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複習:備戰2019年高考之詩歌鑑賞易錯手法分析六(間接抒情)

專題複習:備戰2019年高考之詩歌鑑賞易錯手法分析六(間接抒情)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小題。

秋興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頸聯中的“叢菊”能否改為“殘菊”?為什麼?

2.本詩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參考答案】

1.不能。白露時節,菊花是開得十分茂盛的。菊花的盛開,相較於詩人的身世飄零,就顯示出他的悽苦之感。而且兩度菊花盛開,詩人卻流下了思鄉的眼淚,以樂景寫哀情,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反襯),更能體現出詩人的悲苦心境。因此,不能改。

2.本詩抒發了悲秋之情及對故鄉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採用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相結合的方式。(意對即可)

【試題分析】

一、瞭解“間接抒情”的概念

間接抒情與直接抒情相對,指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等的敘述、描寫、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

二、明確“間接抒情”在古詩詞中的類型

1、情景交融

指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面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這裡,春夜雨景,包含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2、借景抒情

指詩人把自身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如杜甫的《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對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情景交融與借景抒情有何區別

“融情於景”,明寫景,即字面都是景語;但是,必須暗含情,即所有景語皆情語也。

“借景抒情”,作為抒情的一種方法,即藉助於景物,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點是:都以抒情為中心。

二者的區別是:前者表面寫景,實質寫情;後者寫景、抒情都是明寫,只是景為由、情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裡的開頭兩句是“借景抒情”,詩人藉故都長安的殘破景象,抒發了無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榮蕩然無存,此乃安史叛軍之罪。這裡體現了“景為由、情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於景”,災難中的春花感於時事,露水化眼淚;被戰亂嚇破膽的春鳥,聞聲而心驚。這裡明寫“花”與“鳥”,但是,一個“感”、一個“恨”字,卻道破了句句在表現“人”即作者的情懷。此處的“景語”,都是“情語”。前兩聯詩句,重點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卻明顯不同,可見杜甫的筆法是非常高明的。

3、託物言志

指詩人借富有特徵的事物來寄託、傳達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詩中的物帶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於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人借物詠懷,通過開採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果,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思想。

“託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區別

(1)“託物言志”是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這些“物”不是“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是藉助寫景來抒情,或景中含情,時時流露;或情寓景中,蘊而不露。這裡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2)“託物言志”中的“志”,含義很廣,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讚美、鞭撻、快樂、悲傷等感情。

(3)“託物言志”不在內容上產生意境,作者的某種感情、志向通過與之相關的實物傳達出來,即達到寫作目的,可以敘述和議論。“借景抒情”要求達到思與境諧,情與景會,寓情於景,情景相生,內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審美意境。

4、借敘抒情

指詩人對某事或某人充滿激情的時候,便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的感情熔化於對具體事件的敘述中,借敘述來抒發自己難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國輔的《怨詞二首》(其一):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這首詩借敘事表現了宮女的淒涼怨情。

5、借議抒情

指在詩歌中,詩人往往在敘事寫景的基礎上,通過議論來抒發思想感情。這是一種依附於事理的抒情,詩人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於理”,其中的議論表現出詩人對客觀事理認識感受後的情感判斷和情感評價,與單一的議論不同,不重在擺事實、講道理。如韋莊的《臺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這首詩中“無情最是臺城柳”是議論,詩人說“臺城柳”“無情”,是拿終古如斯的長堤煙柳和轉瞬即逝的六朝豪華作對比,臺城堤柳,既不管人間興亡,也不管面對它的詩人會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煙疊霧,容顏未改,春來依舊綠遍十里長堤。在這裡,說柳“無情”,正透露出人的無限傷痛。

6、用典抒情

指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來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語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蹟故事,藉以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以抒發某種思想與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詩詞情意顯得含蓄,達到字少意豐的效果。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用瞭如下典故:

