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爲什麼我們小區的業委會換屆改選會接連遭遇大敗局?

又到了金秋時節,最近密集地走訪滬上的不同小區,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讓我在觀察、記錄的同時心生感懷。因為去年的這個時候,我也是一位為了小區業委會改選熱心奔走的志願者,為了能夠號召業主關心小區、積極投票,當時近乎狂熱地參與小區事務,經常半夜三更寫公眾號。

因為撰寫微信公眾號,當時和一些其它小區的業委會參與者發生了鏈接,也認識了眾蟻社區這個連接業委會參與者的交流平臺。發現有那麼多經驗可以借鑑,當時的我一直覺得自己小區的改選可以順利完成,但如今再看,一年過去了,小區還在原地踏步(業委會還是沒有成立起來),甚至可以說還不如去年——因為曾經的熱心業主、志願者已經因為各種原因抽身離開,雖然新一波的熱心業主又站出來了,但無論是用業主的熱情還是小區事務的推進度來衡量,都不容樂觀。

見諸公開報道的業委會來了年輕人系列已經更新到第15篇,實地走訪的小區更是遠遠超過這個數,每一次看完一個小區,和參與者們深入溝通過後,我都忍不住會有一種代入感,那就是我可以在每一個案例的煎熬時刻中,感受到我們小區的問題,也會為他們跨過某個時刻而我們一直沒有跨過而感到遺憾。一個小區的業委會工作步入正軌,沒有唯一正確的方法和路徑,但會有一些起到關鍵作用的人和事。通過對比,還是比較清晰地意識到為什麼我們小區的業委會改選會接連遭遇大敗局。

大敗局|為什麼我們小區的業委會換屆改選會接連遭遇大敗局?


迅速聚集的隱患


去年9月,最初的熱心志願者在小區電梯開始張貼二維碼,隨著業主們掃碼入群,大家建立了聯繫,在微信群的互動過程中,交流最多的無非是對物業服務、老業委會不作為的不滿,在這個過程中,已經要推選業委會改選小組的候選人,基於平時微信群中的交流,從微信群上的活躍分子中篩選出了候選人,並在小區微信公眾號上公佈了候選人的信息。

和其它渠道推薦的候選人相比,這些由群內業主推選的候選人在得票數上一路領先。但因微信群而熟悉起來的業主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非常瞭解,推選出來的業委會候選人也都是默認為所有人都是符合要求的人選,殊不知其中有人並不符合參選要求,突出的問題是有的人家中動過沉重牆。不符合規矩,就無法通過房辦的檢查,有人被刷下來,一方面這個過程耗費了時間,另一方面,又使得改選小組的組成人員有了所謂“來自民間(業主內部)”和來自官方(居委會比較推薦的人選)之分。

不受控制的謠言


業委會換屆改選小組好不容易成立了,按理說這只是一個臨時的組織,等到業委會成立,換屆改選小組就自動解散了,但就是這麼一個臨時組織,卻歷經波折。

最初的波折來自內部。由於小區的鬥爭最直接的導火索是對於小區物業不滿,革命派在一開始就打出了要更換物業的號召,這也無可厚非,在很多小區都有這樣的訴求,但如若這個過程中又加上了謠言,力量就不一樣了。一種說法是,已經有人去聯繫外面的物業公司,並且想要引入比現在物業費用更低的物業公司進入小區,換物業是不少年輕業主的訴求,但換一個物業費更低的物業,並且已經有人在接觸,這顯然不符合要求品質的業主的訴求,這已經造成了分化。但對這個作為不認同的業主,也被謠言攻擊,說是得了物業的好處,不願意換物業。一時間,各種謠言漫天飛,謠言產生後,會需要站隊,在這樣的謠言模式中,很多的內耗產生了,這時候業主與外部世界(比如物業)的矛盾,轉變為業主內部的矛盾,在這種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中,正事都沒法幹了。

最後,改選小組直接分化了,由於不同的候選人有不同的支持者,熱心業主也就在事實上分化了。最後,受謠言影響的候選人因為謠言涉及家庭、謠言涉及工作等不同原因而退出。至此,由業主推選的最初的所有高票候選人已經全部退出了改選小組。

來自外部的阻力


如果說內部的分化是一種內耗,那麼外部大環境的不支持相當於給小區業委會改選之路增加了負重。

在業委會改選的過程中,最初小區有一批激進派,也曾一言不合就衝擊居委會,包括聯名寫信訪材料給政府部門,這樣的舉動是很多老百姓認為的快捷方式,但無意識當中也使得小區被貼上了“刺頭”的標籤。所以在業委會的換屆改選推進中,政府的態度是更為謹慎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小區的這種不穩定、不可控感傳遞到街道,這一年中,又經歷了居委會書記更換。要知道,一個被貼上了不穩定標籤的小區,新換來的居委會書記又怎麼可能不對業委會改選工作謹慎把關?

最近半年,由於在前一波的小區事務中受挫,也由於走訪別的小區,在小區花費的精力少了很多,最近聽熱心業主講,又有改選小組成員退出了,雖然請辭的詳細原因不知,但外圍又有謠言在發揮作用。這意味著業委會改選小組又要走增補流程了,聽了真是覺得非常遺憾。

攔路虎有哪些

事實上,因為前期參與了小區的很多事,至今還有業主會零星私信我勸我去參選,但正是因為看過了那麼多的成功和失敗,我已經再也回不到去年的那種無知無畏的狀態,我深知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才有勇氣去參與業委會。

首先是要判斷小區業主的整體風格。小區歸根到底是和人打交道,每一個去參與的人,要先看一看小區的人,比如小區是不是有足夠多持有相近三觀的人,而且這些持有相同三觀的人,最好是那種願意在一些特定場合站出來說句公道話的人。要知道,小區事務中人人都有想法,面對胡攪蠻纏的業主,有時候業委會整個就是弱勢群體,反而是旁觀業主的表態更具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看一看小區想要參選的業主的構成。我以前一直覺得業委會大門是敞開的,無論什麼樣的業主進入業委會,都是值得鼓勵的。但其實不然。首先參與者要願意遵守一定的規則,比如集體表決的規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議題產生了,內部表決後,就是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在很多的小區,最大的禍端在於業委會內部人員的分化,比如明明是已經達成的集體決定,但這個決定不符合他個人的喜好,他就去把細節加上質疑散佈到業主群,要知道無論是什麼樣的主張,永遠可以找到攻擊的瑕疵,那最後小區業委會就不可能是建設模式,而是抵制謠言的掙扎模式。

再次是要評估一下更大的環境。不得不說,業委會的組建和工作推進都需要和居委會、房辦發生關係,一個開明、講規則的居委會書記會給業委會的工作帶來完全不一樣的局面。就我看到的案例中,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區縣,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甚至在同一個小區,因為換了不同的居委會書記,也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應答。

謝非君 女 解放日報記者 因參與小區業委會事務開始持續關注社區治理領域,在實地走訪中將不同小區的案例-一一梳理成文,目前“業委會來了年輕人”系列聚焦滬上有特色的小區業委會,持續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