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5 節 環切與橋接 (bridge)「blender」

Loop Cut and Slide 環切並滑移——

在左側Tool Shelf工具欄的Mesh網格欄目的Add添加項目下,有一個Loop Cut and Slide環切並滑移按鈕(快捷鍵 Ctrl R),可以把網格部分上Loop圍選的一批Face基面同時平均分割為N等份。按下Loop Cut and Slide環切並滑移按鈕之後,在View視圖的下方,原本是標題按鈕欄會變成狀態欄,可以看到有提示:Seect a ring to be cut,use mouse-wheel or page-up/down for number of cuts使用鼠標滾輪可以調節分割數(數字無限制),向上滾動增加,向下滾動減少,或者按Page Up鍵增加,按Page Down鍵減少。也可以按數字鍵直接輸入所需要的分割數,數字限制最小為1,最大為130(在狀態欄可以看到有數字顯示:Numberof Cuts:130)。如果輸入錯誤,可以按Back Space後退鍵撤銷錯誤的數字(即回車鍵上方的那個左箭頭按鍵)。分割數確定後,點擊鼠標左鍵即完成環切。如果只分割一次的話,點擊鼠標左鍵之後,還可以移動鼠標沿著稜線滑移以確定分割的位置,或者用鍵盤輸入精確的偏移量,以默認的中點為0,向上或向左到盡頭為-1,向下或向左到盡頭為1(在狀態欄可以看到有數字顯示:Edge Slide:- 0.50)。

* View視圖裡默認已有並已選中Cube立方體 ⇒ Tab 切換到編輯模式 ⇒ A 全不選 ⇒ Ctrl R 環切並滑移 ⇒ 鼠標放到Cube立方體上靠近一條橫向的稜線,這時出現了一圈縱向的紫色環切線圍繞著Cube立方體 ⇒ 如果鼠標放到Cube立方體上靠近一條縱向的稜線,這時會出現一圈橫向的紫色環切線圍繞著Cube立方體 ⇒ 向上滾動鼠標滾輪,紫色環切線的數量會增加,在下方的狀態欄中可以看到顯示的數字,向下滾動鼠標滾輪則會減少紫色環切線的數量 ⇒ 按下鍵盤上的Page Up鍵會增加紫色環切線的數量,按Page Down鍵則會減少 ⇒ 也可以按數字鍵直接輸入需要的分割數

(注意:分割數為1就是2等份,所以如果需要分成N等份則輸入的數字應該為N-1) ⇒ 確定後,鼠標放在立方體的稜線旁邊,可以看到紫色環切線出現,左鍵確定完成分割,紫色環切線變成了桔黃色的稜線 ⇒ 如果鼠標移動到了Cube立方體的外部,沒有紫色切線出現時就左鍵,則會取消本次環切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點擊鼠標中鍵或右鍵也可以取消本次環切操作。

* 繼續上例 ⇒ Ctrl R 環切並滑移 ⇒ 鼠標放到Cube立方體上靠近一條橫向的稜線,這時出現了一圈縱向的紫色環切線圍繞著Cube立方體 ⇒ 點擊鼠標左鍵確定 ⇒ 移動鼠標可以看到,新生成的桔黃色稜線隨著鼠標的移動而沿著橫向的稜線滑動 ⇒ 在下方的狀態欄可以看到顯示的數字,可以按數字鍵直接輸入需要偏移的數字,例如,輸入 -0.30 則表示從橫向稜線的中點開始,向左偏移30%,回車確定。 ⇒ 同樣的方法,也可以在類似Monkey猴臉這樣複雜的物體上進行Loop Cut環切操作。

第 3.4.5 節 環切與橋接 (bridge)「blender」

環切並滑移

默認地,Loop Cut and Slide環切並滑移時,如果只分割一次的話,在環切一連串從長漸漸變短的稜線時,被環切每條稜線是按同樣的比例計算切割點的位置的。在Blender 2.64版新增了一個功能,即在滑移時可以按下E鍵啟用Even均勻分割,作用是:在環切一連串從長漸漸變短的稜線時,不是按比例分割各條稜線,而是按同樣的長度分割各條稜線。按下E鍵啟用Even均勻分割之後,這時視圖中最靠近屏幕的那條被分割的稜線變成明亮的黃色顯示,稜線的一端還有一個紅色的圓點,紅色的圓點所在的位置就表示現在稜線是在哪一端按同樣的長度來均勻分割的。如果輸入正數,則環切分割線將會向紅色圓點靠近,如果輸入負數,則環切分割線則會遠離紅色圓點。在啟用Even均勻分割之後,還可以按下F鍵Filpped翻轉方向,翻轉後紅色圓點會放置在稜線的另一頭,稜線也就變成在那一端按同樣的長度來均勻分割。在View視圖下方的狀態欄中,會顯示有均勻分割和翻轉方向的開啟狀態:例如:Edge Slide: -0.64 (E)ven: ON, (F)lipped: OFF

