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上的中華民國八大總統

一、開國總統、國父:孫中山

老照片上的中華民國八大總統

1912.1.1—4.1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

1921.5.5—1922.8.9 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廣州政府)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習慣稱為中山先生。

1879年,孫中山受長兄孫眉的接濟,隨母赴夏威夷。後在當地英國聖公會開辦的學校學習。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到香港繼續求學。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並獲得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畢業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多項改革建議,遭拒絕後於11月赴檀香山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正式創立興中會,並密謀在廣州發動起義。由於事先洩密,起義失敗。孫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到歐洲、美洲宣傳革命。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再組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了《民報》,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此後在國內組織發動多次起義均告失敗。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全國各省反應熱烈,紛紛宣告獨立。12月,孫中山回國,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但辛亥革命的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篡奪。孫中山於2月13日提出辭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當選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殺,孫中山籌劃起兵伐袁(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回國居上海。

1917年段祺瑞在張勳復辟失敗後,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居,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隨即,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為三次革命),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回到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衝突。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炮擊總統府。孫中山退居上海。

1923年1月,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孫中山得以在3月回粵。同年12月29日孫中山接受列寧和中國共產黨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重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3月,在蘇聯的援助下創建黃埔軍校。11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11月底,孫中山應邀北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於南京中山陵。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二、北京政府第一任總統、北洋軍閥之父:袁世凱

老照片上的中華民國八大總統

1912.3.10—1913.10.6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北京臨時政府)

1913.10.10—1915.12.12 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

1916.1.1—3.22 中華帝國皇帝(洪憲皇帝)

1916.3.22—6.6 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

袁世凱(1859.9.16~1916.6.6)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

1881年5月投淮軍統領吳長慶部,任營務處幫辦。次年8月隨軍開赴朝鮮,負責前敵營務處之軍需供應、勘察行軍路線等事宜,因整肅軍紀有功,10月升同知。11月奉命幫助朝鮮國王訓練“新建親軍”。1884年受命總理慶軍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1885年10月任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1893年補授浙江溫處道道員,加二品銜,仍留朝鮮。1894年7月19日請調回國,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9月仍以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名義,至東北安東(今遼寧丹東)、遼陽一帶協助清軍前敵營務處,聯絡各軍,籌撥糧餉武器。後隨著部隊接連敗退。

1894年冬,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清政府決定改革軍制,編練新軍,令廣西按察使胡遹棻在天津馬廠募練定武軍(5000人)。1895年袁世凱乘機呈《上督辦軍務處稟》,陳述練兵辦法及營制餉章。8月參加維新派康有為在北京發起的“強學會”,贊助維新運動,但又和兵部尚書榮祿等頑固派相勾結。12月經光緒皇帝批准到天津小站接練定武軍。自任督練官,制定章程,網羅人才,隊伍擴編至7000人,改稱新建陸軍。仿照西方國家陸軍編制,分設步、騎、炮、工、輜等兵種,適應近代作戰需要;淘汰舊式武器,習用洋槍洋炮;聘用德國教官,實施軍事訓練;開辦隨營學堂,培養軍事人才,對促進中國軍隊近代化起了積極作用。同時,又以封建倫理道德教育新軍,使其效忠於自己。1897年升直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事宜。1898年9月16日受光緒皇帝召見,賞為候補侍郎。戊戌政變前夕,向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換取慈禧太后寵信。12月所部新建陸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受榮祿節制。

