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成語典故《一鱗半爪》

一鱗半爪[yī lín bàn zhǎo]

【漢語釋義】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若隱若現,不見全身。比喻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也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斷。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

成語典故

中華成語典故《一鱗半爪》

唐朝長慶年間,大詩人白居易有一次請他的好友,著名詩人元稹、劉禹錫、韋楚客到他家做客。

就坐以後,白居易建議道:“今日難得幸會,若不賦詩飲酒,豈不有失雅興?”見眾人一致贊成,又說:“那我們就以《金陵懷古》為題目作詩,如何?”

眾人紛紛提筆靜思。劉禹錫是位飽經風霜的政治家,因參加了當時的改革而屢遭迫害。因此,此時他的腦海裡一下子湧上了西晉伐吳、孫皓投降以及東晉、後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相繼滅亡的情景,一種悲涼情調油然而生。他端起了一杯酒,一飲而盡,提筆在紙上一陣揮舞,一首題為《西塞山懷古》的詩很快躍然紙上:

王濬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沈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蕭蘆獲秋。

這首詩懷古嘆今,意味深長,白居易脫口讚道:“好詩呀好詩,咱們四人一塊下海探龍,你先得到了龍珠,餘下的一鱗半爪還有什麼用呢?”

元稹和韋楚客也附和著說:“我們不必再獻醜了,快把詩稿藏起來吧,一鱗半爪怎比得上你的珠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