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沒有手機、網絡、電燈的年燈,看看大師們是如何堅持閱讀的

在提倡全民閱讀的時候,面對著形形色色的書籍,竟然迷了眼,因為不知道如何選擇?也不知道該如何閱讀?更不知該怎樣長期堅持?

今天向陽姐姐就來介紹一下,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甚至還沒有電燈的年代,我們看看那些大師是如何堅持閱讀的。

01

魯迅先生從小就愛認真學習。

他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

他沒有將此獎章拿去炫耀自己,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

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飢寒交迫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之後再繼續捧起書繼續攻讀。

作為一個能吃得了辣椒的人表示,這種做法確實能讓人全身發熱,精力也瞬間充沛。

魯迅小時候,不僅愛讀書,而且還喜歡抄書,他抄過很多書。顯然,抄書使他得益匪淺。

他的記憶力那麼好,讀過的書經久不忘,我想這與他抄書的愛好是密切相關的。

在那個沒有手機、網絡、電燈的年燈,看看大師們是如何堅持閱讀的

02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二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

家裡很窮,也沒有其它依靠,所就他的母就親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那一年他二十三歲。

他白天和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他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過。有時在晚上感到昏昏欲睡時,就用冷水潑在臉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都不吃,直到太陽快下山時才吃一點稀粥。一份稀粥還要分成四份,早晚各兩份食用,生活實苦。

范仲淹十年寒窗,在考中進士後,他在《寄鄉人》詩中說“鄉人莫相羨,教子讀詩書”,對自己的苦讀生活也僅只淡淡地一筆帶過。

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實乃真英雄,真君子。

在那個沒有手機、網絡、電燈的年燈,看看大師們是如何堅持閱讀的

03

東晉人車胤,年幼時非常好學,且勤奮刻苦。

他白天幫著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裡實在是太窮了,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天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裡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裡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

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製的口袋裡,掛在案頭。

從此,他每天藉著熒光苦苦地讀書。

當然我們今天已經無需借光了,到處都有光,也到處都有書可讀,前提是自己願不願意看罷了。

04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習深夜,為了避免睏意,他用繩子的一頭拴頭髮,一頭拴在房樑上。

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幹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是愛打盹。

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頭懸梁錐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求學時,在聽到這些故事的時候,一點感覺都沒有,甚至覺得好傻啊,何必這樣折騰自己。

長大後步入社會才發現,倘若吃不了學習的苦,日後就必將要吃生活的苦。

從以上四個故事可以看出:大師們幾乎都是在深夜苦讀,並無其它秘訣,只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克服飢寒交迫、克服黑燈瞎火、克服貧窮。。。並堅持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