* View視圖裡默認已有並已選中Cube立方體 ⇒ X 刪除,回車確定 ⇒ Shift A 添加 ⇒ UV Sphere 經緯球 ⇒ Tab 切換到編輯模式 ⇒ Ctrl R 環切 ⇒ 鼠標放在UV Sphere經緯球的一根橫向稜線上,即讓紫色環切線豎直與經線方向一樣,點擊鼠標左鍵確定方向 ⇒ 輸入數字0,這時可以看到黃色的環切線處在經緯球上所有被分割的稜線的中央,每條稜線都是被相同的比例切割 ⇒ 按下E鍵啟用Even均勻分割,可以看到經緯球上端靠近北極的黃色環切線位置靠在了被分割稜線的一端,視圖中最靠近屏幕的那條被分割的稜線變成明亮的黃色顯示,稜線一端還有一個紅色的圓點。仔細觀察,有紅色圓點的那一端,稜線的長度都相等(除了頂端特別短的稜線之外) ⇒ 按Back Space後退鍵撤銷輸入的數字向 ⇒ 輸入數字0.5,可以看到,黃色環切線位置向紅色圓點靠近了一些,離經緯球赤道越近則靠近得越多,經緯球上端靠近北極的那一端頂點則完全靠在了被分割稜線的一端,仔細觀察,有紅色圓點的那一端,稜線的長度都相等(除了頂端特別短的稜線之外) ⇒ 按下F鍵Filpped翻轉方向,紅色的圓點跳到了稜線的另一端,仔細觀察,有紅色圓點的那一端,稜線的長度都相等(除了頂端特別短的稜線之外) ⇒ 使用Subdivide細分了的梯形基面進行Loop Cut環切操作,也可以看到同樣的Even均勻分割效果。

Bridge Two Edge Loops 橋接兩組稜線圍選——

在Edit編輯模式下,View視圖下方的Mesh菜單裡,Edge稜線子菜單中,有一個 Bridge Two Edge Loops橋接兩個稜線圍選命令,其作用是Make Faces between two edge loops在兩組稜線圍選之間創建基面。如果選擇了多組稜線圍選,則Bridge橋接命令會有出錯提示:Select only two edge oops.僅能選中兩組稜線圍選。而且Selected loops must have equal edge counts.注意:所選中的兩組稜線圍選必須有相同的稜線數量。執行Bevel倒角命令之後,在View視圖左側Tool Shelf工具欄下方的Bridge Two Edge Loops橋接兩組稜線圍選欄目裡,有一個可勾選項Inside內部,目前2.63版用途不明。注意:Bridge橋接時,會優先在距離最接近的頂點之間生成稜線和基面。所以,兩組稜線圍選所處的相對位置不同,Bridge橋接所生成的新稜線和新基面也有所不同。

第 3.4.5 節 環切與橋接 (bridge)「blender」

橋接兩組稜線圍選

* View視圖裡默認已有並已選中Cube立方體 ⇒ Tab 切換到編輯模式 ⇒ Ctrl Tab 2 切換為稜線選取模式(請參考第 3.1.2 節) ⇒ 鼠標右鍵點擊選中一條稜線 ⇒ Ctrl E 打開稜線子菜單 ⇒ B 選擇Bevel倒角(請參考第 3.4.4 節),(輸入數字0.5)可以看到立方體被削去了一個角 ⇒ A 全選 ⇒ Shift D 複製,Y 5 沿著Y軸移動5個單位,回車確定 ⇒ G Z 1 整體沿Z軸向上位移1個單位 ⇒ 按著Alt鍵不放,鼠標右鍵點擊選中新立方體上的那條倒角斜線,Loop圍選了一圈稜線 ⇒ 按著Shift和Alt鍵不放,鼠標右鍵點擊選中舊立方體上的那條倒角斜線,又增加Loop圍選了一圈稜線 ⇒ Ctrl E 打開稜線子菜單 ⇒ T 選擇Bridge Two Edge Loops橋接兩組稜線圍選,可以看到,在兩組圍選的稜線之間新生成了一些基面,像一座橋把兩組圍選的稜線連接起來了 ⇒ 留意上方Info信息編輯器裡顯示著Fa:2-19 現在一共有19個基面,比原來新增了5個基面

* 繼續上例 ⇒ 按幾次 Ctrl Z 鍵,回到剛複製新立方體且已移動的狀態 ⇒ G X 3 沿著X軸移動3個單位,回車確定 ⇒ 按著Shift和Alt鍵不放,鼠標右鍵點擊選中舊立方體上的那條倒角斜線,又增加Loop圍選了一圈稜線 ⇒ Ctrl E 打開稜線子菜單 ⇒ T 選擇Bridge Two Edge Loops橋接兩組稜線圍選,可以看到,這次Bridge橋接所生成的新稜線和基面似乎“有點亂” ⇒ 點擊View視圖下方菜單按鈕欄裡的Limit selection to visible僅限可見部分可以選取按鈕,使其變為淺色的未選中狀態(請參考第 3.1.2 節) ⇒ 留意上方Info信息編輯器裡顯示著Fa:2-19 也是一共有19個基面,也是比原來新增了5個基面 ⇒ 按著鼠標中鍵旋轉View視圖觀察,可以看到,這次Bridge橋接所生成的基面,有些是“扭曲”的基面,這就是兩組稜線圍選所處的相對位置不同對Bridge橋接命令所造成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