1899年12月任山東巡撫,率武衛右軍至山東,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並乘機擴充步、馬、炮隊20營,所部增至2萬餘人。1900年6月八國聯軍侵佔天津大沽,津、京告急,清廷令其入京防衛,袁世凱僅派少量官兵搪塞,保存軍事實力,並派人與駐煙臺各國領事勾結,達成“互不侵犯”協議。1901年清廷宣佈實行新政,普練新軍。11月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遂以武衛右軍為基礎編練北洋常備軍。1903年12月任練兵處會辦大臣,掌握編練新軍實權,以推行“新政”為名,大肆擴軍,至1905年編北洋軍為6鎮7萬餘人,從此成為北洋軍閥首領。因擁兵自重,權傾朝野,引起滿族親貴猜忌,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失去了對北洋軍的直接指揮權。1909年1月,被攝政王載灃勒令開缺回河南彰德(今安陽)“養病”,罷官後仍與舊部聲息相通,暗中控制北洋軍。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憑藉北洋實力和帝國主義支持,迫使清廷起用其為湖廣總督、欽差大臣,乃指揮清軍猛攻漢口。11月出任內閣總理大臣,掌握軍政大權。一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要挾孫中山;一面借革命軍脅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5日被臨時參議院選為第二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10日在北京就職。1913年暗中派人於上海刺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並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借款2500萬英鎊擴充軍備,鎮壓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即討袁戰爭),使北洋軍閥勢力伸向長江流域各省。10月利用軍警脅迫國會選舉自己為大總統,繼而取締國民黨,取銷國民黨議員資格,解散議會,炮製《中華民國約法》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圖謀復辟帝制。1914年8月,撲滅白朗農民起義軍。1915年5月9日,公然接受日本政府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換取對其復辟帝制的支持。不久,授意楊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假託民意,推戴其為中華帝國大皇帝。12月12日申令承受帝位,準備“登極”,宣佈翌年為洪憲元年。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和梁啟超的進步黨等組織,反對復辟帝制,策劃討袁。25日蔡鍔等在雲南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各省紛紛響應。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宣佈取消帝制,仍稱大總統。6月6日病死。

三、北京政府第二任總統、開國三傑之一:黎元洪

老照片上的中華民國八大總統

1916.6.7—1917.7.1 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

1922.6.11—1923.6.13 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

黎元洪(1864.10.19~1928.6.3)字宋卿。湖北黃陂人,原籍安徽巢縣。

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1888年畢業,先後在北洋、廣東水師服役。1894年9月隨廣甲巡洋艦參加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坐艦被日艦擊沉,飄海遇救。1895年,黎元洪投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被委監修江寧(今南京)各炮臺,竣工後任炮臺總教習等職,深受器重。次年1月隨張之洞至武昌,任炮廠監製、護軍後營幫帶,參與編練湖北新軍。1898~1901年,三次奉派赴日本學習軍事。1904年,任護軍前鋒一、二、三、四營督帶。1905年12月任湖北常備軍第2鎮第3協統領官兼護該鎮統制官。1906年4月第2鎮改為暫編陸軍第21混成協,任統領兼管馬炮工輜各隊事務。10月率部參加河南彰德(今安陽)秋操,成績優異,獲閱操大臣好評。此後以“南洋名將”著稱。

1911年,武昌起義前夕,黎元洪企圖防範和阻止所部革命黨人起義,後見起義大局勢不可擋,遂藏匿不出。武昌起義後,被迫出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都督”。12月被獨立各省都督代表會議舉為臨時政府大元帥。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被選為臨時副總統仍兼鄂督及大元帥。4月解大元帥職,兼北洋政府參謀總長。其地位鞏固後,投靠袁世凱並夥同袁世凱殺害了一批武昌起義元勳和革命黨人。9月被授為陸軍上將。1913年助袁鎮壓“二次革命”,迎北洋軍入鄂進攻討袁軍。10月被國會選為副總統。雖對袁世凱奉命惟謹,仍被猜忌,12月被袁以“磋商要政”為由,迎至北京,閒置瀛臺。1914年5月任參政院院長。

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黎元洪遷居東廠衚衕,閉門謝客。12月15日,袁世凱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元洪堅辭不就。1916年袁世凱死後,於6月7日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國務總理段祺瑞獨斷專行,演成“府院之爭”。1917年6月,黎元洪引長江巡閱使張勳入京斡旋,7月1日張勳復辟,黎元洪被迫棄職。逃入日本使館,致電副總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被迫命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出師討伐張勳。後寓居天津。1922年6月,被控制北洋政府的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請出,“法統重光”復任大總統。次年初,直係軍閥曹錕賄選,逼黎元洪下野。6月,黎元洪辭職迴天津。從此不問政事,直至病死。

黎元洪晚年致力於實業,曾任中興煤礦董事長、黃陂商業銀行總董事和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等企業的董事。投資企業45個,其中銀行17家、工廠12個、煤礦6家,總投資額達200萬元。並於武昌油坊嶺等地購置大量田產。1928年6月3日病逝於天津。193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於武昌為黎元洪舉行國葬典禮,遺體歸葬於武昌卓刀泉。

