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紀實攝影」的對話

有關“中國紀實攝影”的對話

2010年上海國際攝影節,在旅美攝影人石志民的推薦下,我當任紀實攝影國內部分策展人時,與《攝影世界》雜誌主編吳迪的對談:

吳迪(攝影世界主編):有這麼幾個問題,想聽聽你的看法。另外,能不能推薦一兩張封面照片?紀實的。

曾璜(影像藝術品投資顧問,時任中國特稿社圖片主編):好問題!我很有興趣,也很認真地回答你的問題。 封面應該挑選形式感好的作品,比如於全興的人物,如果用洪浩的《我的東西》,將是《攝影世界》對傳統紀實攝影的一大挑戰!

1. 聯繫圖片社總裁普雷基曾說過,紀實攝影現在是攝影圈裡面比較“冷”的一塊,做這方面的策展人並不多,你是否同意他的這個看法?你為什麼選擇在中國上海做這個紀實攝影展覽(儘管你的初衷是幫孫京濤接的:)但起碼說明你是有興趣的)?作為一個策展人,您一般會關注哪些攝影師,哪些圖片會引起您的策展興趣?

曾:在中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紀實攝影一直是熱點,是中國攝影史中最重要的文化形態,是這個時期中國攝影史最重要的內容。目前,有很多人開始梳理這一階段的中國攝影史,特別是紀實攝影在中國的歷史。更寬廣地說,紀實攝影還見證著中國歷史、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巨大變革,這點與外國可能不一樣,它怎麼可以是冷點呢?比如,今年的上海國際攝影節給了我一個機會,做一個有關中國紀實攝影的展覽。

作為一個策展人,我關心二個方面:一是在中國攝影史上有地位的攝影家,二是照片使用新的可能。

從1839年攝影術發明到1949年解放,有很多攝影家和攝影作品被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忽略和屏蔽了。比如,在現有的中國攝影史中,僅提到了幾位外國攝影家, 實際上,新近發現的史料表明,應該有幾十位,甚至更多的攝影家,如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 漢茨·佩克哈默(Heinz Perckhammer)、亨利·弗蘭克 (Harry Franck),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懷特兄弟 (White Brothers)、威廉·蓋洛(William Geil)、約瑟夫·洛克(Joseph F. Rock)、南懷謙(Leone Nani)。。。在中國攝影史上應該佔有一席之地。而對這些攝影家的發現和挖掘,即是對中國攝影史的補白,也可以幫助我們評判當代的中國攝影藝術,甚至當代影像藝術。此外,對民國時期的攝影家,特別是國民黨的攝影家,我們有多少了解?基本沒有!而這些攝影家都是採用紀實性拍攝手法的攝影家,很多都可以放入紀實攝影的領域來討論。

第二,攝影正處在重大的變革時代。如果用上個世紀建立起來標準來看待今天的攝影,我們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但是影像電子化和平民化,讓讀圖時代真正到來!攝影文化形態出現了各種無法預測和想象的可能,這也是我的關注點。比如說,我最近就在關注怎樣通過多媒體來展示優秀的歷史照片和紀實攝影作品。

2.你認為紀實攝影最主要的特徵是什麼?在這次中外參展攝影師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他們對於一些永恆主題的關注,也看到了一些新的嘗試,包括題材的拓展和拍攝方式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紀實攝影正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可能性。但也有人認為尤金史密斯路易斯海因的拍攝,才是真正的紀實攝影,你怎麼看?你個人偏好什麼題材風格的紀實作品?

曾:我個人喜歡傳統的紀實攝影作品。在我看來,紀實攝影最重要的特徵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記錄,不過已經轉變到了評價。因為,評價比紀錄難多了。尤金·史密斯,路易斯·海因的作品,不僅有記錄,也有評價,所以他們成就為偉大的攝影家。而好的作品,一定包含著題材的拓展和拍攝方式的創新。

3. 你挑選的10位中國攝影師,還在堅持紀實攝影的或者說仍有新作品出來的並不多,在你看來,原因何在?似乎和觀念、先鋒沾邊的東西才容易火起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紀實攝影出路在哪裡?

4.在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紀實攝影的發展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這兩個問題可以一起談)

曾:這十位攝影家中,大多數都是高產的影像藝術家,都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激情,如吳家林、林永惠、王徵、於全興、姜健、劉錚、洪浩都不斷地有新作問世,有些還是大作品問世。當然,劉錚、洪浩的新作是當代觀念的,不太為傳統的攝影界所瞭解。

先鋒、前衛、當代的攝影作品,意味著是創新的,有創造力的,其中的好作品當然應該火起來,這和是否觀念,是否紀實無關。如果一個很先鋒、很前衛、很當代,很觀念的紀實攝影作品,也一定可以火起來。比如王久良和他的《垃圾圍城》。。。

我不認為紀實攝影在夾縫中求生存,在一個鉅變的時代,紀實攝影有很好發展空間。攝影師需要的僅僅是不急功近利地舉起相機,專注地拍攝一件事,一個物體,就一定會成就為偉大的攝影家。紀實攝影需要的僅僅是時間的證明,最多的也就是攝影家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證明一件作品的優劣,因為好的紀實攝影作品的評價標準在過去20年裡,不斷地提高。(初稿於20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