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趣說農村的白事「披紅」

在關中地區農村,在白事送葬臨起靈前,有一個重要環節程序,即“披紅”。這一褒揚孝悌、傳承善行的方式至今經久不衰,很有意味風趣。

在我記事的時候,“披紅”就悄然興起。當時只知道為讓吹鼓手(即樂人)多吹會兒,主家安排有顏面的嫂嫂、嬸嬸為故者的兒子兒媳,或女兒女婿肩膀披紅色被面子的過程。在送葬移“靈”至什字路口,眾目睽睽之下,大庭廣眾之前,由“喝禮生”(即喪事主持人)喝聲“樂起”,提前被安排好披紅的倆位女中英賢出場,在悲切悽慘的哨吶聲中、為啼哭流涕的的後人“披紅”。能被主管和主人邀請披紅是一種榮耀,她們很是認真,將紅色的被面翻出正面,摺疊成條狀,捋順頓展,折騰過來,折騰過去,象戲臺上的“把式”演戲,整得吹鼓手臉紅脖子粗,直到覺得時間差不多了,這才將紅色條形帶狀的被面,斜跨在孝子或孝女的肩膀,接受披紅的後生便掏出一元、二元的“份”,賞給披紅的去買糖、瓜子。

披紅程序完成後,這才進入下面的環節,將故人平安地送出村,“安置”到地裡的新居。

後來長大了,也經見了村裡多少的喪事處理過程,(我們新寺村有著紅事叫,白事到的習俗村風),在和長者、懂家的交談中,原來白事的“披紅”很有講究,大有學問和名堂。紅不是誰想披就能披的。一般來說,是亡者的姐或妹(即姑家),哥或弟(即舅家),或亡者的本族長輩嫡親,或大、小隊的幹部(現在稱謂村、組長)才有這個資格決定這樣的“授紅”。因為亡者生前子女們的孝順情況這些人最知道根基,大小隊幹部則是根據鄉黨們的議論和評價為依據。由此可見,喪事的“披紅”安際上是民間樹立孝順父母榜樣、傳承民族孝道文化,教化逆子忤女改好從良的一種方式而習而成俗,故而得傳。

近些年,這一有著抑劣揚善的喪事“披紅”,本是給亡者生前盡了孝道、做到貢獻後輩的獎賞,卻在一些地方發餿“變味”跑調,耳聞目睹,洋相百出:有的活著不孝,死了臉吊,無人相贈便買來被面自己獎自己,遮人耳目;有的竟然是孃家人給自己女兒女婿準備;還有上演平分秋色、你好我好、人人都有份的“洋把戲”,以致於在白色的孝子孝女群裡出現了“一片紅”,使之失去了喪事披紅褒揚的初衷和意義。看到這些不肖子女如此不靠譜的下策,我做為旁觀者,有必要囉嗦幾句:行孝需趁早,厚養薄葬傳孝道。人做天在瞧,還是別人獎勵好。要想人稱道,平時修為最重要。人人都會老,言傳身教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