四、北京政府第三任總統、北洋三傑之一:馮國璋

老照片上的中華民國八大總統

1917.7.6—1918.10.7 中華民國代理大總統(北京政府)

馮國璋(1859.1.7~1919.12.28)字華甫(符),直隸(今河北省)河間人。

1866年7歲時入本村私塾讀書,1871年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鋪毛公書院讀書,1876年結業,考試名列前茅。在堂叔馮甘棠的資助下,於1881年到保定蓮池書院進修2年,因家境艱難,1883年輟學回家。為了找尋出路,於1884年末告別父母妻子,隻身去津投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1885年入淮軍直字營當兵。6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創辦北洋武備學堂,馮國璋成為武備學堂第一期步兵學員。1889年7月從該校以優異成績畢業,1893春入淮軍聶士成軍作幕僚,得到聶士成的器重。在1895年甲午戰爭期間,隨聶士成赴朝鮮及東北前線與日軍作戰,戰後得到了候補知縣並加五品頂戴的虛銜。後出使日本,留心考察日本軍事,編成兵書數冊。1896年回國後,將所編兵書送呈袁世凱,頗受重視,任用其負責訓練新軍,興辦軍事學堂。經手培養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觀念的軍官。1899年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改稱武衛右軍。同年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馮國璋也隨軍入魯,並奉命改編原舊軍,組成武衛右軍先鋒隊20營。1901年11月升為補用知府並加鹽運使用權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南下鎮壓。被清廷委為軍統,令率部增援,但卻在湖北按兵不動,有意拖延。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凱。袁世凱出山後,馮國璋率軍與革命軍激戰四夜,於1911年11月1日攻陷漢口。袁世凱當上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統領禁衛軍兼充總統府軍事處處長。1912年9月出任直隸都督兼民政廳長。二次革命爆發後,出任江淮宣撫使兼北洋軍第2軍軍長南下鎮壓革命。1913年9月2日攻佔南京。12月16日出任江蘇都督,同年晉升陸軍上將,後又授以宣武上將軍。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國會選舉馮國璋為副總統,因不願失去地盤,故在江蘇就職,仍兼江蘇督軍。1917年7月張勳復辟,黎元洪進入外國使館。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通電討伐張勳。張勳戰敗後,依法將大總統職權還予黎元洪。此時北洋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及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兩派基本形成。孫中山舉起護法旗幟後,段祺瑞持武力政策,堅持對南方用兵。馮國璋想離京出逃,在蚌埠受阻,只得回京,讓段祺瑞重當總理。皖系政客在此時已建立“安福俱樂部”,策劃新的總統選舉。馮國璋自知當選無望,1918年8月13日通電辭職。10月徐世昌為了平息馮國璋的不滿,特准馮國璋仍節制北洋第15、16兩師。1919年馮國璋返回河間故里,10月抵北京。12月28日在北京帽兒衚衕病逝。

五、北京政府第四任總統:徐世昌

老照片上的中華民國八大總統

1918.10.10—1922.6.2 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

徐世昌(1855.10.20~1939.6.6)字卜五,號菊人,又號濤齋。直隸(今河北省)天津人,原籍浙江鄞縣,生於河南省汲縣。

1879年與袁世凱結為盟兄弟,得袁世凱資助北上應試。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兼充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協修等職。1897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奏請徐世昌以翰林兼管新建陸軍營務處,成為袁世凱的重要謀士,此後累獲擢升。1901年升任國子監司業,1903年為商部左丞,1904年署兵部左侍郎,次年初以兵部侍郎兼會辦練兵事宜,同時授軍機大臣、督辦政務大臣,旋調任巡警部尚書。巡警部改為民政部,仍任尚書。1906年奉命與載振同赴東北考察政治,上《密陳通籌東三省全局折》。1907年東北改設行省,徐世昌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曾施行多項舉措,冀能鞏固清政府在東北地區的統治。1909年春內調,任郵傳部尚書兼津浦鐵路督辦大臣,次年去部職復任軍機大臣,旋授體仁閣大學士。1911年5月,清廷設皇族內閣,徐世昌任協理大臣。

