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推進二手農機規範化發展

本文作者/柳琪

最近央視財經頻道又報道了安徽穎上縣二手農機翻新造假“黑色產業鏈”,引起了行業的高度關注。

穎上縣二手農機翻新造假堪比長春長生公司的假疫苗事件,兩者的影響都十分惡劣,都在挑戰道德底線。據筆者所知,穎上縣農機造假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可能還有規模更大、流毒更廣的類似產業鏈。面對惡行,我們都很痛恨,但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出現背後深層次原因和找到解決的辦法。

首先應該清楚,國內有一個規模驚人的二手農機流通市場。穎上縣農機造假的載體都是二手農機,從報道上推斷,一個家庭一年能翻新幾十臺,甚至幾百臺,而一個穎上縣一年二手農機翻新數量應該有幾千臺,全國看應該有萬臺以上,從中我們也可以推算出國內已經有一個規模很大的二手農機流通市場,據專家說年交易額在1000億元上,交易量大說明用戶對二手農機需求也很迫切。

其次國內二手農機的經營極不規範。這方面穎上縣事件只反映了冰山一角,事實上國內二手農機的水很深,比如享受國補的新機器當二手農機在不同地區之間倒機,補貼後的二手農機走私到國外,使用過的舊機器當新機器賣,購買二手農機拿不到正規發票等。

總之國內真實存在一個規模驚人的二手農機市場,但這個市場現在極度混亂,不但毫無秩序,而且還藏汙納垢。是時候建立行業秩序和規範化管理了,二手農機引導得當,將是一個不遜於新機的千億級藍海市場,但如果放任不管,將不僅僅是擾亂市場秩序,而且會殃及新機市場,那麼該怎麼辦呢?

首先當然是出臺制度和標準了。據專家分析,當前國內沒有一套關於二手農機交易、再製造和流通的制度、流程和標準,尤其是二手農機的鑑定和估值標準缺失,也沒有官方認證的評估機構,而買賣雙方對這兩個東西都有迫切的需要,有了制度和標準,國內二手農機可以從灰色地帶走到陽光下。

第二是政策上支持二手農機發展。二手農機的交易如果要上量上規模,政策的支持必不可少,比如對二手農機交易免除交易稅和增值稅,二手農機購買環節金融政策支持,加大報廢更新政策支持力度和擴大範圍等。

第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在現有的農機補貼系統裡增加二手農機大數據模塊,只要通過補貼系統銷售的二手農機,其出廠日期、交易過程和轉手信息,以及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部件的維修記錄都可以直接在系統裡查詢到,事實上穀子二手農機網和東方紅在兩年前就在嘗試做這個事情,就是農機全壽命週期可溯源,但企業畢竟沒有農機補貼系統有公信力。

第四是支持二手農機電商發展。二手農機發展易疏不易堵,尤其是交易環節,筆者一直認為在所有的農機品類裡,只有二手農機最適合電商平臺銷售,因為二手農機不受廠家在渠道、代理權等方面條條框框的限制,只要解決了二手農機估值問題,二手農機在網上的交易就沒有任何障礙了,農機狗、農機通、穀子二手農機網等近幾年都做了有益的嘗試。

歷史上很多大事都是由小事件觸發的,如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成為一戰的導火索,希望穎上縣事件能促成農機界向“農機黑色產業鏈”宣戰,引導二手農機行業健康,通過這個事件,引起公眾的極大關注,從而倒逼管理部門重視,進而加強規範化管理。 (來源:農機質量與監督 歡迎訂閱591990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