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化身毛姆演繹書中人 細品《一本好書》

9月25日,《一本好書》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辦,騰訊視頻綜藝版權中心總監李揚、江蘇衛視節目中心副總主任張燁鏑、《一本好書》總導演關正文出席現場並分享了節目臺前幕後的故事。

12本經典之作,12期節目,12種舞美,還原書中經典場景。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演技派演員演繹,梁文道、朱大可、止庵、吳伯凡、史航、蔣方舟等作家學者品評。

英國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作者毛姆,從1919年穿越到2018年,以第一人稱的敘事,娓娓道來自己書中的骨感理想和豐滿現實……扮演毛姆的趙立新從舞臺一側緩緩而來,開始自我介紹:“我是一個剛剛出道的作家,正在努力混跡於倫敦精英社會的圈子……”

趙立新化身毛姆演繹書中人 細品《一本好書》

影視化手段,拉近讀書節目和大眾閱讀的距離

《一本好書》總導演關正文稱,節目已研發了兩年多,連《見字如面》也是它的副產品。在打造這檔節目的過程中,節目組面對的核心困境是:此前的讀書節目跟大眾閱讀生活距離太遠。比如,說起《紅樓夢》,就要說人物描寫手法如何高妙。王熙鳳怎麼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但這些跟大眾閱讀的動機和興趣一點關係都沒有。

趙立新化身毛姆演繹書中人 細品《一本好書》

《見字如面》的大獲成功,激發了關正文場景化演繹書的靈感。《一本好書》很像《見字如面》的升級版——首創場景式讀書節目,360度沉浸式舞臺化場景,以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呈現書中的情節衝突、人物性格、優美語言。

比如在《月亮與六便士》的錄製現場,節目就將書中男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在英國的家和在巴黎流浪的小酒館、書中平庸畫家德克與妻子布蘭奇的家搬上了舞臺。隨著戲劇場景的挪移變化,臺下觀眾360感受舞臺上的情節發展,沉浸式體驗表演魅力。

節目中有演員演繹,還特別設計了講述者,用於串接表演片段,並作感受性評論,因此形成較高效率的內容展示,造就了一個跨形態的創新形式——集合影視劇、話劇、說書人、評論者為一體的綜合體,從而完成對原著內容最大限度的忠誠和趣味體現。這樣的模式在電視綜藝節目中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嘗試。

趙立新化身毛姆演繹書中人 細品《一本好書》

節目組盡最大努力讓呈現的效果符合影視劇及話劇的規律。因為有了講述者的設計,其情節衝突的效率是加快了的——觀眾不必等待漫長的劇情鋪墊,戲劇化部分只展現關鍵場景。趙立新用表演的形式“讀”了一本書後,感慨良多:“我不是捧著書死讀一遍,而是很立體、很生動地在這些人物和事件當中趟一遍。”

《一本好書》摒棄以往讀書類節目的學術化解讀,為的是拉近與大眾的距離,促進當下由精英化閱讀向大眾化閱讀轉變,標準服務大眾閱讀利益,解決普通讀者閱讀需求。

讓有趣的書被有趣的人讀到,產生有趣的話。基於此,節目與《見字如面》相同,也設置了“第二現場”,由文化嘉賓坐鎮,對節目內容進行深入解讀。《月亮與六便士》呈現了一個理想與現實衝突的故事,在節目的第二現場,陳曉楠、蔣方舟、朱大可三位嘉賓將這一主題延展至與大眾相關的話題。蔣方舟談到這本書的一個啟發就是“這個世界對於小有才華的人是最殘酷的”,如此,大眾瞬間產生了共鳴,也讓書本一下子活了起來。

從《見字如面》到《一本好書》,初心從沒變

在成功打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系列現象級文化節目後,關正文一直有一塊心病: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公共平臺沒有一檔有影響的讀書節目,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因此,做一檔讀書節目成為他的一個夙願。

趙立新化身毛姆演繹書中人 細品《一本好書》

在關正文看來,讀書是關乎個人發展利益驅動的事情。讀書不是為了炫耀學問,不是為了應對考試,而是為了借鑑他人的經驗。好書給人帶來新的認知,可以激活獨立思考,用於調試個體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用於豐富和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這也是他執著於做讀書節目的深層次原因。