辛亥革命爆發,徐世昌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同年11月袁世凱組織責任內閣,徐世昌改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世昌力辭太保,觀望時局變化。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次年袁世凱公開推行帝制,徐世昌以局勢難卜求去,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徐世昌為國務卿。徐世昌在公私兩方面為袁世凱盡力。因要求討袁護國軍停戰議和遭到拒絕,徐世昌任職僅一月力薦段祺瑞繼任。袁世凱死後,徐世昌為之料理後事畢又回水竹村。

1916年11月,徐世昌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京,調解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之間的權力鬥爭,事後移居天津窺測時機。徐世昌曾一度圖謀通過擁清廢帝溥儀復辟來掌握實權,後知事不可為乃幡然變計。1917年7月張勳復辟,徐世昌被任命為弼德院院長,他託故未就。直系首領馮國璋任總統後,與總理段祺瑞矛盾轉劇,徐世昌又以調人自居。

1918年10月馮國璋總統任滿下臺,段祺瑞亦去總理職,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他標榜“偃武修文”,11月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 2月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當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在群眾運動的壓力下,徐世昌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以緩和全國輿論的反對。為了阻止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徐極力鼓吹“尊孔讀經”以為抵制。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鬥爭中,徐世昌慣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藉以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直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後,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打破了北洋各系平衡的局面,曹錕、吳佩孚用恢復舊國會和由黎元洪覆任總統的辦法逼徐世昌去職。同年6月2日,徐世昌被迫辭職迴天津英租界私宅。

晚年,徐世昌藉助僚友門客編撰書籍二十餘種。著有《歐戰後之中國》、《退耕堂政書》、《大清琨輔先哲傳》、《書髓樓藏書目》、《東三省政略》等書。徐世昌的書畫作品頗有聲譽,曾在中國、日本及國外畫展中展出。日本人嘗試邀請徐世昌出任華北政府職務,徐世昌拒絕參加日軍組建的華北傀儡政府,保持了民族氣節。1939年6月6日,病逝於天津。

六、北京政府第五任總統:曹錕

老照片上的中華民國八大總統

1923.10.10—1924.11.2 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

曹錕(1862.12.12~1938.5.17)字仲珊。直隸(今河北省)天津人。

幼年家貧,稍長販布為業。1881年投淮軍當兵。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1890年畢業後任毅軍哨官。1894年隨毅軍赴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次年到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右翼步隊第1營幫帶。從此依附袁世凱,歷任北洋常備軍步隊第11營管帶、北洋陸軍第1鎮第1協統領、第3鎮統制等職。1907年率第3鎮進駐長春,使北洋勢力伸展到吉林、黑龍江。

1911年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率部在娘子關進擊山西響應武昌起義的民軍。1912年2月在北京縱兵譁變,為袁世凱拒赴南京就職製造藉口。1914年4月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官。1915年9月上書請改國體為帝制,為袁世凱稱帝推波助瀾,10月任虎威將軍。年末爆發護國戰爭,任北洋軍第1、第2路軍總司令,指揮所部由川、湘攻滇,被護國軍擊敗。1916年6月袁世凱病死後,任四川軍務會辦,9月任直隸督軍,在國務總理段祺瑞和大總統黎元洪的“府院之爭”中左右逢源。1917年參與張勳復辟陰謀活動,後又投機任討逆軍西路軍總司令,率部入京討伐張勳。7月兼署直隸省長。8月爆發護法戰爭,又在代理大總統馮國璋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時而主和,時而主戰。10月被授為陸軍上將。年底任援湘軍第1路司令。次年1月任兩湖宣撫使,率北洋軍2個師和5個混成旅,經鄂入湘進攻護法軍,連佔岳陽、長沙、衡陽等地,6月任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

1919年馮國璋死後,被擁為直係軍閥首領。1920年7月與皖系軍閥為爭奪中央政權爆發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打敗皖系。8月任直魯豫巡閱使。1922年又與奉系軍閥爭奪中央政權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將奉軍逐出山海關,獨霸中央政權,進而醉心謀取大總統職權,以恢復法統為名,將大總統徐世昌趕下臺,擁黎元洪覆職後,又多方刁難,一年內迫使內閣六次倒臺。1923年6月,指使黨羽逼宮奪印,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出動軍警挾持國會,重金收買議員,賄選為大總統。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等人發動的北京政變趕下臺,囚禁於中南海。1926年 4月,馮軍將領不滿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系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曹錕獲釋後到河南開封投奔吳佩孚。

