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位天文及物理学家获小行星命名殊荣

根据9月25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的《小行星通告》,我国三位科学家得到小行星命名殊荣。

编号079694 Nanrendong南仁东小行星,1998年9月25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5 SZ62。

我国三位天文及物理学家获小行星命名殊荣

南仁东(1945-2017),是一位有前瞻的天文学家,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担任国际天文联会第十委员会的副主席和主席。南仁东被誉为五百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之父,他从倡议、实施到带领完成五百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并且担任这个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

编号120730 Zhouyouyuan周又元小行星,1997年9月26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7 SN33。

我国三位天文及物理学家获小行星命名殊荣

周又元是位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研究。他是我国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团组。与他人合作完成后述一系列研究工作。

20世纪70年代对射电类星体进行光度定标,确立了射电展源类星体的Hubble图,支持了类星体红移的宇宙学起源本质。其后还在类星体宇宙学红移框架下,完成对类星体奇特紅移分布的解释。80年代在国际上较早利用类星体获得100Mpc的超大尺度结构的观测证据,后被大样本星系巡天所证实。90年代研究活动星系核内部结构和辐射机制,首次得到活动星系核大蓝包形状参数方程,肯定了产生发射的机制,确认了大蓝包的辐射来自吸积盘及其冕区,得到相应的温度分布,估算了中心黑洞的质量。世纪之交发现了活动星系核X射线短时标变化规律新类型,用耀斑模型对各种类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一解释。

编号079286 Hexiantu贺贤土小行星,1995年9月28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5 SQ53。

我国三位天文及物理学家获小行星命名殊荣

贺贤土生于1937年,是一位领先的理论物理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学者。他在等离子体物理学,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得到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物理研究与设计以及核武器物理实验室模拟研究中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方面,曾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领导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建立了中国独立自主的研究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进行高能量密度物理、非平衡统计物理、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激光核聚变有关问题、非线性科学中斑图竞争与时空混沌等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