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名著改編早已不是個新鮮話題。

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改編自魯迅著名短篇小說的電影《祝福》拉開了新中國電影與文學名著聯姻的序幕。改革開放以來,影視從業者生產了大批優秀的文學改編作品,以《茶館》《阿Q正傳》《駱駝祥子》《邊城》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文學影視作品至今仍承載著那個年代的觀眾們共同的情感體驗,也成為記錄時代的文化記憶。然而,最近幾年,網絡小說改編劇霸屏,文學經典改編劇除《紅高粱》《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鮮有佳作問世。讀圖時代,文學經典影視改編作為解讀、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的窗口有著重要意義。

今天小編就來帶你刷一波八十年代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無論男女老少,這些經典鏡頭一定會勾起你滿滿的回憶,沒看過的快去補課吧!

1982年 電影《茶館》

常四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 “裕泰茶館”中,三位老朋友慨嘆時運多艱。

《茶館》是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以老北京“裕泰茶館”為背景,講述了維新變法失敗後,中國普通民眾生活逐步崩潰的故事,揭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八十年代,話劇《茶館》曾赴歐洲巡演,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館》塑造的人物近五十個,但每個人物都有著鮮活的性格特點。其中,常四爺是最濃墨重彩的一個。他始終保持著滿族人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鐵桿莊稼沒有啦,還不賣膀子力氣嗎?”在他尚未沒落時,看到窮苦人會施捨碗麵;自食其力時,也沒有人窮志短,“瞧著給,該給多少給多少。”他對國家命運有著清醒的認識,“(大清國)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不是餓死,就是被殺,他發出慨嘆,“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老舍為這段悲傷的民族歷史譜寫了一曲輓歌,憑弔了那些在末世中被時代葬送的美好事物。

1982年 電影《阿Q正傳》

魯迅:“有人說:有些勝利者,願意敵手如虎,如鷹,他才感得勝利的歡喜;假使如羊,如小雞,他便反覺得勝利的無聊。又有些勝利者,當克服一切之後,看見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誠惶誠恐死罪死罪’,他於是沒有了敵人,沒有了對手,沒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個,孤零零,淒涼,寂寞,便反而感到了勝利的悲哀。”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 著名演員嚴順開飾演的阿Q

小說《阿Q正傳》是魯迅篇幅最長、影響最大的唯一的中篇小說。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浙江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述說了當時貧農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壓迫及思想奴役下,生活上走投無路,精神上遭受嚴重摧殘的悲慘經歷。

迄今為止,上海電影製片廠1981年出品的《阿Q正傳》是所有改編自魯迅小說《阿Q正傳》的影視作品中的集大成者。1982年,它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參與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影片獲得金棕櫚獎。主演嚴順開在1981年第二屆韋維國際喜劇電影節獲最佳男演員獎、1983 年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電影《阿Q正傳》的經典性在於它忠實於原著的精神意蘊、審美風格,呈現出成熟的悲喜劇電影表演藝術。

1982年 電影《駱駝祥子》

老舍:“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 電影《駱駝祥子》登上1982年第1期《大眾電影》封面

《駱駝祥子》的故事是一顆善良的心飽經磨難終致墮落的故事,也是一個純樸的農民如何被城市社會所改造的故事。老舍曾說,他寫《駱駝祥子》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由車伕的內心狀態觀察地獄是什麼樣子”,“這個地獄是那個在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道德淪喪的社會,也是為金錢所腐蝕的畸形的人倫關係”,更是主人公那業已墮落了的人心。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導演凌子風對自己曾塑造過的“高大全”人物形象並不滿意,於是便開始在電影中追求對人性的探索,因而選擇了老舍的《駱駝祥子》。這部電影整整拍了一年,影片上映後反響強烈,有三點功不可沒。一是凌子風在書畫上較高的造詣使他在對電影畫面的處理上,精緻簡潔,令人賞心悅目;二是地道的京味兒方言,極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三是影片配樂運用了京韻大鼓的藝術元素,琵琶、三絃與西洋樂的結合,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格。

