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遷,衣著變換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民國初期衣著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民國初年,除男人剪掉辮子外,男女裝束跟清朝時沒有多大分別。有點身份的男子穿綢緞長袍馬褂,帽子一般戴六角中間有一個抓揪的帽盔兒,普通男子穿粗布長衫,普通勞動者平日穿對襟短褂和長褲。有錢家的女子一般穿旗袍,普通女子穿右開襟上衣和褲子。

“五四”運動後衣著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五四運動後,受新文化影響,中式服飾發生了很大變化,男子的長袍馬褂除一些老年人外,中、青年穿的人逐漸變少;西服禮帽傳入國內,一些年輕人較青睞禮帽加西服。穿長衫的青年男子都配上一個淺色的圍巾。這時,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中山裝”開始流行。旗袍比原來開口更大些,一些年輕的女學生喜歡右襟淺色上衣下面配裙子的裝束,在當時比較新潮。而普通勞動者的裝束變化不大,對襟短衣褲很普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雖然民國時的一些服飾仍然存在,但沒延續幾年。存在幾千年的長袍馬褂由於不適應勞動逐漸被前面敞開有釦子的大衣所代替。雖然也有在大城市生活過的人回縣穿穿西服,個別婦女偶爾穿旗袍,但由於解放後提倡全民參加勞動,勞動裝束成為大眾流行裝。很多貧困人家仍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樣,常年穿補丁衣服。一般婦女穿帶點素花的右側開襟的上衣,裡面再穿個肚兜兒,下面配素花或無花的褲子。農村男子一般夏天就穿開襟有疙瘩袢的白粗布衫,有的乾脆穿沒有袖子的“汗鑽”,又涼快又便於幹活;春秋之季則穿夾襖夾褲,夾襖一般也是對襟布疙瘩袢兒,而夾褲一般是緬襠褲系褲腰帶,褲腰肥大。當時的布料,在縣城有機織的所謂“洋布”,既有斜紋嗶嘰、禮服呢、支貢呢等,也有平紋府綢、平紋布等。絲織品較少,有綵綢、紡綢、黑膠綢、綿綢、塔夫綢等。農村人除買些便宜的平紋布外,還多用市布、粗棉布(又稱大五幅)、麻布做面料,粗棉布和麻布需要用顏料煮染漂洗。冬天,縣城講究的人做棉襖棉褲,外面的料兒多用紡綢、府綢,而農村大都用平紋布或染過的粗布大五幅來做面料。實冷的時候,有條件的外面再穿一件皮襖,裡有羊皮的也有狗皮的。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衣著

20世紀50年代中期後,長袍馬褂消失,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情調的西服和旗袍也不見了蹤影,隨之中山裝、列寧裝、卓婭裝興起。中山裝莊重嚴謹,上衣紐扣多,四個口袋平平整整,人們簡稱為制服。當時,有一件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在上衣口袋插上一支鋼筆,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象徵。後來,又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學生裝等。在改進中,逐漸將領口兒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

1956—1957年,列寧裝、卓婭裝流行到香河縣。列寧裝是一種制服,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3個紐扣,腰間穿一條布帶。卓婭裝開領更大些,用花條兒布料做成,也是雙排扣。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20世紀60年代衣著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受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影響,人們的生活進入了艱苦時期,買服裝、棉布和各種紡織品都要憑布票、棉票。每人發過2尺7寸、21尺、17尺3寸布票不等。為了儘可能地節約,人們在做制和購買服裝時,儘量少用布。由中山裝演化而來的制服這時由明兜改為暗兜。人們選擇布料時,大都選耐磨耐髒的灰、黑、藍流行色,季節不分,且男女間的區別也不大。人們穿衣觀念依然恢復中國人傳統的說法:“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文化大革命”時期,擁有一套軍裝是當時很多青年人的追求。青少年大都穿草綠色的軍裝,不僅春、夏、秋三季穿單衣軍裝,冬天還要購置一身棉軍裝,再配以棉軍大衣。那時,身穿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挎包,是青年人時興的打扮。

20世紀70年代前期,仍有一部分人在穿綠軍裝,到中期就逐漸減少了。70年代後期,布票仍在實行,人們的主流服飾顏色恢復了灰、黑、藍色,布料仍以棉布為主,主要面料品種有平紋布、的確良、條絨、嗶嘰、禮服呢、支貢呢、府綢、紡綢、綿綢等。這時候,用大五幅粗白布染色做衣服的人已經很少了,改變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穿衣傳統,城鎮農村補丁衣服消失了。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們在穿著打扮上樸素單調的理念逐漸被打破,服裝的花色、款式逐漸多樣化,面料、質地發生變化,色彩已從單調的藍、黑、白、灰、綠等變得五顏六色、多姿多彩。

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