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欲望的自我對話

電影《影》在威尼斯首映的時候,現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外媒給出8.8的高分評價,縮在電腦前的我就充滿了期待。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同時,在剛宣佈的第55屆金馬獎入圍名單中,《影》霸佔12項大獎候選人位置,除了最佳男女主和導演,其他的獎項對手基本上都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外媒高分高口碑,獎項預定,國師張藝謀作品保證,《影》承擔了國慶檔為情懷買單的期待,也承擔了過高期待的失望。所以豆瓣評分開通之後,高高低低,口碑分化嚴重。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看完出來的我腦子裡一直在盤劇情和邏輯到凌晨三點,虛虛實實想的不夠明白,但對於電影來說它是成功的。在越來越商業化的電影市場裡,更多導演追求讓觀眾看明白,而只有一部分導演堅守讓觀眾走出電影院想明白。

《影》絕對是一部走出電影院之後不停的想,不停思考的電影。

虛幻的灰色的影

影片以《三國荊州》為人物原型,架空歷史情節,講述了一個從小被秘密囚禁的替身,不甘只做他人手中的武器。衝破枷鎖,找回自我,歷經千難萬險的考驗,最終又改何去何從。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太極八卦,一黑一白,融合便是灰,也是虛虛實實的影子之灰。

首先,國師張藝謀終於突破的講故事的弱勢,這一次故事的雖然很難讓觀眾有代入感,但是看得懂。

對於故事,我至少看到了三條線。雖然不能想明白國師到底說的是什麼,但驚喜的是,三條線完全可以貫穿整部影片。

第一條線是復仇之線,從小被囚禁的影子境州,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訓練,忠誠活在都督之下,進入鬥士便是奴隸,離開鬥士便是都督。不甘心,委屈,嫉妒,都是他復仇的催化劑,直到看到自己的母親被刺死,才徹底激化了他的復仇之心,所以他殺掉都督,殺掉主公,想要掙脫枷鎖。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第二條線是宮鬥之線,主公看似昏庸,其實比誰都清楚。他利用嫁青萍測出叛賊,千方百計阻止收復境州實則怕自己失了民心,企圖借影子之手打敗都督真身,演的一出好戲為的是坐穩自己王的位置。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第三條線是情慾之線,都督對境州的不滿來自於發現小艾的異常。自己苟延殘喘,卻看到影子與小艾心意相通,所以他派影子去決戰楊蒼,就沒準備讓他回來。無論是他告知田戰收復後的計劃,還是派人刺殺成功後的影子,都是情慾所為。而影子因為小艾決定出戰,也因為小艾決定回來,因為小艾必須殺掉都督和主公,否則永遠無法成為自己。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其次,張藝謀終於摒棄了大紅大紫的中國風,追求極致的中國水墨風。

整部電影幾乎沒有色彩,有的是黑雲壓城城欲摧,連綿不斷的青山,冷冽尖刀似的連陰雨,和一抹風輕雲淡的白。

僅靠構圖和光影的明暗對比就能製作出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效果,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對於構圖和色彩的詮釋已然登峰造極。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用色彩的壓抑逼出鏡頭語言,張藝謀可以說大膽且有才華。置身於大山之中的朝堂,像一座孤島,全沛國,唯王獨尊。

陰陽相對的太極八卦圖,亦正亦邪,黑白的強烈對比存在於鬥士,朝堂,決戰臺,無處不在。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前去應戰的影子孤身一人站在高聳的竹排之上,越過青山緩緩而出,戴著草帽像極了一去不復返的俠客。人物就在這樣灰暗的環境下廝殺,很有力量感。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演員的演技。

鄧超為電影先增重30斤,練出一身腱子肉出演影子,上朝眼神清澈,下朝對都督恭敬,眼神和形態的控制恰到好處。隨後又急速瘦身,出演苟延殘喘的子虞,眼神裡全是控制慾,和對權利的追逐。隱忍和暴戾的強烈對比,在短時間內駕馭的如此之精準,這是演技。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對於孫儷來說,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出現了她狂奔到朝堂門口,瞳孔放大看著門外。這一場景在最後一場戲再次出現,孫儷僅僅用側面的眼神戲勾起觀眾無數的猜測,她到底看到了什麼。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很多人說,鄭愷,關曉彤果然是流量之輩,放在電影裡毫不出彩。但是我覺得主公和長公主的人設,這兩位演員詮釋的非常到位。既把小孩子氣,不正經的表面做出來了,也把心中謀略,狠勁演出來了。張藝謀果然是張藝謀,選角是很準的。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很多人說這是張藝謀00年後最好的一部作品,不再假大空,把格局放小了,不再奼紫嫣紅,把畫面乾淨度提高了。細緻入微的聲效和撈仔原創的古典樂分分鐘把你拉進山水之間,很值得一看。

張藝謀的影

在被詬病和褒揚之間掙扎的張藝謀,為什麼要拍一部講人心的影。其實電影的紀錄片名字《張藝謀和他的影》就能點醒,沒錯張藝謀要拍的就是自己和影子。

八九十年代,張藝謀就非常喜歡用中國元素。無論是《紅高粱》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濃郁,個性奔放,敏銳而又準確地觸及社會心態。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一部影片造就一名聲名鵲起的謀女郎比如章子怡,鞏俐,同時帶出了姜文,葛優,這些如今影壇的大咖,這是張藝謀時代無人可取代的成就。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然而因為與戛納的決裂,到了2002年,張藝謀開始轉型做商業片。首部作品《英雄》開創了中國電影屆史無前例的宣發,邁著大步讓中國電影進入1億票房時代,催化了票房分賬制的落地。

功勞多,但也從此開啟了張藝謀的商業時代。《十面埋伏》《山楂樹之戀》一部又一部的商業片在讓人稱讚的同時忽然發現,那個極強民族情結和濃郁個性的張藝謀,已悄然消失。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沉澱之後,觀眾等來的則是嚴重中式西餐化、毫無導演主導權的好萊塢電影《長城》。《長城》的慘敗,或許真的不能完全把鍋甩在張藝謀的頭上,但它確實代表了張藝謀在流水線式商業片生產上的徹底失敗。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甚至在電影飽受爭議之時,張藝謀去做起了晚會導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首爾冬奧會閉幕式的《北京8分鐘》,中規中矩但也可圈可點。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張藝謀在做導演的路上,慢慢丟失了意氣風發的自己。

所以有了這部《影》。在對市場的迎合中,頂著“張藝謀”名號的影子越走越遠。他要分析市場觀眾的痛點,要迎合資方的喜好,要做大家喜歡的而不一定是出於本心的東西。努力藏起桀驁不馴,做一位受人愛戴的大師。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影片中子虞對影子的又愛又恨,又何嘗不是張藝謀對商業化自己的又愛又恨。丟掉了最初的意氣風發,商業化的張藝謀不過是軀殼而已。

胸妹結語

在電影的宣傳中,張藝謀不止一次提到這部電影講的是“人心”。但是掩蓋在黑白濃霧之下的人心,又怎能輕易捕捉到。

主公沛良,都督子虞,影子境州,子虞的妻子小艾,將軍田戰,每顆心都像藏在濃霧的湖泊裡,捉摸不透。

《影》:張藝謀式中國元素,水墨之間權利與慾望的自我對話

他們在這場關於權、利、欲的戰爭中爾虞我詐,身在迷霧中又何談守得雲開見月明。

張藝謀如是表達,也同樣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