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俑丨夢回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泥土,見證了大自然生命的枯榮和生死,是人類生活離不開的環境。

它,是生存的必需品,而它,也是藝術的載體。

數千年前,人們利用身邊最方便的素材——泥土,進行創作和表達。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今天,我們回到公元600年的大唐時代,來看泥土鑄就的歷史華章和時代群像。

由陶土、瓷土塑造,最早的無日常功用的純藝術形態,就是 俑,它出現於春秋時期,“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俑盛行於秦漢至隋唐,而唐代俑則更是姿態萬千,神采飛揚。

它們,又是如何表達一個輝煌王朝的細枝末葉,五彩斑斕呢?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昭陵的唐俑,相對於漢陽陵、秦俑,它的體量小,但是比較豐富,它有大量的胡人俑,也就是外國人。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所以,昭陵這一塊兒,國際化的程度非常高。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文吏俑,高不過50公分,眉目端正,面含微笑,放佛透露出一種內心的自信和平靜;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騎馬武士俑,若有西域人物面貌風格,瘦削,硬朗,篤定自若;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披大衣男立俑,隨性溫和,衣著更不乏今日的時尚元素;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虎頭帽武士俑,用現在的流行詞來說,就是:萌。正所謂姿態萬千,儀容絕妙。

那麼,這些彩繪釉陶的唐俑究竟是怎樣燒製出來的呢?

昭陵博物館副館長李浪濤:用瓷土做素胎,燒到1100℃,取出來上釉,再燒到800℃,然後釉上畫彩。 是繪畫和雕塑藝術的結合,代表著時代的最高水平。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這些能工巧匠雖然默默無聞,但卻用精湛的技術刻畫出了一個盛世的縮影。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每個時代都有對於美的不同理解,也有各種此起彼伏的風尚,而唐俑對這種時代風尚也有著生動的詮釋。

日高鄰女笑相逢,

慢束羅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綠水,

參差羞殺白芙蓉。

——周濆《逢鄰女》

這首詩是對唐代女子大方儀容的生動描摹,而這些詞句在唐俑的細節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證。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公元的633年,高宗李治的時候,(女子服飾)已經穿的那麼低了,這就叫前衛,這就叫引領。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昭陵陶俑幾乎都是人的藝術,工筆畫手法,栩栩如生,充分表現的是人的氣質、風度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將這些不同時代、不同造型、不同燒製技藝的唐俑陳列在一起,放佛看到了一個微縮的大唐時代人物群像,更是1300年前的時尚輪轉。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當時是中國影響世界,不是世界影響中國,中國就像車頭,社會上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它開始出現了,社會上開始流行的時候它已經轉身了。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人之相遇,俯仰一世”,時過境遷,墓主人也罷、工匠、藝人、文學家、書法家也罷,最終他們都會相繼離去,生命不在,物是人非。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而當年製作陶俑者留下的作品,卻留住了當時在世的活人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以及那個時代的風尚與審美追求,成了眷戀人生的藝術

唐俑丨夢迴公元600年 看大唐的時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