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科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安醫大”,為安徽省屬重點大學,直屬安徽省人民政府,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三方共同建設,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成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

學校前身是1926年5月創辦的上海東南醫學院。1949年底響應中共中央華東局“面向農村,走向內地”的號召,內遷安徽省,成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科院校。1952年改名為安徽醫學院。1996年6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安徽醫科大學。

截至2018年,該校設有22個直屬教學機構,6所直屬附屬醫院,9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共有在職教職工3733人,在校生共18700餘人,其中研究生3160餘人,留學生250餘人 。

安徽醫科大學

文化傳統

校徽

校標圖案主體由迎客松、蛇杖和阿拉伯數字“1926”等基本元素組合構成。圖案呈圓形,圖案內圓上弧為郭沫若所題的中文校名,下弧是安徽醫科大學英文全稱。其中迎客松代表學校位於安徽省,蛇杖代表學校的醫學屬性,1926是學校的建校時間。

校訓

“好學力行,造就良醫”是中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分別於1933年和1934年為安徽醫科大學前身——上海私立東南醫學院師生的題辭。

“好學”、“力行”是古賢之言,出自《中庸》。“好學”是“致知”的必經之道,強調的是自覺;“力行”是“致知”的昇華之本,倡導的是實踐。好學並且力行,方能進入“致知”的“自由王國”。

“造就”、“良醫”是兩個通俗的現實話語,質樸無華。“造就”是錘鍊的過程,是方法,上承“力行”並將“力行”具體化。

人才的造就有其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是自身修養,它以自覺即“好學”為其主,“力行”為其輔,主輔並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此可稱其為內因;客觀是外在培育,以教育為其主,養成為其輔,“力行”既有教育的一面,又有養成的一面,它同社會環境,特別是學校環境融合在一起,構成通往“目標”的重要條件,此可稱其為外因。主客觀並進,內外因結合,就是目標“造就”過程。“良醫”即醫學教育的目標,是指道高德馨、學富術精的醫生,他們應是是德才兼備的人類健康之衛士,當以人民利益為上,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神聖職業。

校風學風:求真、求精、求新

安徽醫科大學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4月,該校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共26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擁有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予權,有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74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建立了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皮膚病與性病學為國家重點學科,中藥藥理學、中醫腫瘤病學為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有12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9個省級重點學科,42個省級臨床醫學重點學科和重點扶持學科。在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中,該校臨床醫學學科排名全球前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藥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個):臨床醫學、藥學。

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26個):免疫學、內科學、兒科學、老年醫學、神經病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運動醫學、麻醉學、急診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0個):心理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中藥學、護理學。

專業學位點(6個):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藥學碩士專業學位、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

省級重點學科(19個):藥理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口腔臨床醫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中藥學、老年醫學、內科學(消化系病、傳染病、血液病)、神經病學、外科學(泌尿外、骨外、普外)、婦產科學等。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2個):呼吸內科、神經內科、泌尿外科、皮膚科、急診科、麻醉科、病理科等。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4年4月,該校設有臨床醫學(七年制)、臨床醫學(五年制)、口腔醫學、預防醫學、生物技術、護理學、公共事業管理、藥學、中藥學、醫事法學、食品質量與安全、臨床藥學、生物醫學工程等24個本科專業。躋身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提升工程”,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承擔高校。

《流行病學》、《臨床藥理學》是國家級精品課程,預防醫學、藥學、臨床醫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臨床藥理學教學團隊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啟動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3個項目躋身國家級試點。1門課程入選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

國家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項目:面向農村基層的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藥學、臨床醫學。

省級特色專業:生物技術、口腔醫學、護理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衛生檢驗與檢疫、公共事業管理、麻醉學等。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口腔醫學等。

省級教學團隊:醫學免疫學教學團隊、衛生事業管理教學團隊、《思維與溝通》教學團隊、麻醉學教學團隊、藥理學教學團隊、婦產科學教學團隊等。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核醫學與輻射防護實驗中心、病原與免疫學實驗中心、細胞生物學實驗中心、形態學實驗中心、理化中心、機能學實驗中心等。

省級精品課程:實驗室生物安全、外科學、醫學形態學實驗課程、內科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生)、藥事管理學、兒科學、兒童少年衛生學、細胞生物學、衛生管理運籌學、生理學、婦產科學、思維與溝通、兒科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全科醫學概論、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臨床流行病學等。

安徽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醫藥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歷史沿革

安徽醫科大學的前身是民國15年5月由郭琦元、湯蠡舟等在原亞東醫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滬軍營)創辦的東南醫科大學。

民國17年春,杭州廣濟、蘇州醫大和廣州中法3所醫學院先後改組或停辦,大批失學學生流入東南醫大。民國20年,學校改稱上海東南醫學院,並正式立案。院本部遷至上海真如鎮,原校址改作附屬醫院。

民國26年,日軍入侵,校舍盡毀,師生員工擠往在淪陷後的租界——上海薩坡賽路299號院內。

院長郭琦元因擔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署負責人隨軍南下,學校瀕於解體。在此關鍵時刻,眾推眼科專家張錫祺教授出任院長,聘請病理學專家葉曙任教務長,他們依靠部分教授及上海、青島等地校友,籌集資金,重建校舍,張錫祺還以自辦的上海光華眼科醫院營業收入貼補辦學經費,使學校在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得以續辦。抗戰勝利後,學校遷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

民國38年5月,上海解放。東南醫學院響應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出的“面向 農村、面向內地”的號召,於當年12月遷安徽懷遠縣西門崗,以原淮西中學、培德女子學校、民望醫院、民康醫院及省立中學等處房舍為校址,佔地300畝,成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科院校。

1951年6月22日,華東衛生部批准將該校由私立改為國立,委託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學校直屬中央衛生部領導。

1952年,學校從懷遠遷到合肥市,10月改名安徽醫學院。“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遭受到嚴重破壞。

1968年,學校遷到鳳臺縣農村,停止招生4年,第一附院停辦,第二附院被部隊佔用,附院皖西分院也被國防工辦接管,大批教職醫護員工下放,人員流散,校舍、設備損失嚴重,元氣大傷。

1970年春,學校遷回合肥。經省革命委員會決定,蚌埠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蕪湖醫專撤併到安徽醫學院,稱“安徽醫學院總校”,下設蚌埠、蕪湖兩分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學制三年。

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取消“安徽醫學院總校”建制,恢復蚌埠醫學院,籌建皖南醫學院。

1975年,學校新建衛生系,設衛生專業,同年,部隊歸還第二附院。

1976年,省委、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恢復安徽中醫學院,中醫、藥學兩個系連同第二附院劃給中醫學院,安醫只保留醫療、衛生兩個系,1所附院。

1978年,安徽醫學院定為省屬重點大學。

1985年12月,根據安徽省醫學教育事業的佈局,安徽醫學院改名為安徽醫科大學。

1996年6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安徽醫科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