1927年吳佩孚被國民革命軍擊敗後, 曹錕長期寓居天津。期間,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曾多次請曹錕出任偽組織頭目,但曹錕始終予以拒絕,保持了民族氣節。1938年5月曹錕病死天津。6月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

七、南京國民政府大總統、國民黨總裁:蔣介石

老照片上的中華民國八大總統

1948.5.20—1949.1.21 中華民國大總統(南京國民政府)

1950.3.1—1975.4.5 中華民國大總統(臺北國民政府)

蔣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浙江奉化人。

1907年在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肄業。次年赴日本進振武學校學習軍事。同年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後回國,投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5團團長。1912年,受陳其美指使刺殺光復會著名領導人陶成章,後逃往日本主編《軍聲》雜誌,參加過“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加入 “中華革命黨”,並在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擔任過經紀人。1918年先後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和粵軍第2支隊司令。1922年6月陳炯明率部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介石隨侍左右,取得孫中山的信任與器重。1923年先後任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參謀長和行營參謀長,8月赴蘇聯考察。1924年國共合作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陳炯明,8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9月任第二次東征總指揮,率部殲滅了陳炯明殘部。1926年3月製造“中山艦事件”,5月提出“整理黨務案”,打擊和排斥中國共產黨人。隨後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黨部軍人部部長等職。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介石任總司令。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光復湘、鄂、贛、閩四省,並繼續向豫、皖、蘇、浙進軍。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介石堅持要遷往南京,冀圖直接控制。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系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的決議,取消了蔣介石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等職。於是,蔣介石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並在各地“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同年12月1日與宋美齡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繫。1928年任國民黨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一集團軍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第二、第三、第四集團軍對奉軍作戰。12月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導。1929年蔣介石以裁軍為名,召開編遣會議,企圖削減其他各派軍隊,激起馮、閻、李等強烈不滿,先後爆發了蔣桂戰爭和蔣閻馮大戰,蔣介石憑藉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階級的支持,戰勝了各派武力。他還擊敗了汪精衛、胡漢民、孫科等派系的對抗,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中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動多次軍事“圍剿”。

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經中共代表團參加談判,蔣介石被迫接受聯共抗日條件。抗日戰爭期間,在蔣介石統率下,中國軍隊先後在淞滬、忻口、南京、徐州、武漢、長沙、南昌等地作戰,阻滯了日軍的瘋狂進攻。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致使中國大片國土相繼淪陷。尤其是武漢失守以後,蔣介石先後發動三次反共高潮,嚴重削弱了抗日力量。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1月蔣介石被同盟國推舉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隨即應駐緬英軍請求,派遠征軍入緬甸支援英美盟軍對日作戰。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撕毀國共停戰協定,調160萬正規軍,於1946年6月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在人民解放軍有力反擊下,頭8個月被殲72萬人。1947年3月又改為集中兵力向解放區東西兩翼的陝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不久被粉碎。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蔣介石被迫於1948年1月和8月先後採取分區防禦和重點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了挽救軍事上的失敗,1948年1月召開了沒有共產黨和民盟參加的國民大會。在“國民大會”上,蔣介石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1948年9月起,國民黨軍主力在解放軍接連發動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被殲滅。蔣介石遂於1949年1月宣告“引退”,但仍在幕後指揮,拒絕接受國共雙方代表談判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遂乘勝進軍,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

蔣介石於1949年12月敗走臺灣省。1950年3月在臺灣“復職”重任“總統”,此後一再連任4屆,並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臺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繫他在臺灣的統治;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是他反對“臺灣獨立”、“國際託管”和“兩個中國”,堅持一箇中國的民族立場。1975年4月5日在臺北病故。

八、南京國民政府末代總統、桂系軍閥首領:李宗仁

老照片上的中華民國八大總統

1949.1.22—1950.3.1 中華民國代理大總統(南京國民政府)

