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圖文||浪跡天涯

徒步南太行,是在去年秋天就已經列入今春徒步出行計劃的,本已經在上週做好出發準備,卻因故又推遲到5月19日下午。驅車至陵川王蟒嶺,才知道恰好是世界旅遊日,但這裡的遊人也不是太多。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我們的行程安排是從山西陵川南倉村徒步,經抱犢溝到河南輝縣八里溝。在王蟒嶺電話聯繫到南倉村的書記趙文剛,便被景點放行,驅車先上王蟒嶺。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經東廟華村去馬武寨。以前看到過有驢友說他們徒步抱犢溝,是第一天晚上就來到東廟華,次日由此出發再到馬武寨,午飯後再往抱犢溝。現在交通極為方便,可以直接去馬武寨宿營,也可以到馬武寨附近的南倉或西倉等村住宿,次日再出發。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由王蟒嶺車行一個多小時,到達馬武寨。榆社俗語裡經常講“陳鵬馬武”,想不到今天還真來了這個東漢時期大將馬武住過的山寨。可惜我的車油已經快耗盡,考慮還要讓朋友開回陵川縣城,便另外花70元租了個麵包車,把我們送到南倉。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原來和南倉的支部書記趙文剛聯繫,他說可以在村裡的南倉山莊接待我們,一聽名字以為很是豪華的,來了一看,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的農家樂,或是招待所改名叫賓館,小賣部換名叫超市。簡陋是簡陋了點,不過,衛生條件還算不錯。主人也很熱情。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南倉現在只有4戶人家8口人。這位姓郭的大爺看起來只有60多,一問已經80高齡,而且是剛從地裡幹活回來。大爺得知我們第二天要去抱犢溝,就給我們講了路線,來說那裡的路很難走,“抱犢溝路難走,猴子見了也發愁。”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郭大娘身體多病,聽到有客人,掀開門簾出來招呼我們。在這樣的孤寂之地,能夠聽到來自外面的聲音,其實也是一件難事。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破舊的老屋,可能是農業社時代的集體用房,牆上依稀可見頗有點政治味道的墨跡。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村子不大,牌子不少。我們正在籌拍一個反映農村題材的微電影,名字叫『一肩挑』,正好留個影,也感受一下“書記村長”一肩挑的滋味。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村裡看到最多的樹種是山楂樹。紅色房頂就是我們“下榻”的南倉山莊。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個小女孩叫趙明薈,是趙家老二的二女兒。村裡沒有學校,她的媽媽帶著她和她的姐姐在山下河南輝縣一個鄉里上學。即便是這樣,也比到本縣距離她家最近的學校(古交鄉)要近許多。孩子是每個家庭的中心,全家所有的人和事,都會圍繞她們去轉。她奶奶告訴我們僅明薈的借讀費一個學期就得1000元,而且,她的媽媽還得跟著去租房做飯。看來,教育改革之撤校並校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這些農村山區的孩子。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小明薈特別喜歡照相,又很“上鏡”,我們臨走時,送我們到村口,揮著手等我們給她拍照。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山莊食宿兩餐一晚每人35元,如加菜另算。這是山莊的特色菜鬼見愁、拷佬葉,還有山韭菜炒笨雞蛋。只是,我們的靈魂隊員老裴沒有隨行,這酒的消耗只能停留在一人一瓶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5.20一早7點開始向抱犢溝進發!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清麗的陽光和清純的空氣伴隨我們開始了新的一天旅程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沿途的小水潭有數不清的小魚。“水至清則無魚”,這話誰說的?呵呵,收回去吧。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不知名的小花,是這條線路上最靚麗的風景。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如此記錄,不只是想讚美她的嬌美的身姿,還有她的頑強的生命力。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腳下是數十米高的絕壁,前幾年由此而下,需要繩索攀吊,現在已經有了鐵梯。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行走在詩意和畫廊中,總是不想走得太快,每走一段,忍不住總想回頭把走過的美景都裝進腦海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絕壁下是碎石,一不小心就會“滑坡”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如果水再大點,這裡該是一掛風聲水起的瀑布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絕壁上忽然出現一架天然石橋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徒步的樂趣,不完全在欣賞美景,更多的是這種在這種行進的艱險中帶來的精神上的刺激體驗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樣的陽光可以驅散你心中所有的陰霾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從峽谷底部穿越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又是一處陡峭的崖壁,沿著溝底行走已面臨斷層,我們的道路改到右側半山腰的灌木叢中。但昂首一看,上面仍然是壁立千仞的崖壁。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小路是老鄉剛剛修復的,看起來不是太難走。但千萬別去探出身子俯瞰左側溝底,那可真是萬丈深淵,暈!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匆匆而過,此時已經顧不上再看風景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前面忽然有一道從山頂扯下來的鋼絲繩,開始不知何用,只到下了谷底,才知道是用來往下運送修路材料的。仔細想想。即便是修這麼一條簡易的山路,也真難!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不時看到有驢友留下的標誌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些文字代表了我們許多徒步者的心聲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那上面的數字和網址,就是我們彼此溝通的橋樑吧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有朋自遠方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喜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注意環保的人不是太多。但願我們每個人可以時時處處去愛護大自然。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不時與驢友邂逅——互致問候!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看到驢友倍感親切,只為我們共同的追尋。這一支是陵川的自行車隊,他們昨天騎車從縣城到了馬武寨,早上徒步到了抱犢溝,現在還有返回去。真佩服!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一支隊伍是從河南上來的驢友,一看就是一頭“老驢”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驢友裡不時有娘子軍出現。這次因旅途太艱險,未帶我們的女隊員,以致隊伍裡少了許多熱鬧。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疑心是誤入南國的雨林地帶了,葉大如傘,處處綠蘿。