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談」百年歲月 永世光輝——記百年老站長春站

一座車站,一座城,一段傳奇。

你從這裡離開,也從這裡歸來。

歸來是最美的旅途。車站幾乎每天都會記錄下歸途者擁抱家人的溫暖場景,學成歸來的遊子急匆匆走到家人身邊,然後放慢腳步訴說著一路心情。

車站就是這個城的守望者,凝望著這裡的悲歡離合、滄海桑田。而車站的變遷就是這座城的歷史。

我的家鄉在長春,而我的大學在白城,因此長春站成為了我奮鬥理想的地方與停留休憩的港灣之間的橋樑。大學四年,無數次往來穿梭於長春站之間,而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個體,車站每天龐大的客流量才是一個整體,那麼這裡的腳印便是這座城的記憶。我想順著這些腳印和記憶追溯這個百年老站的傳奇。

「週末一談」百年歲月 永世光輝——記百年老站長春站

印象中的長春站似乎從來沒有停止建設與改造,我大學四年如此,歷史上也是如此。

時光回到1907年,日本人在長春的頭道溝與二道溝之間買下了面積為5.6平方千米的土地,從8月開始,這塊土地便開始用於火車站的修建,同年11月開始貨運,一個月後,投入客運,這便是初期的長春站,偽滿洲國時期,當時的長春還被稱為新京,所以車站叫作新京站,而由於車站的地理位置,當時的長春人更習慣稱之為頭道溝車站。直至1913年,新京火車站的整體候車室才真正意義上建設完畢,面積達4000平方米,然而此時的新京站並沒有設置機走線和通過線。

「週末一談」百年歲月 永世光輝——記百年老站長春站

1935年11月,新京至白城子段鐵路也就是現在的長白鐵路正式通車,至此,新京火車站成了重要鐵路幹線的交通樞紐。因此,這一年,車站的各個站臺開展了通道建設。年底西道口立交橋的竣工更是為車站基礎設置的完善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時的新京站也增設了站線。

時間來到了19世紀末,長春火車站的客流量與日俱增,高峰時期甚至達到了4萬多人次。此時的長春站的面積已經無法容納春運期間的旅客人數,候車時的旅客都排至了站前廣場。為了城市發展和旅客安全的需要,長春站面臨擴建。1992年5月末,一聲巨響響徹在長春上空,長春站舊式站房以爆破形式拆除,1994年,長春站新站房正式投入使用。

「週末一談」百年歲月 永世光輝——記百年老站長春站

二十世紀初,長春站的站房和設施陳舊,出現了地道滲水、風雨棚漏雨、消防設備和站內空調失靈等諸多問題。2003年8月,長春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對長春站進行改造,9月,長春站的改造工程啟動,次年6月末,工程圓滿落下帷幕。長春站北站房的投入使用使長春站成為當時全國範圍內少有南北站房雙向多出口的火車站之一。

「週末一談」百年歲月 永世光輝——記百年老站長春站

隨著哈大客運專線和長吉城際鐵路入駐長春站,高速列車專用車站的建設也被提上了日程,加之客流量更進一步擴大,長春站再一次面臨擴建和改造。從原有的4座站臺7條鐵路線改造擴建為9臺16檯面22股道,長春站總建築面積達到了27萬平方米,其中站房面積約7萬平方米,增設扶梯垂直梯以保障旅客通行。

2008年,長春站的北站房建立了長白鐵路臨時候車室,南北站房的候車室打通,不再單獨分設,成為了一個寬敞明亮的開放式候車大廳,並設座4000個,最多可容納20000人候車。

「週末一談」百年歲月 永世光輝——記百年老站長春站

2012年9月,長春站北站房照常使用,南站房則進入修繕狀態,次年年末重新啟用。此次建設升級理念參考了北、上、廣、深等城市火車站的經驗,升級改造之後,南北貫穿候車大廳可同時容納1.5萬人候車,長春站開設了國內最為先進的立體換乘中心,實現了地鐵,輕軌,的士、公交專線等多種城市交通形式的整合,方便了旅客“四通八達”和“零換乘”。至此,長春站的基礎設施和相關工程建設趨於完善,後期仍在根據不同情境進行不斷地升級調整。

「週末一談」百年歲月 永世光輝——記百年老站長春站

今日的長春站

百年老站記載了長春這座城市一個世紀的變遷,夢從這裡開始卻沒有終點,故事還在續寫,傳奇之所以被稱為傳奇也是因為它的生命力頑強,底蘊深厚。未來的長春站會和長春一起像一罈醇釀,時間愈久愈漸芬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