(1)孫仲謀的典故,抒發了詩人對英雄的懷念,表達了收復失地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事 表達了詩人北伐的決心。

(3)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狸,他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詩人將今昔對照,內心沉痛。

前三個典故,表達了詩人對主戰派的期望,還藉此對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進行諷刺和譴責。

(4)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以至慘敗。這一典故,借古諷今,忠告韓侂冑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

(5)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願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7、借古諷今

借古諷今是詠史詩常見的表現手法,即詩人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詠歎史實,憑弔古蹟來達到感慨盛衰、託古諷今的目的。如劉禹錫《臺城》:

臺城六代競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淒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用典抒情”與“借古諷今”的區別

用典抒情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語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蹟故事,藉以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

借古諷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於比況和寄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的心聲。

借古諷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種方式,借古諷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來評論當前風氣、時政等;用典抒情則是著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語句或事蹟來表現出來。

一、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小題。

讀 書

陸 遊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①。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清 明

王禹傅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注】①元元:人民、百姓。

1.下列關於這兩首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陸詩首句是說,就算沒有五畝田園依然歸隱,透露詩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B.陸詩前兩句屬於間接抒情,表意含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烈的抒情性。

C.陸詩的三、四句細節描寫真實,油燈的意象比較典型,整體表意平中見奇。

D.王詩第三句寫鄰家也來借新火,可見鄰家比詩人家還要窮,心酸溢於言表。

E.陸詩淺易平淡,王詩平淡質樸,但是在立意上陸游一詩更關注百姓疾苦。

2.兩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別是什麼樣的形象?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小題。

自詠示客

陸 遊

衰發蕭蕭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燈。

羞將枉直分尋尺①,寧走東西就斗升。

吏進飽諳箝紙尾②,客來苦勸摸床稜③。

歸裝漸理君知否?笑指廬山古澗藤。

注:①尋尺:古八隻為“尋”,“尋尺”猶言“高低”、“長短”。②箝紙尾:典出韓愈《藍田縣丞斤壁記》。縣丞有職無權,屬吏抱來文書,左手換卷正文,右手指著紙尾,要縣丞簽署,卻不許看公文內容。③摸床稜:遇事模稜兩端。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畫出了“我”白髮稀短的頹唐老態,寄寓著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奈。

B.第二句“又”字寫出了歲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嘆,“上元”交代了詩歌創作的時間。

C.領聯採用間接抒情的手法表達了對宦海生涯所經歷的是非曲直無處分辯的心酸。

D.詩人借“箝紙尾”這個典故抒發感情,含蓄深刻,“飽諳”二字更是意味深長。

E.客人苦勸“我”遇事模稜兩可假裝糊塗,主要表現客人對“我”處世方式的不滿。

4.詩歌的尾聯很有特點,請簡要賞析。

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

沁園春·答九華葉賢良

劉克莊①

一卷《陰符》,二石硬弓,百斤寶刀。更玉花驄②噴,鳴鞭電抹;烏絲闌展,醉墨龍跳。牛角書生,虯鬚豪客③,談笑皆堪折簡招。依稀記,曾請纓系粵,草檄徵遼。

當年目視雲霄,誰信道、淒涼今折腰。悵燕然④未勒,南歸草草;長安不見,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塊⑤,歌罷猶須著酒澆。休休也,但帽邊鬢改,鏡裡顏凋。

【注】劉克莊:南宋詞人,其詞繼承了辛棄疾的愛國主義傳統及豪放風格。②驄,音cōng,青白雜毛的馬,今名菊花青馬。③牛角書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時牛背上讀書遇權臣楊素事。虯鬚豪客:用虯鬚客張仲堅遇李靖,折服於李世民事。④燕然:即燕然山。《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⑤磊塊:一作壘塊,《世說新語·任誕篇》雲:“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5.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詞的上片塑造了一個文武雙全的英雄形象。起首三句表現了主人公精通韜略,武藝高強。“烏絲闌展,醉墨龍跳。”形容主人公展開絹素,任意揮毫,其書法矯健有力,有如蛟龍跳躍。