李宗仁(1891.8.13~1969.1.30)字德鄰。廣西臨桂(今桂林)人。

1908年入廣西陸軍小學堂。1910年10月加入同盟會。1913年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畢業,任南寧廣西將校講習所教官。一年後,該所停辦,返回桂林,應聘為省立模範小學高級班軍訓教官。1916年5月,任滇軍第四師第三十四團排長。後轉入桂系陸榮廷部,任護國軍第二軍第五旅排、連、營長,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粵桂戰爭。1921年,任少校營長的李宗仁爭取十多個連隊和他一起退到六萬大山的玉林地區,整軍經武,伺機而動。他先後將所部改稱“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廣西自治軍第二軍”,並自任司令,防區逐步擴大到七個縣,1923年,與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建立聯繫。10月,經李濟深、陳銘樞介紹加入國民黨。1924年,聯合黃紹竑、白崇禧等部,成立“定桂討賊聯軍”,任總指揮。9月,擊敗桂系軍閥陸榮廷部。1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兼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

1925年7月,擊敗沈鴻英,完成統一廣西的任務,成為新桂系首領。1926年兩廣統一,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任軍長。5月,派所部第8旅先期入湘,增援唐生智部。7月率部入湘參加北伐戰爭,會同第4、第8軍攻佔長沙等地。8月底,參與指揮第4、第7軍攻佔賀勝橋,直抵武昌城下。在第8軍攻克漢陽、漢口後率第7軍入贛,與其他各軍協同擊潰孫傳芳軍在贛主力。1927年1月,任中路軍江左軍總指揮,率部沿長江東下。3月,攻佔安徽安慶。後參與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4月下旬任國民黨軍第3路總指揮,指揮所部先後攻克蚌埠、徐州等地。8月,與何應欽部相策應擊敗孫傳芳軍,獲龍潭大捷。10月,南京國民黨政府西征討伐唐生智,任西征軍總指揮兼第3路軍總指揮,擊敗唐部,控制湖北、湖南。1928年3月,任武漢政治分會主席。5月,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所部沿京漢鐵路(北京-漢口)北上。6月,進佔天津、北京等地。至此,新桂系已控制南起廣西,北達京、津的廣大地區,總兵力達20餘萬人。新桂系勢力的興起,嚴重地威脅到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蔣桂矛盾激化。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桂系兵敗後出走香港。11月,返回廣西,任護黨救國軍總司令。1930年3月,與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對蔣介石,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兼第1方面軍總司令。5月,蔣馮閻戰爭爆發,揮軍入湘,策應馮、閻軍作戰,失利後退守廣西。1931年5月,與陳濟棠等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在廣州成立反蔣的國民政府,改所部為第4集團軍,自任總司令。

“九一八”事變後寧粵息爭,與白崇禧合力治理廣西,制定“三自”(自衛、自治、自給)政策和贊同白崇禧提出的“三寓”(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政策。1935年4月,被授於陸軍一級上將。1936年6月,與廣東陳濟棠等發動“兩廣事變”,反對蔣介石。7月,與蔣妥協,就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1937年9月,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1月,兼安徽省政府主席。1~6月,指揮約60萬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徐州會戰,以陣地戰、運動戰、游擊戰相結合,獲臺兒莊大捷。6~10月,參與指揮武漢保衛戰。1939年起,先後指揮隨棗、棗宜、豫南等會戰,抗擊日軍。1945年2月,任軍事委員會漢中行營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平行營主任,支持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1948年4月,當選為副總統。1949年1月蔣介石“引退”後,任代總統。4月,派代表團到北平(今北京)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和談破裂後,於12月去美國。此後,在美國度過了十六年流亡生涯。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灣恢復“總統”職務。1954年3月,正式罷免李宗仁“副總統”職務。 1955年8月,在美國公開提出《對臺灣問題的具體建議》,反對"臺灣託管"和"臺灣獨立",主張國共兩黨再度和談,中國問題由中國人自己協商解決。

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十年間,李宗仁先後五次派程思遠到北京,晉謁周恩來總理,為他迴歸祖國大陸作準備。1965年7月,李宗仁衝破重重險阻,偕妻回到祖國大陸。李宗仁回國後,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69年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