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冥王星會被從太陽系的九大行星里除名?

唯小北


很多人認為冥王星太小,所以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事實上並非是這樣!

冥王星確實不大,直徑只有2298公里,比月球還小,太陽系所有衛星裡也有7顆比冥王星大,但個頭小並不是冥王星降級的原因!

按照天文學家們對行星的最新定義,主要有三個條件。一,圍繞太陽運轉。二,在自身引力和旋轉作用下呈現圓形(近似)。三,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必須清楚自身軌道上除衛星以外的其他天體。

從這三點定義來看,人類並沒有因為冥王星個頭小而“看不起”它,真正讓冥王星降級的是第三個原因,它沒有清楚自身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因為它的運行軌道有一部分與海王星“重疊”!

在我們的印象中,冥王星比海王星距離太陽更遠,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冥王星的運行軌道更加趨於橢圓,這造成了它的一部分軌道在海王星的內測,距離太陽比海王星更近!

所以,很遺憾,冥王星被降級了!如今身為矮行星的冥王星並不孤獨,在柯伊伯帶地區有不少與冥王星一樣的矮行星存在!

最近幾年,有不少天文學家們提議恢復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不直達最終結果如何!

您認為冥王星應該重返行星行列嗎?


宇宙探索


當初發現冥王星時,由於觀測技術還不是很先進,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當時認為冥王星的體積是地球的好幾倍,那還有啥好說的?

地球是行星,比地球大的冥王星當然也是!所以,冥王星是行星就這麼確定了下來,寫入了世界各國的教科書和科普書中。

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天文觀測儀器不斷升級,人們越來越清楚,當時對冥王星體積的估計是一個重大失誤。

首先,冥王星的直徑只有2344千米,比月球還要小。八大行星擁有的所有衛星中,就有7顆衛星比冥王星還大。冥王星的表面積甚至還沒有俄羅斯的大。

其次,冥王星繞太陽轉一圈是248年,它的運行軌道明顯與其他行星不一樣。它雖然在海王星外側,但是,它有時候會運行到海王星的軌道內側,也就是說,它有時候居然比海王星還靠近太陽,比如在1979年2月7日至1999年2月11日期間,冥王星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陽。

最後,天文學家們還在距離太陽更遠的地方陸續發現了類似冥王星,或者比冥王星還要大的天體,假如冥王星被評為行星,那沒有理由不把這些甚至比冥王星還要大的天體評為行星。可如果這樣的話,行星家族的成員數量又會直線上升。

所以,1999年的時候,就有天文學家摩拳擦掌,準備把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幹掉,但是被當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否決。

然而天文學家們不罷休,2006年8月24日,他們又捲土重來,終於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大家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最終將冥王星踢出行星家族,把它劃分到矮行星陣列。

圖為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期間,天文學家投票表決現場。


然而,冥王星已家喻戶曉,人們已經把它當成行星70多年,習慣了,所以,當宣判冥王星不再是行星的時候,世界上某些地方的人們還真有點不習慣。甚至有的地方還遊行示威,強烈要求恢復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抗議畫面。


寒木釣萌


這件事情也比較尷尬,冥王星表示不服,這些地球上螻蟻,沒事瞎改,

同時冥王哈迪斯也很氣憤,這下讓海王波塞冬他們怎麼看我。

1930年最重大的一條科學新聞,就是美國的湯博發現了冥王星,這個發現引起了轟動,很快冥王星就被列入九大行星序列。然後這顆新發現的大行星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越來越多數據表明,冥王星的軌道平面角度也和其他大行星顯著不同,而且當初對冥王星的體積和質量的估算是有問題的。冥王星個頭竟然比月球還小。

到了2006年,國際天文學會制定了大行星的標準,要繞著太陽轉,質量體積要夠大,周圍要排除相似大小形態的天體。這下冥王星沒法滿足後面兩條了,體積質量還沒有地球行星月球大,而且它周圍一群類似大小的小夥伴。

這就樣,可憐的冥王星又被踢出了九大行星的行列,降級成為一顆矮行星。小時候課本上九大行星也就變成現在的八大金剛了。



量子實驗室


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中除名要從人類發現太陽系中別的星球說起,還有一段故事。

冥王星身處太陽系的邊緣地帶,環境非常寒冷,象徵著希臘神話中的冥界,因此被命名為冥王星。早在2003年的時候科學家就發現了身處冥王星外部的另一顆星行,編號2003UB313的齊娜,這顆星球無論大小還是重量均超過了冥王星,按照當時對行星的判斷,齊娜也應該算是太陽系中第十大行星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於太陽系外部邊緣地帶的星球看的越來越清楚了,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星球將會被認定為行星,包括2002年在柯伊伯帶發現的誇瓦爾,最後科學家數了數發現大事不妙,竟然發現了23個行星,行星認定的門檻標準實在太低了。科學家發現了十幾個比冥王星體積更大重量更重的星球,如果它們算作行星,搞不好將來在柯伊伯帶上會有更多星球被認定為行星,天文學豈不是成了兒戲?科學講求的是簡潔,所以科學家想到了一個辦法,重新修正對行星的准入門檻,那麼柯伊伯帶上許多星球就不符合行星的門檻了,那麼冥王星就更沒有資格成為行星了,如果冥王星也有資格,那麼太陽系內就是23大行星了。科學家當時提出符合下面四個標準才有資格成為行星:(1)行星需要有足夠的重量,形狀必須是近似球形(2)行星一定要在軌道上圍繞恆星運動(3)行星必須有能力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天體。(4)沒有發生核聚變。當時天文組織在捷克首都進行了一場投票大會,最後237:157通過修正行星判定標準,冥王星被剔除在行星行列之外。


