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结合上期文章,点击可查看

东南有天子气,让秦始皇恐惧的流言来自哪里?又指向了谁?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本期话题

江东起兵之后,项氏家族一度取得了反秦运动的主导权。

但这种脆弱的主导权在项梁死后便易手他人。项羽靠暗杀宋义取得了军事指挥权并发起了巨鹿之战。

那么,这场让项羽一战成名的战役究竟是他精心策划的,还是被迫而为之呢?

叁 去往何处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当项梁、项羽引兵渡江之后,一位名叫范增的谋士找上门来,对项梁说了这样一番话: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史记·项羽本纪》

在这段话中,范增提出了一个事关项梁今后的发展战略的大问题。

当项梁渡江而西,他势必要汇入江西蜂起的反秦义军中去。

但是这些楚地的反秦义军来源、背景非常复杂,自立山头,互不统属。

如果不能将这些反秦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其结果很可能因为势单力孤而被被秦军各个击破。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范增说,陈胜的失败就归咎于此。

他打出了故楚的旗号,却自立为楚王。试想,潜藏各地的楚国旧贵族,包括项氏家族能真心拥戴一个贫雇农为楚王吗?

所以,陈胜的张楚政权是因为不能有效凝聚楚地的反秦力量,才最终归于失败的。

现在项梁要想避免重蹈覆辙的话,他手里必须竖起一面令人信服的旗帜来。

而手段呢?

就得像荀彧后来给曹操的建议那样:

“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宏义以致英俊”

——《三国志·荀彧传》

简言之,就是要重新拥立一位楚国的王室成员,挟之以令诸侯,安内而后攘外。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王,仍以“怀王”为号,以便唤起楚地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在抢先一步拥立楚怀王之后,项氏家族确实短暂地取得了楚地反秦运动的主导权,也曾在齐地、梁地多次挫败了秦军的攻势。

但很快,这种脆弱的主导权力就随着项梁的阵亡而崩溃了。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公元前208年,秦军主帅章邯在得到有效补充之后,向定陶的项梁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项梁阵亡,楚地的反秦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浮上水面。

这一次惨败,让楚国内部对秦军的恐惧思想再度抬头。

楚怀王身边的老将纷纷劝说他,鉴于陈胜和项梁都在与秦军交锋的过程中吃了大亏,楚国要想通过纯军事的手段硬碰硬地消灭秦朝是不切实际的。为今之计,应该加强政治宣传,揭露暴秦虐政,争取更多的道义支持。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正是在楚国朝野对反秦斗争发展形势的这种反思下,激进的主战派项羽逐渐失势,没能在项梁死后接过楚军的最高指挥权。

楚怀王将这一权力交给了稳健保守的大臣宋义。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并没有交代宋义这个人的背景。

但荀悦所著《汉纪》说,宋义做过故楚国的令尹。也就是说他应该是与项羽的祖父项燕同朝为官的耆旧大臣。

现在楚怀王安排他做项羽的顶头上司,等于给一匹烈马套上了嚼子。

面对着资历、背景都远甚于自己的宋义,项羽又该怎么办呢?

肆 巨鹿之战

从项梁死后楚军的部署看,楚国内部似乎在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上发生了分歧:

如果楚国内部一致认为秦军实力太强,难以与之正面对抗。那么,楚国应该趁章邯率领秦军主力北渡黄河,攻击赵国之际,以偏师救援巨鹿并牵制章邯,然后主力倾兵西进,批亢捣虚,夺取秦朝的腹地关中。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但是楚国的做法却正与此相反,派遣刘邦率领一支偏师试探性地攻打关中,而命令宋义、项羽、范增率领楚军主力北上援赵。

这是摆出了一副要主动寻求与秦军进行主力决战的架势。

可军队刚过曹县,还没到定陶,保守的宋义就命令停止前进,而且一待就是46天。眼睁睁地眼看着赵国君臣在火上烤,宋义就是不发兵去解巨鹿之围。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这种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态度在大战将至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不妨联想一下明末的松锦战役。

