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裡的中國女孩兒

張安琪,大眼睛,摩羯座。剛滿21歲的她已經是5篇SCI論文的第一作者,國際頂級智商俱樂部門薩俱樂部成員,數次擔任門薩入會測試主考官。

哈佛大學裡的中國女孩兒

而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的,是張安琪母親的一些教育理念,對於女兒的培養,她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一、好習慣,好人生

對於一個女孩子而言,獨立思考尤其重要,如果她常能安靜思索、專注做事,就不容易被潮流裹挾,隨波逐流。

學習專注的孩子,當然效率高、成績好。

培養專注,先從抗干擾能力做起。

琪琪剛出生時,他們從不刻意為她創造睡覺環境,因為自然狀態下的環境本來就是不安靜的,如果在人為製造的安靜小環境裡才能入睡,孩子對環境就會要求苛刻。

而讓孩子習慣在常態的有噪音的環境裡睡覺,環境對她的影響就小了,抗干擾能力也就提高了。

琪琪上學後,有時班級裡沒有老師,嘈雜喧鬧時,她也能夠鬧中取靜,專注學習。

有時候小朋友來家裡做客,他們一起共同玩耍,追逐打鬧。小朋友離開後,琪琪往往還意猶未盡,繼續玩鬧。

在打掃完“戰場”後,媽媽會抄起一本書,靜靜地閱讀。無需再說什麼,琪琪也自然地拿起一本書來讀,由剛才的鬧迅速轉為靜。

時間長了,她能在動與靜之間自如地轉換,既能肆意瘋玩,又能安靜思考。

二、獨立的孩子有出息

獨立,對於孩子來說,屬於第二次斷乳,雖然斷乳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不斷乳、不放手,孩子就不能成長,就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

小時候的琪琪其實既害羞又膽怯,依賴性也很強。每次出去買吃的,媽媽都讓她自己一個人去買,一開始的時候她不願意,也不敢和陌生人說話。

但是每次媽媽都鼓勵她,在她背後看著她,有了第一次的嘗試後,琪琪因戰勝自己的怯弱而獲得了成就感。之後一個人出去買東西的時候再也不害怕了。

上高中以後,由於住校期間沒有電視和電腦,每週回家的時候媽媽總會在飯桌上跟她講一週的世界大事,網絡熱點。

講完之後再問她怎麼看待此事,激發她更多的思考。

大一走進實驗室,初涉科研。科學研究,要求原創性,必須獨立思考。

琪琪作為實驗室唯一的本科生,從不依賴導師或學長替自己想思路,而是自己積極思索新點子、新思路,最終發表了很有分量的SCI論文。

2013年,琪琪接受新浪微訪談,當被問及“父母在你的學習方面對你有什麼影響”時。

琪琪這樣回答:“我非常感謝父母對我的教育,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培養我的獨立性,所以我從小就自己解決各種困難,長大以後,也可以自己去完成這些挑戰,克服所有困難。”

三、不拆穿孩子的夢想

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你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琪琪五歲半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知道了哈佛大學這所世界名校,當時懵懂無知的她便把哈佛當成自己的夢想。

面對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志向,安琪的爸媽卻從不去拆穿,更沒有嘲笑。因為讓孩子懷揣一個正能量的夢想,即使未來不可能實現,她取得的成就也比沒有夢想要高。

到了琪琪八歲的時候,《哈佛女孩兒劉亦婷》問世,媽媽立刻買回來一本,並和安琪一起閱讀。

從此,劉亦婷成為琪琪的偶像。哈佛,成為琪琪未來十幾年不變的夢想。

當然,求學道路上遍佈著荊棘與坎坷,哈佛夢並沒有那麼容易實現,甚至每一次的升學考試都狀況頻出。

但安琪總能很快地自我調整,然後重新出發。最終她敲開了哈佛的大門,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

安琪的媽媽在書中寫到:我為孩子豎起這個偶像的目的:只在“引領”,不求“複製”。

只是為了讓孩子在偶像的引領下,最大限度地發掘潛能,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有追求總比沒追求的人走得遠。

正如“家庭是永不放學的學校”,父母是永不退休的職業。

孩子遠行,父母,是永遠的後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