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康|敦煌賦

李志康|敦煌賦

敦煌者,古之瓜州也。南據卑羽,以有威峙之雄關;西臨黨河,乃成神馳之聖地。噫籲唏,奇偉!漠北紀功,冠軍出隴右,諸蕃始滅;河西鑿空,博望過雲中,萬邦來朝。胡虜失王庭兮悲曲沉吟,漢軍馳邊塞兮凱歌高奏。觥樽之間,朝臣賀漢家之威武;殿陛之上,世宗成先王之夙願。嗟呼!其意氣之盛也,何其壯哉!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時近千年,黎元塗炭。皇統更迭常有五胡族,王朝變換號稱十六國。及符秦之時,有沙門樂僔者,斯欲弘佛法於億眾,揚釋教於萬方。雲遊敦煌鳴沙山下,見雲間光耀,若祥和自天降,霞蔚憑雲蒸;觀長空朗照,似千佛居淨土,萬聖列佛國。乃長拜發願,開窟造像,以報列尊顯聖之隆遇,更頌諸天普照之廣德。

隋公仕周,敦煌一地漸為釋氏集結所在;文帝踐祚,瓜沙二州俱是佛徒講經去處。隋公生尼寺,常禱祝於佛前,故詔令天下各州起舍利塔,敦煌亦於崇教寺起塔一,四時奉祀,代代不絕;至晉王拉殺皇父,血濺御屏,更以釋氏為國教,而尊天台為主宗。當是時,天下僧尼逾十千,而佛堂廟塔以萬計。敦煌邊陲之地亦不免也!

唐興之時,高祖沙汰僧道;貞觀之初,太宗舍宮為寺。佛道之爭,屢世不息,傅奕反佛,蕭瑀力拒。是時有沙門玄奘者,自忖漢地佛家經籍之散亂,義理之枯雜。乃離長安,經河西,過涼州,出敦煌;斬棘斫荊蕩塵埃於沙磧,戴月披星滌空靈於鷲峰。終抵天竺聖境,修行證果,博覽諸家凡一十九年。歸國之時攜梵文貝葉經籍六百五十四部,太宗親令敦煌官司於流沙之地迎接。其後奘師所譯釋氏經典,於天下九州各收一部,僧俗信眾競相抄傳者以敦煌為最盛!德宗之時,吐蕃諸部襲侵敦煌;國危之際,張氏義軍力固金甌。敦煌之地歷百年之屈辱,終歸李唐輿圖;瓜沙諸州經八載之奮戰,皆由議潮節度。州中義軍傳捷報入長安,墀上內侍奉勅旨抵敦煌。敦煌民之安也,張議潮功抵中流;瓜沙地之泰也,歸義軍勳垂青史。

議潮即卒,軍不及當年驍勇;淮深承位,勢漸趨日下江河。淮深暴亡,歸義軍暗鬥明爭勢若晚日;淮鼎攫位,張氏族總攬獨攝權可熏天。俟淮鼎新亡,幼子承奉嗣位,敦煌望族索氏以託孤之名盡擁權綱;承奉稍長,方賴李明振族滅索氏,李氏遂入主敦煌;幼主未及弱冠,又奮而抵之,李氏諸黨若驚弓飛鳥,盡相奔散。敦煌歸義軍之地歷春秋數十載,乃重歸張氏治制。

時天下洶洶,四方擾攘。敦煌之地,西有吐蕃王 虎視眈眈,南有回鶻汗狼心勃勃,地失民殃,危在旦夕。敦煌士人有作《白雀歌》者,陛見承奉曰:“唐國勢漸微,非棄軍自據不能保祖業故土。今得《白雀歌》一,乃天命張氏登國,非敢妄置。”遂易軍為國,號為西漢金山;改章更制,自稱白衣天子。計以長治而期以久安。

尋月,甘州回鶻破敦煌城,承奉即奉表請降。回鶻汗許承奉廢國號,乃改西漢金山國為敦煌國,藩屬回鶻,歲歲朝貢,約為父子之國;回鶻亦賜承奉錦帛珠玉,封為敦煌國天王。

及承奉亡,曹仁貴繼職,敦煌國政遂盡歸曹氏。仁貴廢國覆軍,奉中原正朔,任歸義軍節度使;歷二世,節度曹元德出巡甘州,晤回鶻順化可汗,以兄弟稱。至此,昔回鶻、金山所約“父子之盟”始告終結。

元德之後,再歷二世,至歸義軍節度曹元忠。元忠之治敦煌也,興佛弘法以造觀音、沙門像,崇教揚義而刻《金剛》、《般若》經;東朝後周,自稱“敦煌王”,西和于闐,得結甥舅好。

趙家得社稷,宋主統天下。中原安定,庶黎康旺,然敦煌之地仍布血雨而漫腥風。鹹平五年,歸義軍變,節度延祿身喪,族子宗壽掌權。自宗壽封侯,官家制法始抵河西諸郡;其朝宋貢遼,使之成牽制之勢。所以萬民安泰,百業大興,宗壽之功也。