但不知這種大葉子的植物叫啥?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在一個朋友辦公室看到過這個,可惜也叫不來名字,但他是當“花草”來養的,所以———免費來一株。對了,不算是破壞吧?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一棵枯樹上,忽然長出一棵幼樹。我們為它起名——死去活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在這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中,生命的奇蹟無處不在!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走罷半山腰的小路,再次下到溝底,卻誤拐到右側一道溝裡,雖多走了幾里路,但又欣賞到一段可能以前徒步者們沒看到過的風景,無憾!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裡有點像平順井底神龍彎的景觀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沒有了瀑布,便少了水‘聲’,只有綠色,聲色便難全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返回去步入“正道”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潭像一條娃娃魚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不遠處便是七星潭。據說這名字的來歷就是因為這道峽谷裡有七處大水潭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一如誰家的嬌妻,少雨的季節,水潭也瘦了許多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清澈見底,可是哪位仙女遺失的鏡子?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個可是有點深不可測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個可有點面黃肌瘦嘍,但美還是掩蓋不住的,是林黛玉的那種吧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裡就是七星潭。由此向右的峽谷叫一線天,可通馬武寨。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去年大雨已經把原來修的鐵橋沖垮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看看走過的來路,這裡也只能是在少雨的季節行走,一旦是多雨的夏秋兩季,山洪暴發,行走在這樣的溝谷就太危險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都想找塊漂亮的石頭帶回去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已經走了3個多小時,上午的旅程將近結束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我家的院子裡堆滿我從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還回來的奇石,我把它們作為我特殊的“照片”。這是我的偏愛,不知咋麼現在都讓這幾個學去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快要走出幽深的溝谷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瀑布很小,但很珍貴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終於有了水的聲音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又有花枝俏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有了許多人類活動的痕跡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讓我再看你一眼……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夫妻樹——不離不棄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裡的老鄉有種植香椿樹的傳統,猶如我們老家村子附近或是房前房後栽植桑樹棗樹,所以,看到這裡有幾株老邁的香椿,就知道我們離抱犢溝不遠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裡就是抱犢溝。看到了吧,這裡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栽著紅豆杉。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原以為抱犢溝是在一處險要之地的,沒想到是在這麼一處溝谷地段。或許,它的險要就在西去的大峽谷和東去的老龍口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我們上午的行程大約是26裡,耗時4個半小時。午飯就定在王建雲家的‘抱犢人家’。老闆最近受傷了,但很熱情,也很健談。只是,如果再把院子裡和廚房的衛生搞的乾淨一點就更好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午飯後稍事休息,1:30開始向輝縣八里溝進發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裸露的河床,滿眼的亂石,是這裡最不和諧的景觀。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抱犢溝最為經典的景觀——老龍口,也因無水而失去了它昔日壯美的風采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樣的滄桑之美總有點讓人心痛的感覺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懸崖峭壁之下就是河南輝縣的八里溝村何八里溝景區。但現在抱犢溝人從山下進貨,還需從這裡用這種落後的捲揚機吊上,包括購買三輪車(先拆卸,吊上來再組裝)。現在村裡已經沒有牛了,但不知以前“抱犢”是不是就是從這裡往上抱的?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由抱犢溝去八里溝的徒步路有20裡,而且都是行走在懸崖邊上的迂迴之路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身後就是萬丈懸崖,再弄個險吧!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好在這20裡山路都是樹蔭遮天的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處奇觀我們給它賜名為唐僧拜佛。不知當地叫啥?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回望抱犢溝,已經很是遙遠了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已經到八里溝景區了,山上的遊人漸漸多了。但我們遇到的第一個人竟然是隻“丹頂鶴”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這個地方也叫一線天。有電梯直通山下,乘坐需要40元。我們選擇步行下去。不是錢的事。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左邊就是電梯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山核桃樹。這個在太行山的東段和南段的野外很多,但在老家榆社很少(只是在西溝村附近山中有幾株)。在榆社的北邊,老鄉把山桃稱為山核桃,其實是錯誤的。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八里溝景區。這裡有到輝縣城的客車,晚宿城裡,次日返回。其實這樣的徒步線路並不完美——南太行最美的風景就在從馬武寨或南倉到抱犢溝的大峽谷中,而從抱犢溝到八里溝,景色平平,旅程寂寂,不走也罷。所以建議驢友行走南太行,可參考如下線路:從王蟒嶺(可電話聯繫裡面的老鄉,景區登記後便可放行)到馬武寨或南倉,或西倉開始徒步(晚宿此處,次日徒步),到抱犢溝午飯,再返回馬武寨或南倉,住夜後次日返回。

穿越抱犢溝,徒步南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