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上师在,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找到了可以依止的真正的、有功德的上师之后,也进行了依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将是对自己的今生、后世都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依教奉行。


趁着上师在,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四个字很简单,可是真正能做起来的人不多。也许你能看到很多人匍匐于上师的法座前,头触地于上师的足前。但是内心的这份恭敬有多少成份是纯净的?又能维持多久?这些都是未知数。打从心里依教奉行于上师的弟子,都会希望上师能长久驻世,这样才能广转法轮,利益广大的众生,也包括自己,从中才能尽可能长久的依止上师,得到上师的所有功德以及法义。这种心情与希望父母能够长命百岁无异。父母能给你的身体、血脉或者是一些资具,但是真正能够利益自己生生世世的人却是上师,因为他能引导自己走上解脱之路,能够让自己的今生、后世都能与法在一起、与佛在一起。上师是人生中真正的明灯,不仅仅能够告诉世间的学问,还能教会自己出世间的道理。明白今生来人间走一回,到底是来干什么来了?

依止上师所传的教法而奉行。上师传的是佛陀的法,是无尚、无谬的真正的法。上师有着不共的功德。此生做为一个引导者,引导着有缘众生走向解脱之路。也许有时在凡夫的眼里,上师的有些行为不如法,甚至是不对的,那么对此行为如何才能视为是功德呢?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当这样想:看起来是个过患,看起来不如法,但是上师可能是为了调化某一类这样问题的众生,在他面前示现同类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喜欢说绮语,上师为了调伏他也跟他说很多绮语。不理解的人会认为:这个上师怎么说这么多绮语呢?是不是过患?这时怎么把绮语看成功德呢?因为这类弟子,很喜欢说绮语,如果直接让他不要说,可能不一定能调伏他,所以上师为了调伏弟子的缘故,显现上给他说一些绮语,让他生起欢喜心,之后进一步亲近上师,愿意依止,上师再给他讲法,就可以调伏了。

同样的,上师发火、嗔恨等行为,也要同样观清净心。不能将上师看成是与凡夫一样的行为,否则永远也无法得到上师的功德。

趁着上师在,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上师是再来人,上师在的时候,会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才如法。不能在上师身边的弟子,无论是通过视频还是音频也能感受到上师的慈悲、广大的菩提心,能够摄持我们的心。但是显现上上师也会离开我们的,一但离世,再口口声声的修习实相等,如果既不具备使上师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也不进行祈祷等,这就与上师“能修所修相违”,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在上师住世期间,全力以赴的依教奉行,通过三种承事,令自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这样才有机会被上师所摄持。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说的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孝顺父母都是需要“时效性”的。依止上师也是一样的,上师在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尽快的依教奉行,等到上师不在的时候,除了依照教言继续修行之外,还要不断的祈祷才行。相比之下,上师在总好过不在。另外,对于这个“时效性”,针对自身也是同样的道理,无常时时在,也许上师还在做弘法利生的事情,可是自己却没有机会继续向上师学习,继续依教奉行了。

有人说等我有时间了我再修行;

有人说等我岁数大了我再修行;

有人说等我闲下来的时候再去修行。

等,再等、再再等。时光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流走了,等有时间了,时间总是别人的;等岁数大了,精力就会不济了;等闲下的时候,活着的人哪一个能闲下来?

别再等了,依止上师和自己修行都不能再等!

人生短暂,及时修行。

趁着上师在,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