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個稅襲來,你要「逃離北上廣麼」?

“逃離北上廣”思潮,多流行於80後或90年代初的年輕群體之間。而與此現象相關的是,2000-2010年,北京內城四區房價上漲超過十倍。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新的個稅起徵點,或許成為第二次“逃離北上廣”的導火索。

新個稅襲來,你要“逃離北上廣麼”?


國家與稅收

稅收歷來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2017年稅收收入144360億元,佔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3.65%,其中個稅收入11966億元,佔稅收收入的8.29%。

2018年上半年稅收收入91629億元,佔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7.83%,其中個稅收入8127億元,佔稅收收入的8.87%。

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年底個稅收入佔稅收收入將突破9%。個稅收入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個稅徵收內容

個人所得稅(personal income tax)是調整徵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徵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徵收內容較複雜,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你每個月的所有收入,都可能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新個稅法案

2018年8月31日,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通過,起徵點上調為5000元,自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最新起徵點和稅率,3%到45%的新稅率級距不變。

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五險一金”-扣除數)×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新個稅襲來,你要“逃離北上廣麼”?


個人收入

新個稅法案對個人收入有什麼影響,在討論這個之前,需要明確一個事實:社保繳費基數。按照有關規定,社保繳納基數應該根據職工的工資數額來確定,在實踐中通常以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資來計算,如果低於當地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則以當地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作為繳費基數,如果超過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則以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作為繳費基數。

在實際中,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社保繳費基數大部分都是以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來繳納的,這樣可以為企業節約一大筆成本,同時員工實際到手工資增加。而我國的戶籍制度在人員流動方面的限制性,和私營企業經營的不穩定性,更加使得上述現象加劇。

所以在討論新舊個稅法案對個人收入的影響時,忽略對社保繳費基數的比較是毫無意義的。

新個稅襲來,你要“逃離北上廣麼”?


案例

【例】張三在上海工作,2018年10月份稅前工資10000元

(1)適用5000元新的費用標準和新的稅率表

社保繳費基數為實際工資,個人需要繳納各項社會保險金1750元。應納稅所得額=稅前工資收入金額-五險一金(個人繳納部分)-起徵點(5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10000-1750-5000=3250元

找稅率及速算扣除數:參照上面的工資稅率表不含稅部分,超過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則適用稅率10%,速算扣除數為210。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3250*10%-210=115元

員工實際收入:10000-1750-115=8135

(2)如按照適用3500元舊的費用標準和舊的稅率表

社保繳費基數為上海市2018年度最低工資標準4279元,需要繳納各項社會保險金748.83元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工資收入金額-五險一金(個人繳納部分)-起徵點(3500元)

應納稅所得額=10000-748.83-3500=5751.17元

按照稅率及速算扣除數:參照舊的工資稅率表不含稅部分,超過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則適用稅率20%,速算扣除數為555。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5751.17*20%-555=595.234元

員工實際收入:10000-748.83-595.234=8655.936

顯而易見,新個稅法案下,個稅減負80.68%,社保個人支出增加134%,員工到手薪資減少6.02%。

新個稅襲來,你要“逃離北上廣麼”?


房租上漲趨勢已定

前段時間北京、深圳房租上漲幅度過大,引起一眾恐慌,“在買不起房的年代,未來可能連房租都可能付不起了”眾多自媒體如是自嘲。對比上海,房租沒有出現暴漲,但是上漲趨勢是不可避免的。

“從每平米租金來看,整體租金今年7月比3月有所上漲,其中2房租金整體上漲4.5%,3房租金整體上漲2.8%”。

新個稅法案之下,個人收入減少,而房租卻水漲船高,當逐漸加碼的生活壓力面對無法企及的高房價時,就到了“張三們”“逃離北上廣”的時候了。

新個稅襲來,你要“逃離北上廣麼”?


抉擇

在如上背景之下,“逃離北上廣”會成為多數遊子的選擇。

返鄉“融合”問題,遠遠比不上在一線城市居無定所的恐懼感。

而真正作出用腳投票的決定之後,與“故土”的融合問題也讓位於“如何降低迴鄉成本”。

其中,打拼多年所積攢的社保賬戶,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轉移則成為重中之重。

新個稅襲來,你要“逃離北上廣麼”?


令人抓狂的社保轉移

“逃離北上廣”不止是一句口號,在實際過程中還有紛繁複雜的問題,社保關係的轉移就是其一。

社會保障關係國計民生。但是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根深蒂固的城鄉二元結構,在社會保障的普及率即標準化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還是拿上海舉例吧。

張三在上海打拼十年之後,依舊上漲的房價磨滅了他最後的一絲鬥志,他準備回老家了。

理論上,張三進行社保轉移的情況是這樣:

老家的同崗位薪資待遇3000元/月。離開上海前,他將個人社保賬戶轉移至老家,當時個人養老金賬戶有9.6萬元。在在老家工作三十年之後退休,個人養老保險賬戶餘額21.12萬元。

基礎養老金=(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3000+3000)÷2]×40×1%=1200元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個人繳納總額)÷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211200÷101=2091元(注:65歲退休,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為101個月)

每個月退休金=1200+2091=3291元。

實際情況是這樣:

在轉移社保賬戶時,張三需要轉移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然而,由於老家位於西南偏遠地區的縣城,與上海社保關係處理流程大相徑庭,因此,在往返多次,開具數個證明之後,終於成功將養老保險轉至西南地區某一個縣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轉入當地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只能轉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相差許多。而醫療保險至今尚無下文。後續出現的,個人養老金賬戶餘額異常變動,則更加讓張三膽寒。

“逃離北上廣”的張三不禁感到疑惑,自己社保賬戶中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的誒積月累,但當從車水馬龍的大城市轉移至雞犬相聞的“邊城”中時,為什麼又如此之難?

張三的遭遇不是個案。

新個稅襲來,你要“逃離北上廣麼”?


​ 社會保障+區塊鏈

那麼如何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確保“社保隨身”呢?

或許,區塊鏈技術可以給我們答案。

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去中心化等特質。

如果在國家社會保障系統中採用區塊鏈技術,即每個參保人員都對應唯一ID。

從個人參加工作到退休的每一筆參保費用都記錄於區塊鏈之上並建立兩個賬戶——鎖定賬戶(特指養老保險)和浮動賬戶(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鎖定賬戶在達到一定條件(如法定退休年齡)時被激活,浮動賬戶為活躍賬戶,對日常行為活動進行記錄。

據此設計,“社保隨身”不會遙遠。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歷史遺留問題與城鄉二元結構的窠臼得到解決。

當社會保障與區塊鏈相結合,“逃離北上廣”也僅能夠成為一種思潮,而非用腳投票的國之哀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