1983年 電影《城南舊事》

英子:“我將來要寫一本書,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壞人分清楚,也要把瘋子和賊子分清楚,但是我現在卻是什麼也分不清。”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 《城南舊事》劇照

在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上,《城南舊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成功典範。小說《城南舊事》是作家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臺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至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抒發了作者對童年與北京城南的思念。該小說曾被選入為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1983年,《城南舊事》被改編成了電影,由著名導演吳貽弓執導。電影籠罩著散不盡的哀愁,濃烈的相思,採用串聯的方式,將途經英子生命的過客都聯繫在一起。經歷了這一切,英子也終究成長為一個大孩子。其他電影中挖空心思去追求的戲劇性在本片中毫無體現,沒有一波三折,沒有波瀾起伏,就像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之路,有人會來,有人會走,那些過客只會陪你一段路,還有很多路終究要自己一個人走完。

1984年 電影《邊城》

翠翠:“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 天保、儺送兩兄弟躺在草坪談心,發覺了彼此對翠翠的感情。

電影《邊城》根據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山城裡,一個老船伕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茶峒城裡的船總有兩個兒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後來,兄弟倆決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讓翠翠選擇。不料,隨後卻傳來大佬溺亡的噩耗,二佬雖愛著翠翠,但因哥哥的意外離世賭氣出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船伕抑鬱而死,翠翠守著渡船,等待二佬回來……

《邊城》以牧歌式的情調描繪出田園詩般的桃源眷村,這裡的人民保持著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都有一顆厚道而稚拙的靈魂,“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對於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電影《邊城》既是一首抒情詩,也是一幅風俗畫,風格深遠自然、清靈純樸、和諧雋永。1985年,該片榮獲第九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榮譽獎。

1984年 電影《雷雨》

繁漪:“我們本該共同行走,去尋找光明,可你卻把我,留給了黑暗。”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 1984年孫道臨導演版電影《雷雨》劇照

曹禺的經典話劇《雷雨》創作於1933年,50年後的1983年,孫道臨對它進行了改編、導演,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同名電影,當時排出了稱得上最強大的演員陣容,除了孫道臨主演周樸園之外,秦怡飾演侍萍,當時人氣最旺的新星、因主演《廬山戀》和《巴山夜雨》而榮獲“金雞”、“百花”雙料影后的張瑜扮演四鳳。

無可否認,影片《雷雨》的改編在深層的歷史真實方面基本上達到了與原著相一致的高度。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影片由於過於忠實甚至拘泥於真實而沒有走出表象真實的窠臼,電影化程度不夠,因而未能營造出具有巨大彈性的銀幕時空,而它們恰恰是電影藝術的巨大魅力所在。

有評論家說,“孫道臨的生活觀念、倫理觀念、審美觀念是比較接近曹禺先生的看法和中國傳統的。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是即使發生了什麼不得了的事,表面上的秩序是不能亂的。孫道臨在改編時是充分理解了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品格的,這種表現方式更多地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審美品格。”

1985年 電影《日出》

陳白露:“太陽昇起來了,黑暗留在後面。但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 電影《日出》劇照

魯迅曾經說過:人生最大的苦痛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在曹禺先生的經典之作《日出》中,陳白露的人生悲劇無不詮釋著這樣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

“太陽昇起來了,黑暗留在後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陳白露在“黑暗”的社會中同唯利是圖的資本家們在燈紅酒綠的環境中生活,永遠不用擔心如何生存,也從未得知社會上其他人過著何等不易的日子。她整日與殘忍無情的資本家相處,卻又不同於他們;她厭倦上流社會爾虞我詐的生活,卻又無時無刻不被這種生活所包裹;她深知厭惡這樣的自己,卻已經無法自拔。

《日出》的悲劇意義在於通過描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中國舊社會大都市的生活,控訴了舊中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極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揭露了金錢物慾世界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影片結尾處,詩人朝著日出緩緩離去,黎明前的大地被無盡的黑暗所籠罩,如今太陽出來了,光明也隨即到來了。

更多主流藝術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人民藝術家雜誌”。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這才是經典!盤點秒殺網絡小說劇的八十年代文學改編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