,那麼評審人更有可能建議這次再給予資助。

否則,如果申請人執行前一個課題的效果不理想,那恐怕會給評審人留下不良印象。

這給我們的啟發是:一方面,研究者應執行好每一個獲批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出成果;另一方面,研究者應撰寫好結題報告,包括工作總結摘要。

3

撰寫項目申請書的實際過程

在實際撰寫項目申請書時,筆者首先思考自己究竟要寫什麼課題,這個課題有什麼新意,其關鍵科學問題是什麼,總體上把握這樣的科研思路有沒有可能通過評審。

然後,開始寫立項依據,這需要梳理大量文獻,理清思路。在完成立項依據部分後,再開展其餘部分的撰寫。

初稿完成後,筆者在WORD軟件的修訂模式下反覆修改項目申請書,並保留在不同的時間修改的版本。這樣,能看到修改、提高的過程,從而更有完成的動力。

在整個寫作過程中,項目申請書的字數先增加(充實內容)再減少(修改精煉),內容也有很多調整。

最終,最後一稿和第一稿相比進步很大,筆者對該課題的認識也更深入和清晰。

在修改時,申請人要善於從評審人的視角審視自己的項目申請書,不斷地找出漏洞和表述不清晰的地方,加以彌補。

比如說在撰寫立項依據時,很多申請人花很大篇幅渲染自己的課題很重要,但評審人也許會想“這個課題是很重要,但並不是非得由你來做”。

有的申請人說自己的課題“有望填補國內空白”,但評審人會想“沒有人做這個課題,有可能是因為該課題的重要性存疑,或者該課題不具有可行性”。

還有的申請人引用的參考文獻過於老舊或者質量不高,那麼評審人可能會認為申請人沒有及時跟蹤最新的文獻,或者該課題不夠前沿,即使研究出來,也未必能發表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科研論文。

申請人還可以把項目申請書給有經驗的同事、同行看一看,請他們提提意見。

如果能根據同事、同行的“模擬評審意見”進行修改,那麼這將有助於提高項目申請書的質量和命中率。

筆者記得自己在2010年第一次申請項目前,就研讀了一位同事以往成功獲批的項目申請書,向他討教經驗,並請他和另一位資深教授幫忙看看筆者寫的項目申請書。

他們提供了很多中肯的意見,特別這位資深教授指出筆者的選題不夠新穎、研究的對象不重要,於是筆者在提交項目申請書的前幾天日夜奮戰,重新調整了研究對象。

這段學習、撰寫和修改的經歷使筆者感到自己撰寫項目申請書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學科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而每個研究方向又有很多研究體系。

在同一個院系,老師們往往從事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的同事熟悉他們自己的研究體系,但不大熟悉別人的研究體系,因此看不大懂別人的項目申請書,不一定能提出實質性的修改意見。

因此,申請人必須對怎樣撰寫項目申請書有清晰的認識,需要自己對申請書質量進行嚴格把關,不能有依賴心理。

4

結 語

申請項目能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某種程度上可謂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申請人在前期努力做科研,發表系列論文,凝練研究方向,並且認真撰寫項目申請書,那麼更有希望獲得項目資助。

而如果申請人做科研“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明確的科研方向,論文既沒數量也沒質量,再加上項目申請書的撰寫不過關,就很難獲得項目資助。

從這一點上說,發令槍其實在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之前早就打響了。

為此,有志於走學術道路的研究生、博士後們既要注重學術積累,又要學會如何選題和撰寫項目申請書。

而對於獲批自然科學基金的學者來說,執行課題期間的成果以及新的研究方向的開拓,也將決定他們能否申請到下一個基金課題。

因此,奮鬥永遠在路上。

圖文轉自:《中國科學基金》2017年第6期

申请国家自科基金,申请书一定要这样写!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有問題請聯繫微信ID:JXKXYJ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