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八大总兵共计十三万军队前往解救锦州之围。

因为忌惮八旗军队强悍的野战能力,洪承畴命令明军抱团取暖,滚动前进。

从宁远到松山这短短一百里地的路程,洪承畴磨磨蹭蹭居然走了四个月,最后还是让皇太极在松山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这充分说明了主帅坚决的战斗意志在主力决战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当项羽就此向宋义提出质疑的时候,宋义的回答是:

目前的敌我力量悬殊。

秦军就像一头强壮的公牛,而赵国和我楚国则像蛰它的牛虻和虱子那样弱小。牛虻是趴在牛背上的,而虱子则藏在牛的皮肤之下。就算秦军一巴掌拍过来,也是先把牛虻拍死,拍不到虱子。

有赵国在前头顶雷,我们在后面就有有安全保障。

所以不妨观望一下,看看战争的形势发展,再决定哪种对策更为有利。

宋义的这番分析表面上看是老成谋国之论,但细谙起来却充斥着一个官油子的投机心理。

譬秦为牛,喻楚为虱,这种猥琐畏惧的心态根本看不出一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族血性与大国风范来。

主帅这么窝囊,怎么可能带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威武之师?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对懦弱的宋义,项羽是有办法的。

想当年江东起兵的时候,会稽太守通的项上人头就是斩落在项羽的剑下。

如今不过故技重施,掉脑袋的换做了宋义而已。

在杀死宋义、夺取军事主导权之后,项羽领兵渡河,

破釜沉舟,与秦军展开了决战。

这是项羽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他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将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做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两位杰出的统帅都选择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但运用这个战术的思考却可能大相径庭。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韩信的战术设计是建立在精密的思考之上的。

韩信很清楚自己率领的是一支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军,同陈余指挥的赵军相比在军事素质上处于劣势。

这个短板只能依靠血性与拼搏来弥补。

主动把自家的军队逼到背水一战的境地,正是激发战斗意志的好办法。

项羽,我不确定他在渡河之前是否也有这样清晰的考虑。

因为当项羽杀死宋义,夺取军事指挥权之后,对黄河对岸的秦军,项羽就只能求战,不能避战;只能战胜,不能战败了。赢了是一鸣惊人,输了死无葬身之地。

破釜沉舟,孤注一掷,说到底是项羽没得选择的选择。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但就是在逼入绝境的时候,项羽的自信和勇气才令人感佩。

他让我想起了《大宅门》里的白老七。

七爷被家里赶出来之后,南下山东。走到黄河岸边,已然是日暮途穷。沿途摇铃行医,连马都卖了,媳妇儿埋怨他没出息,嚷嚷着要跳黄河。

但七爷说:到了济南府,我谁也不投靠。空手套白狼,光着屁股打天下!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在跳河的当口,我实在想不出来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大的自信和勇气,这没法用逻辑来分析。

但人家就有这口气儿,而且最终还真就把看起来天方夜谭的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

这只能说是天意。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韩信的智谋可以学,但项羽的气势却没法模仿。

当项羽渡过黄河,最终杀苏角、虏王离,困死涉间的时候,他长出了一口恶气,痛快地报复了一身的家国血仇。

王离,正是十七年前杀死项燕的秦将王翦的孙子。而那个曾经征服了楚国的秦始皇,他病逝的沙丘平台宫就在巨鹿城不远的东北方。

巨鹿惨败,秦朝灭亡的丧钟已经敲响。

除了项羽,还有谁的人生能活得如此畅快淋漓!

巨鹿之战,究竟是项羽的神机妙算,还是侥幸一搏?

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老天有意成全项羽的地方是,当他与王离在巨鹿城下浴血厮杀的时候,秦军主帅章邯的注意力却并不在他身上。

对章邯来说,他最大的威胁不是项羽,而是在朝中作威作福的权臣赵高。打赢了巨鹿之战,功高震主,必然招人嫉恨;要是败了,则自己一定会成为赵高塞责的替罪羊。

战亦死,不战亦死。就因为内有忧逼,所以在王离陷于苦战的时候,章邯心猿意马,始终没有给予他有力的支持,这才成就了项羽九战破秦的神话。

关于这些,项羽应该是在战后才知道的。

--End--

欢迎走进小书房1538

一个有趣有料的小房间

同文学来一场充满温情与敬意的邂逅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