靖康國變,神器晦暗。舊臣隨二聖北去,新僚擁康王南遁,寶鼎遷臨安而宋孤未絕,蒙古破敦煌而曹氏盡滅。

敦煌即歸蒙古,州郡建置盡皆廢除;夏帝降稱國主,瓜沙全境移封拔都。忽汗入燕京,建大都設國制力擴皇輿圖;世祖平六合,復敦煌置沙州令屬肅州路;成宗繼祖業,開河西墾沃土而推屯田制;惠帝承大統,立碑刻鑿佛龕乃興莫高窟。至明清之季,閣中元老多鎮西陲衛所,幸見莫高千佛之洞而吟詠不絕;坊間士子悵望北都皇城,得聞敦煌藏經之處而頌讚未斷。

睿親王攝國政,提雄旅出師以滅前朝頑臣;章皇帝初踐祚,率群臣入關乃競先祖遺願。至康、雍時,敦煌之地仍為沙州,未被外人曉知;及同、光立,瓜沙故城改建縣制,始為子民瞻矚。當是時,清國之勢,內有白教民變之殃,外有北洋懼戰之危;覺羅氏子息微寡故朝權旁移,葉赫族椿楦並茂則太和得固。其亂民禍國之徑,為萬世唾罵矣!德宗之繼帝位,國門不守北洋毀敗,歐洲利炮堅船橫行東南;孝欽之垂珠簾,朝勢日衰南疆盡失,外國探險考古進駐西北。時敦煌有道士王氏名圓籙者,偶見洞窟裂壁,破而入之,乃得經籍、佛像、絹書畫盈篋,名曰“藏經洞”。其後數十年間,漸有美、英、法、俄、日、德等國考古探險者聞風而來,以劫掠、盜取、騙購之法盡攫藏經洞寶藏,尤以英之斯坦因、法之伯希和為最甚。此劫實為國朝之辱、華夏之恥也!

及清家祚終,民國代立。有史家羅叔言、王靜安、陳援庵之流,竭己身力集殘存之遺書,盡華族責收散絕之寫卷,終使敦煌藏經洞所出之歷代佛典、經籍略得保全。前人之執著奮進當為後繼所效法承傳,更兼保之重之之任,未敢偏廢。

嗚呼!敦煌之為河西大都也,歷滅佛禁教之舊創,經毀洞損窟之新痛,以滄桑之貌屹立千年故地,鑑古示今,永昭後世。實堪奇哉!

美哉!敦煌!

壯哉!敦煌!

李志康|敦煌賦

贊曰:

漢家旌麾蔽四海,暮雲蒼黃飛塞外;

冠軍奇兵出隴右,諸蕃子民皆伏就。

博望持節過雲中,戎狄奉表一體同;

河西荒原自鑿空,邊郡沃土始泉湧。

敦煌古為雍州地,四郡之首懸西極;

光武龍興天中央,紅日炎炎升扶桑。

開朝勳臣有竇融,世居瓜沙終從龍;

劉氏國衰九鼎失,三國兩晉前後繼。

五胡亂華動神祚,更迭變換十六國;

前秦名僧號樂僔,雲遊鳴沙見祥雲。

開窟造像誦典籍,莫高繁盛自此始;

楊氏父子並崇教,諸派僧尼盡逍遙。

唐公承統涇河岸,太宗治世又璀璨;

沙門玄奘赴天竺,歸攜寶卷堪無數。

武皇借佛登帝位,敦煌大像甚雄偉;

三聖同體寫貝經,七佛隨身滌禪心。

德宗踐祚承大統,吐蕃番軍犯金龍;

敦煌望族張議潮,自募鄉勇兵革造。

歷經十載奮力戰,贊普急令諸軍還;

瓜沙身歷百年劫,重歸正統再和諧。

議潮諸子爭權位,歸義軍中塵霾飛;

鬥角勾心達三代,張氏地安有英才。

三世有孫名承奉,一心只為唐國臣;

時亂勢微任磨挫,終立帝號金山國。

甘州回鶻狼子心,欲聯白帝結姻親;

城破民危食惡果,迫改域名敦煌國。

其後曹氏掌實權,廢國覆軍舊名還;

元德出巡晤順化,兄弟相稱無爪牙。

蒙古鐵騎滅西夏,敦煌捧印降城下;

地封拔都為食邑,開荒肯野放駿驪。

有清一代敦煌盛,莫高國寶玓瓅鋥;

百年以來人輩出,瀝血深研升劫渡。

李志康|敦煌賦

作者簡介:李志康(1993—),男,甘肅岷縣人,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文化廣播影視局工作人員,主要從事民俗與藏傳佛教研究。

鄉土文化與鄉土文學歡迎賜稿!

1.投稿請務必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並註明投稿字樣;

2.題材不限,內容積極向上,傳播正能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鄉土文化與鄉土文學微信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