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二紅作品:羊肉泡饃

【作者簡介】:劉二紅,網名紅文,布衣居士。文章散見於各類網絡平臺及地方報刊。

劉二紅作品:羊肉泡饃

每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會有其明確的地域特色,就像一張地方名片,讓你一想到這地方,就會想起這地方的某種美食。比如新疆的烤羊肉串,四川的麻辣火鍋, 外鄉人到了陝西,說起陝西的名吃,首先會想到羊肉泡饃。

去過西安的人都知道,西安的回民街很有名,這回民街也叫回坊。從西安的鐘樓向西大街走,到了鼓樓就到回坊了。回坊的清真食品很多很豐盛,喜歡清真食品的朋友到了這裡,絕對可以一飽口福。不過,我還是給朋友們特別推薦一下羊肉泡饃。因為羊肉泡饃是陝西關中地區的名小吃,而西安最正宗的羊肉泡饃要到回坊去找。在回坊裡,大招牌的羊肉泡饃館有老孫家的,賈永信的,老鐵家的,其中老孫家的羊肉泡饃名氣最大。西安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不到西安就不算到中國,不吃老孫家泡饃就不算到西安”。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吃過老孫家羊肉泡饃,吃後讚不絕口,揮筆寫下“天下第一碗",老孫家把這幅字裝裱成匾額懸於飯店的顯眼處。這讓老孫家的羊肉泡饃更是名聲大震。

我是地地道道的陝西關中人,對羊肉泡饃有著特別的情懷。我在陝西時,隔一段時間,總要吃上一回羊肉泡饃才覺得過癮。就是出遠門離開了陝西,最牽腸掛肚的家鄉飯菜還是羊肉泡饃。每次到西安去辦事 ,說起要吃飯,我轉來轉去還是轉到了回坊裡。似乎滿西安城,只有這裡才是吃飯的地兒。而到了回坊,也必定是來碗羊肉泡饃吃後才覺得滿足。老孫家羊肉泡饃名氣最大,但對於美食者而言,百聞不如親口嘗一遍。走進這老孫家羊肉泡饃館,首先這裡店面的乾淨衛生就讓人覺得舒心而有食慾。回族人最講究乾淨。裡邊的陳設皆以伊斯蘭文化氣息濃郁的藍色調為主,給人以清靜淡雅的視角衝擊。服務員都穿戴回民的民族服飾。

劉二紅作品:羊肉泡饃


"老闆,來碗羊肉泡饃!”

我剛要完飯,一個頭戴白帽頂的回族小夥子給我端來一隻大瓷碗,一個饃籃上放兩塊燒餅。我開始細細地往碗裡掰饃。這是個細心活兒,到了飯點,肚子咕嚕咕嚕催促著鬧意見呢,手下卻不能著急。就這樣不急不慢把饃掰得細碎而均勻,到時候才會泡得入味,吃著香呢。

飯館的服務員像監工一樣,我剛掰完饃,他就過來收回了我的碗,拿到後廚去了。這間隙,我抬頭環顧起店內四周。牆上牌匾寫的羊肉泡饃的來歷很有趣。說"宋太祖趙匡胤少年時窮困,吃不飽,穿不暖,流落長安街頭乞討為生。一日實在飢餓,就向賣餅的人討要。賣餅的好心人送他一塊餅子。餅子又乾又硬,趙匡胤實在難以下嚥,就向賣牛羊肉的人討要一碗熱羊肉湯。他把餅子掰碎泡著吃,十分美味。後來他當了宋朝開國皇帝,整天山珍海味都吃膩味了,想起當年在長安街上的羊肉湯泡饃。他覺得那才是世上最好吃的飯菜。於是他就讓御廚照他說的去做,結果總做不出當年的味兒。終於有一回他巡視長安,又走到了當年他曾討要羊肉湯的那家店。店家見皇帝要吃他做的羊肉湯泡饃,又是烙餅,又是掰饃,還增加一些佐料,第一碗羊肉泡饃就這樣誕生了。因為宋太祖的推祟,這種美食很快得到推廣,並流傳至今。

看完後,我暗自竊笑,這故事也沒說當年的羊肉店主姓誰名誰。若也恰巧姓孫,這老孫家羊肉泡饃館就不是百年老店,應該叫千年老店了,而且還成了羊肉泡饃的開山鼻祖。這時我的羊肉泡饃也端上桌了,羊肉的濃香撲鼻而來,讓我食慾大增。因飢餓而久等的飯菜,吃得狼吞虎嚥,額頭直冒汗。想我那吃相一定不雅。一碗下肚,彷彿了了一件久違的心事。那個心滿意足的樣子,出了店門走好遠一截,還覺得口齒生香,回味悠長。

劉二紅作品:羊肉泡饃

論起養羊,陝西比不過新疆,內蒙和寧夏,就是在陝西境內,關中也遠不及陝北地區。為什麼關中人對羊肉泡饃情有獨鍾?我在渭南一家固市水盆羊肉泡饃館吃飯,看到羊肉泡饃起源的另一說法: 春秋戰國時,秦軍英勇善戰。在打仗時,秦國每個士兵前胸後背各背一個烙熟的鍋盔饃(古時把鍋盔饃叫墩餅),鍋盔有多大呢?陝西八大怪裡一怪:饃饃像鍋蓋,直徑有50∽60cm的樣子。這鍋盔饃又乾又硬,輕便且易長期保存。戰時鍋盔像鎧甲一樣保護身體免受刀箭傷之苦,開飯時只需燒一鍋羊肉湯,泡上鍋盔饃,美味,營養,還頂飽。能及時補充作戰時的大量體力消耗。秦國憑藉這秘密武器,一舉攻破六國連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王朝。饃饃像鍋蓋和羊肉泡饃作為三秦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和沿用。

一種飲食,來歷種種,也無須一一考究。歲月悠悠,這種飲食歷經了太多人的品嚐,改進,才獲得人們經久不衰的推崇,成為能代表一個地方特色的美味。我相信,羊肉泡饃不僅是老陝人的最愛,隨著一帶一路對世界經濟的深遠影響力,它必將成為許多人對絲綢之路追根溯源時,最美好的味蕾記憶。

劉二紅作品:羊肉泡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