科學薛定諤的貓


針對“行星”這一概念,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通過了新定義。

行星必須滿足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另外,行星的直徑和質量也是有著一般標準的。一般來看, 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里以上,質量必須在5億億噸以上。

按照這一標準,太陽系內符合這一標準的共有12顆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穀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原先被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一顆暫時編號為“2003UB313”的天體。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指的太陽系內單純意義上的“行星”,並不是“太陽系行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穀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是太陽系行星,我們就要在“行星”的定義上進行調節,由“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改為“必須是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

然而,冥王星所圍繞運轉的並不是太陽

因為質量太小了,冥王星沒有能夠吸引它的衛星圍繞自己來進行運轉,反之和衛星一起圍繞雙方之間的一個公共點進行運轉。

與此同時,冥王星與海王星的軌道有所交叉,從定義三來看,如果冥王星被當作太陽系行星的話,海王星就得從這一名單中除名。

現在,冥王星被定義為“類冥王星”,這是行星定義委員會在行星新標準之下確定的一個新的次級定義,指代的是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週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

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於“類冥王星”。


鎂客網


要真正理解這個問題,還得從冥王星被發現說起。1930年1月,湯博利用美國的觀測設備發現了冥王星,這也是美國天文學家首次用自己的設備發現的新行星。

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從被發現的那時起,冥王星的定位就一直備受爭議。尤其是後來隨著觀測手段的不斷髮展,人們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284公里,比月球都小,實在和其他外圍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格格不入。但此時冥王星是大行星的認知已經普遍被人類接受,因此也就“將錯就錯”了。

直到2005年,鬩神星被人類發現,它的質量是地球的0.27%,比冥王星重27%。不僅如此,此後鳥神星、妊神星也相繼被發現,它們和冥王星的軌道、大小都十分相似。

那麼問題來了,冥王星是否還可以繼續名列大行星?如果是,新發現的和它軌道、大小都相似的是不是也得都列入大行星行列。但是,這樣一來的話,這類行星和其他8顆行星又有很明顯的區別,且太陽系的大行星會不會太多,而且此後還會更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際天文聯合會就換了個思路來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重新列一類來歸納這些新發現的天體,矮行星便由此出現了。

也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定義了行星的標準,(1)圍繞太陽公轉;(2)質量大到自身的引力足以使它變成球體;(3)清除了其公轉軌道周圍的天體。

根據這個新定義,冥王星不符合既不符合第二個條件,也不符合第三個條件——軌道附近不能有小天體。所以,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事實上,冥王星處在太陽系的邊緣——所謂的柯伊伯帶上,而這個柯伊伯帶上有成千的太陽系形成後留下的小天體。其中和冥王星軌道相似的被稱作外海王星體,目前已經發現了1000多個這樣的星體。


留白說


除名這個說法有點媒體賺眼球的嫌疑,以至於有的答主質疑說人類是不是太自大了,說除掉一個星球就除掉一個星球,好像天文學家用超級大炮把冥王星消滅了一樣。實際上,冥王星只不過是被降級了,有點像體育比賽裡面的降級,冥王星本身還是那個樣子的,並沒有變小或者消失。

精確一點說,是冥王星所在的分類從“行星”變成“矮行星”了,這種改變體現了科學的特點。科學知識和理論並不是永久不變的,而是根據最新的觀測、實驗不斷地進行修正的,這樣科學才能不斷的進步。

太陽系中的天體只有太陽是自己發光的,其他都是反射太陽光,所以一般來說一個天體體積越大、離我們越近,就越容易被我們看到。太陽系的行星當中,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都很早就被人們發現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因為離得遠,比較暗且移動的慢,所以直到十八、十九世紀才被確認是行星。對海王星軌道的計算表明,在它外面還有其他天體影響著它軌道,大家都在努力尋找海王星外面的新行星。到了1930年的時候,冥王星被發現了,並當成是第九顆行星。

冥王星的問題在於,它的個頭很小,直徑只有兩千多公里,要知道我們的衛星——月球直徑還有三千多公里呢,冥王星的個頭在一堆行星裡面就更是排不上號了。後來人們發現冥王星那旮旯還有很多小天體,叫做柯伊伯帶,可能是太陽系誕生那會的遺蹟。柯伊伯帶裡的天體一般都是很小很暗,但是隨著天文望遠鏡觀測技術的提高,有越來越多的比較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和海王星以外的天體被發現。