不過,在研發讀書節目過程中,他發現做這樣的節目困難重重,從中他發現了讀信的模式,於是推出了《見字如面》。用關正文的話說就是,《見字如面》和《一本好書》都是感受的延伸,功能一樣:《見字如面》是經常跳轉的,《一本好書》則是一週一本書,但提供多元認知價值、激發個體獨立思考,卻是同一的。在他看來,有趣的書被有趣的人讀到,自然說出很多有趣的話,“讀一本好書,其實才是娛樂效果最佳的體驗,比淺層的感官娛樂快樂太多了。”

江蘇衛視節目中心副總主任張燁鏑在媒體見面會上分享了一個案例,節目組在錄製現場對600個大學生觀眾做了一個調查,誰看過《三體》,其中只有寥寥幾人。他提到“如果一本書能夠影響一群人,這群人可以影響更多的人。”

趙立新化身毛姆演繹書中人 細品《一本好書》

在當今這個各類社交媒體佔據了大眾大部分休閒時間的時代,很多人只喜歡碎片化閱讀,慢下來讀書成為一種奢侈。不過,關正文認為,時間碎片化,從來沒有妨礙讀長篇完整的東西,“老前輩講究馬上、廁上讀書之類的,也是碎片時間,但讀什麼,是關鍵。”所以,節目核心訴求是向大眾推薦經典好書。

什麼才是好書,關正文和他的團隊對此非常慎重,“我們這次主要挑選的是近四十年來,對人類文明進程實際有效的好書,無論新舊,關鍵是當代依然有廣泛的、大數量人群的閱讀價值。”他也直言,大多數人看見有人在看書就誇,看見有人玩遊戲就踩,“實際上,大部分書還不如好遊戲呢。”

騰訊視頻綜藝版權中心總監李揚在見面會上發言:“根據《見字如面2》統計數據,平臺上收看的29歲以下觀眾佔比是77%,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用戶佔比是57%,現在文化節目的內容不僅僅是迎合用戶的需求,我們希望通過《一本好書》這個節目上引領用戶識好書、讀好書,特別是平臺上的高知識青年人群。”

對原著充滿敬畏,所有的改編都要看到“人”

此前的《見字如面》,每期節目只是呈現幾封信,而到了《一本好書》卻成了一期一本書,這意味著,影視化的編排難度成幾何倍數增加。擺在關正文團隊面前的改編難題在於:以往的名著改編會強調添加內容,讓電影電視劇本身更好看,甚至產生獨立價值;而節目組的改編,強調忠實原著,讓大家看到原書。

改編首先是對原著的闡釋。很多編劇對此並不適應,對準確體現原著能力有侷限,對曲解原著的跑偏不敏感。最後關正文只好自己動手,他也坦言:“主要是要對得起那麼優秀的原著,敬畏之心自然讓人壓力巨大。”

趙立新化身毛姆演繹書中人 細品《一本好書》

幾乎所有的改編,關正文最重視的都是看到“人”,“這是所有讀者最可以借鑑的樣本,在他眼裡,當下節目仍有很多問題,但努力方向非常明確,他打了個比方:“你不能用粗糧當做細糧供應給大家,但你想想,這麼多年大家都習慣了生產粗糧、美滋滋地吞嚥粗糧,這種細糧化的嘗試有多難,我們自己同樣是在學習。”

事實上,改編大綱基本完成後,留給趙立新、王勁松等表演藝術家參與錄製排練的時間非常緊。在節目組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分鏡要拍,帶觀眾的合成要拍,而資金只能支持一期節目錄制兩天。不過,令關正文感動的是,大家每天工作超過20小時,每期卻都是一出大戲,堪稱奇蹟,“現場呈現給觀眾的時候,竟能流暢優美地呈現出來,可見藝術家的付出和前期準備的充分。”

據悉,《一本好書》將於10月份與觀眾見面,騰訊視頻每週一晚20:00播出,江蘇衛視每週三晚22:00播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