B.“曾請纓系粵,草檄徵遼。”用典抒情。“請纓”語本《漢書·終軍傳》:“(終)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闕下。”這裡藉此典故,抒發了詞人矢志報國,立功塞外的豪情壯志。

C.“當年目視雲霄,誰信道、淒涼今折腰”與“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一樣都運用間接抒情的手法,在詞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D.“悵”字統領後面四句,寫出了詞人未能出擊強敵、勒石紀功而草草南歸的歉疚之情和北望長安而不得見的悵惘之意。

E.詞的下片語氣陡轉,充滿了時代悲涼與家國身世的感慨,表達了詞人功名未就、報國無門的憂憤之情。

6.劉克莊此詞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抒情方式、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有相同相似之處,請你就三個方面談一淡。

一、

1.BD

2.陸詩:塑造了一位年老仍堅持苦學,並且讀書是為平民百姓而並無他求的士人形象。從詩歌的最後兩句可以看出,詩人雖年老但仍堅持讀書,但從第二句“本意在元元”可知,他讀書為民的心志。

王詩:寂寞清貧但又喜好讀書的知識分子形象。從詩歌的前兩句可以看出,詩人是寂寞的,生活又是清貧的;但最後一句則可以看出詩人又是喜好讀書的。

【解析】這是一道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的題目,要求分析兩首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別是什麼樣的形象,注意結合詩句從人物的言行等分析,第一首可根據“本意在元元”“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概括“年老仍堅持苦學,並且讀書是為平民百姓而並無他求的士人形象”;第二首根據詩中的“無花無酒”“興味蕭然”“讀書燈”概括“寂寞清貧但又喜好讀書的知識分子形象”。

二、

3.CE

【解析】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ACD項考核手法,BE項考核內容,其中C項,頷聯是直抒胸臆;E項,句意理解錯誤,表現的不是客人對“我”為人處世方式的不滿,而是關心。

4.前一句是以問句形式對州官、對黑暗官場的莊嚴宣示,後一句用虛筆想象歸隱後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整聯虛實結合,卒章顯志,表達詩人對官場生活的無奈和憤懣,甚至產生歸隱的思想感情。

【解析】這是一道分析詩句特徵的題目。要求分析最後一聯的特徵,注意從遺詞造句,藝術手法、情感的表達的角度分析,從句子選用的角度看,前一句是以問句形式對州官、對黑暗官場的莊嚴宣示;從手法的角度看,後一句用虛筆想象歸隱後自己高情山水的生活,整聯虛實結合;從情感抒發的角度看,卒章顯志,表達詩人對官場生生活的無奈和憤懣,甚至產生歸隱的思想感情。

三、

5.CD

6.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本詞相同之處:①都使用了用典抒情(或用典、借古諷今)的手法;②都塑造了一個期待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愛國者形象;③都抒發了抱負不得伸展的憂憤之情。

【解析】本題是比較閱讀,比較的點是“抒情方式”“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既是相同之處,考生可以先回顧《永遇樂》中的內容,這首詞多處用典來抒情,上片中讚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最後又以廉頗來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再看本詞,這首詞也使用典故,如“悵燕然未勒”四句,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後漢書•竇憲傳》所載竇憲登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二是李白《金陵鳳凰臺詩》所記“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表達了詞人功名未就、報國無門的悵恨。“老去”,也援用一典。《世說新語•任誕篇》雲:“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其胸中積有多少壘塊,多少憤懣情結。這一切無處發洩,只能對酒狂歌,以酒澆愁。從人物形象來看,二人同處南宋,都期待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兩首詞中都塑造了這樣的愛國者形象;從情感來看,兩首詞中都抒發了抱負不得施展志向難以實現的憂憤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