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學生的營養餐,必須「萬安」

萬千學生的營養餐,必須“萬安”

江西萬安學生營養餐事件有了新進展。9月6日,當地官方通報稱,截至5日18時,已有12名學生因食品變質問題住院治療。已對涉事公司做出停產、停業行政處罰,公司法人代表和安全生產負責人已被依法控制。紀委監委對監管不力的相關單位責任人分別進行立案審查。

接下來,救治學生、查清事實、追責責任方,事情似乎就算圓滿解決,公眾也可以鬆一口氣。但如果每一起事件發生後,只滿足於被動補救,而不能從源頭上反思,剖析事件發生的各種因子,萬安營養餐的問題很有可能重演。

最大的問題在於,營養餐的招標是否合乎規定、公開透明?據報道,珍百味公司是在今年6月中標了萬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9月1日起,負責全縣40餘所中小學的食材。工商變更記錄顯示,直到8月31日——即正式供餐的前一天,該公司才被當地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批准可以提供“食品、熟食、淨菜配送服務”。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它並不具備相關資質,那它是如何參與投標且中標的?

另有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月,該公司因擅自改變許可證等多種違規行為,被食藥監局處7000元罰款。不是說對有“前科”的企業就不應再給機會,但前提是其已經“改邪歸正”,尤其是在學生營養餐這樣事關食品安全的項目上。但現實是,招標過程中本應有的資格審查和程序都成了擺設,一家入場券都沒有的企業就這樣堂而皇之地成為了勝出者。

前期招標不力,後期的監管同樣失守。萬安教體局有工作人員稱,9月1日送餐後,各學校反饋一直不錯。但一名學校負責人表示,9月1日已經發現配送的食材不新鮮。

究其原因,除了各項制度沒有嚴格落實外,與監管牽涉多部門有關。營養餐採購的主體是教體局,但食品安全監督又歸市場質監部門管。這種交叉管理的格局,如果各部門之間不能建立職責分明又通力協作的運作模式,很容易產生監管盲區。何況,還有一企業充當的“採購代理機構”,它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值得追問。

此前,萬安的學生營養餐一直是各中小學自主供餐,並沒有出現食品安全事故。今年,萬安“學習了其他地區的先進模式”後,才改由招標企業運作。此次,有學校在發現食材不新鮮後及時中斷了供應,改由學校和教師籌資購買,學生未發生身體不適情況。這些是否說明,比起企業,各學校更有能力保證營養餐的安全可靠?當初招標的模式,是否結合了本地實際,經過了科學評估並聽取學生及家長意見,而不是心血來潮的決定?

這些,萬安官方都需要給出明白可信的說法。

日前,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緊急通知,部署營養改善計劃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加強對供應商的監管,進一步完善食材的招標採購和驗收環節,堅決拒不合格食材於校門之外。對於萬安以及其他各地中小學來說,往者可諫,來者更要追。惠及萬千學生的營養餐,必須“萬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