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出在《金刚经》里面讲的,这一段的原文是:“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佛说:“所以,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

“无所住”的是什么?原文中说了,无所住就是要断除这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生”的又是什么心?然后要生起来的是清净心。

无所住就是不要在这六尘上面有所执著。这六尘所对应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断除六根的执著这就不容易了。眼睛看到的物体,自然就会去判断是圆的?方的?耳朵听到的声音是不是自己愿意听到的?鼻子如果闻不到味道那得多么的无趣?舌头再无感觉那得有多少美食无法体验?以及身体、意识方面的感受都要不执著。想一想就很难,是不?这里的断除,不是让你根本不知道这种感受,而是知道了也不要去拼命的想得到,不要费尽心机的去分别。分辨和分别是两个意思。仔细的体会一下,分辨是看清楚了对面的旗帜是红的还是白的,分别则是心里的想法,比如红色是自己喜欢的,白色自己不喜欢。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自己的分别心在指挥着行动。那为什么要断除呢?因为分别就会产生贪心,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去想要得到或者抛弃;分别会让人产生嗔恨,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愤恨和咒骂;分别会让人产生痴心,因为占有欲而去想要得到,从而不择手段。

“住”就是安住,也有愿意、喜欢这个地方而住的意思。其实就是对事物的执著,这种执著来源于分别念。只愿意呆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就是执著心。佛祖也说过“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无所住”就是说不要对任何事物有分别、有执著。

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

“无所住”之后要“生其心”了。这就是告诉了一个方向,断除了这些过患之后,应该走向何方?生的是清净心。前面要断除各种贪、嗔、痴的心,这又要生清净心。到底是要断了还是要生呢?好吧。我是这样理解的:“无所住”是断除的实有的执著,心的本质是空性,不执著了才会显现空性。而清净之心就是空性中所显现的智慧。“应无所住”是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任运自成。空也是“清净”,有也是“清净”,这才是“真清净”。

修行就是修的这颗心,这颗心的所思所想就是遍布在这六根、六尘之中。断除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分别念。佛法的精深奥义之处需要每个人去闻思、修行。

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