發現一顆矮行星相當不容易,即使有箭頭指示,從這張動圖上找到鬩神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比如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136199 Eris),大小就跟冥王星差不多。這樣一來,要麼把鬩神星和今後可能發現的類似天體定義為第十顆、第十一顆…行星,要麼從此更新行星的定義,把冥王星和鬩神星這種都算成矮行星。正好2006年在捷克布拉格召開了國際天文學會第26屆大會,全球天文學家聚到一起,投票表決,結果就是把冥王星從行星改成矮行星了。

宇宙浩瀚無垠,個人水平有限,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疏漏,請多指教。


喬小海


在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冥王星。自那時起,天文學家都把冥王星視作第九大行星。然而,到了2006年,天文學家對行星進行重新定義,冥王星不再滿足成為行星的條件,所以冥王星的行星資格被除去。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所採用的新規則,天體必須符合以下標準才能成為行星:

(1)行星必須是近似球形的;

(2)行星必須繞著恆星運動;

(3)行星必須有能力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

冥王星滿足前兩條規則:它是球形的,並且繞著太陽運行。然而,冥王星並不滿足第三條規則,因為其軌道穿過海王星的軌道,它沒有能力清除其軌道中的天體。因此,冥王星不再被認為是行星,而被降級為“矮行星”。

事實上,與其他幾大行星相比,冥王星的尺寸非常小,甚至比月球還小。冥王星是類地行星,而它的幾個近鄰(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類木行星。冥王星的軌道非常古怪,太陽系中的行星基本都是處在同一個平面上圍繞太陽運動,然而,冥王星的公轉軌道平面與這個平面呈17度的夾角。此外,冥王星的軌道偏心率很高,其中一部分穿過海王星的軌道。因此,有天文學家推測,冥王星此前可能是海王星的一顆衛星。冥王星的衛星卡戎相對較大,尺寸大約是冥王星的一半,它們的共同質心位於兩個天體之外,所以天文學家提議應該把這兩個天體視作一種雙星系統,而不是行星和衛星的關係。

出於以上種種原因,冥王星被一勞永逸地從行星行列中除名,成為了一顆矮行星。


火星一號


這個問題下有很多答案,基本是講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如何通過對行星的新定義,並由此將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中除名的。而一項新研究又提供了“開除”冥王星的新理由:冥王星的出身不好!它可能只是由10億顆彗星結合而成的“超級彗星”。

首先,還是得簡單說一下冥王星不再被算作行星的正式理由,主要就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當時通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

根據這個定義,冥王星比較大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其軌道與海王星相交,二是原本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後來發現跟它差不多大,可以分庭抗禮。最後,冥王星就和卡戎、穀神星等一起被算作了“矮行星”。

本來這事兒都過去十多年了,但天文學家還要在冥王星的傷口上補刀。在學術刊物《國際太陽系研究雜誌》(ICARUS)的一篇新論文說,分析了美國航天局“新視野”探測器觀測冥王星的數據,並與歐洲航天局“羅塞塔”探測器登陸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後發回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從冥王星所含氮元素的丰度等特徵來看,冥王星更像是彗星。

計算顯示,冥王星可能是由10億顆彗星聚集而成!

這在太陽系裡可不是個好出身。目前認為,那八大行星都是太陽系形成初期,由圍繞太陽的塵埃盤凝聚而成,這是“嫡子”。而彗星則可能源於太陽系外圍的冰凍雲團“奧爾特雲”,這就是大家族的“旁支”。現在“旁支”的10億顆彗星聚在一起,就想能爭個“嫡子”的位子嗎?

“新視野”號去看冥王星時,可憐它還弄了一個巨大的心形圖案,在一個勁兒地表忠心,這邊科研人員卻已經通過數據分析看穿了它的血緣出身。冥王星想回歸行星行列,看來是越來越難了。


黃作夢


冥王星之所以會被從太陽系的九大行星裡除名,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冥王星本身來找原因,當然這也是科學進步和天文學研究深入的結果,那麼接下來我就來大致說說這冥王星到底是怎麼就被從太陽系九大行星裡給除名了吧。

冥王星被認定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其實是從1930年開始的,當時的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了冥王星,並將其視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後來隨著天文研究的進一步的加深,人們對冥王星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後發現它與太陽系的其他八大行星相比較來說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冥王星的體積過小,經過測定,認為它的質量僅僅只有月亮的1/3,其次是冥王星的軌道過於橢圓了,最後是太陽系的其他八大行星的軌道都幾乎在同一平面上,而冥王星卻與八星軌道平面相比較傾斜角度達到了17度,於是在1999年冥王星差點就失去的行星的地位,但是終歸是逃過一劫。



可是在2006年,冥王星終究還是被從行星裡除名了,因為在這一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行星做出了新的定義,行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必須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其次質量要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自身呈圓球狀;最後就是其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而冥王星確實不滿足這些條件,於是就正是被除名了,被降級為矮行星。

所以說,科學的進步確實是推動知識進步的動力呀,冥王星也終歸由於自身的不足,被除名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為你理解這一問題有所幫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