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連宣|這些畫告訴你,今天的婚姻模式是怎麼來的

年連宣|這些畫告訴你,今天的婚姻模式是怎麼來的

畫家們的藝術創作主題基本涵蓋了 50 年代初期新中國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包括中蘇關係、土地改革、新式婚姻、民族團結等,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及文藝政策之間的關係與轉化。50年代,《新婚姻法》的頒佈,體現著新舊社會交替之時的顯著時代特徵,掀起文藝界宣傳新婚姻法的高潮。

1950 年 4 月 30 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了一份中央人民政府令:“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應自一九五零年五月一日起公佈施行。其中第一章《原則》明確提出:一個“廢除”,即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一個“實行”,即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四個“禁止”,即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媳,禁止干涉寡婦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關係問題索取財物。

打破包辦婚姻

年連宣|這些畫告訴你,今天的婚姻模式是怎麼來的

▲ 古元 《馬錫武調解婚姻訴訟》

古元的《馬錫武調解婚姻訴訟》根據事實改編,表現的是隴東區一個青年農民和一個女青年自由戀愛,但女青年的父親把女兒許配給了一個有錢的商人。青年農民急切之下,深更半夜搶親成婚。女兒的爸爸狀告到區裡,區專員馬錫武親自調查,妥善解決了這個轟動一時的大事。木刻在《解放日報》上登出,轟動一時。畫面表現上,馬錫五和群眾構成了畫面中的兩個中心,他們因為一件婚姻案件而聚集在一起,並最終達成一致,彼此認同。

拒絕鋪張浪費

繁瑣、鋪張的婚禮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基本消失。簡單的儀式,節省的花費,使那個時期的婚禮顯得既樸素又新潮。據《中國婦女》報道,有一個女子出嫁,不要彩禮,不坐花轎,自己大大方走到婆家。所帶嫁妝只有一把新式農具。據說她的婆婆看了以後、非常惱火。但經大家說服,“最後也就想通了”。

年連宣|這些畫告訴你,今天的婚姻模式是怎麼來的

▲ 彥涵 《新娘子講話》

彥涵的這幅《新娘子講話》,表現了新郎和新娘結婚時,新娘子正在講話的場景,該作品獲得了1952年的新年畫創作獎金的評獎中獲得二等獎。

女性參加建設

1950 年 5 月 14 日,鄧穎超在張家口擴大幹部會上發表演講《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報告》,解釋了這部婚姻法“根本否定了封建主義的婚姻制度,也根本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所謂‘自由平等’的婚姻法”,另一方面,“又不盡同於社會主義蘇聯今天的婚姻法”,而是“一部合乎中國國情的、切合時宜的、新民主主義婚姻法”。那麼,如何實現家庭真正的幸福呢?鄧穎超強調,“這是需要夫妻雙方自覺的努力的。”她最後呼籲婦女要“積極參加各種建設事業”,才能獲得那個時代公認的理想婚姻。《婚姻法》第八條明確指出:“夫妻有互愛互敬、互相幫助、互相撫養、互相團結、勞動生產、撫育子女,為家庭幸福和新社會建設而共同奮鬥的義務。”

年連宣|這些畫告訴你,今天的婚姻模式是怎麼來的

年連宣|這些畫告訴你,今天的婚姻模式是怎麼來的

▲ 鄧澍 《誇媳婦》 年畫 局部

參加生產互助

石魯的作品描繪了一個農家小院院外的場景:院牆上和畫面右下角是連綿不絕的南瓜和葫蘆,寓意多子多福;一個吸菸斗的老漢牽著牛走在最前方,一對年輕夫婦緊隨其後,周圍簇擁著一群孩子。遠處是三五成群的鄉親。院門上的春聯點明主題:“生產互助大豐收,婚姻自主全家福。”生產互助、婚姻自主意味著當時幸福婚姻的保證。

年連宣|這些畫告訴你,今天的婚姻模式是怎麼來的

▲ 石魯 《幸福婚姻》 年畫

新婚姻法的頒佈,改變了中國數千年的婚姻模式,使女性在農村積極參加生產活動,在城市積極投入各類工作,突出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另一方面,重塑婚姻,是一場將婦女解放、勞動生產、國家建設以及共產黨的領導相互締結起來的政治規劃,婚姻被賦予了超越其自身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